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城市地下空间使用权研究

作 者: 蒋运
导 师: 高晋康
学 校: 西南财经大学
专 业: 民商法学
关键词: 城市地下空间权 空间利用 权利与义务
分类号: D923.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3年
下 载: 30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早期的人类文明发展和人类活动主要在地表进行,平面化的土地利用方式能够满足人类几乎所有的生产生活的需求。而随着科学技术带来的巨大社会变革,使得城市土地立体开发的梦想成为现实,加之城市化进程和对资源的利用需求的加剧,人们逐渐地将目光投向了地下。然而工业革命之前的地下活动规模较小、形式粗放并且利用单一,并没有因此带来显著的问题,因此不被过多关注,直到以蒸汽机为代表的这场革命突然来临……科技创新、文明进步促使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与资源发展这两个矛盾地斗争和激化,人们一直在人地资源博弈之下寻找平衡,自然而然地便将城市地下的大面积空间作为交通、商业、能源、仓储等活动而加以利用。地铁轨道、地下商场、地下通道、地下停车场、人防工程等在城市地下已经随处可见,比比皆是。迄今为止,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的多样性的确带给人类巨大无比的经济价值,实现了城市空间利用的多元化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许多矛盾。然而,城市地下空间的利用不断地加强,正逐渐产生了多方面的诸如政治、法律、社会等问题。从法律层面上来看,地下空间权的雏形最初出现在了美国,后来逐步发展到德国、日本等资本主义国家,反观我国的立法则相对滞后,最早的也仅仅只是见于1995年由原国家土地管理局出台的《确定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若干规定》,而近年争议最大的还是2007年通过并颁布的《物权法》,对于该法136条提出的建设用地使用权可分层设立这一思想。有的学者认为这便是我国立法上承认地下空间权的最好证明,而更多的学者倾向于保守地认为这只是对于建设用地使用权的范围的划定,而并不能直接地以此来推定我国法律承认了地下空间权。但这样的争议往往并不是问题的关键,不难看出,一方面我国目前关于地下空间权的立法的确极为少见,从法律制度上就缺乏相应的确立和保护;而另一方面,地下空间权利义务关系的不明确,更是阻碍了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地进一步发展。本文将对城市地下空间权利概念、权利性质和权利范围等问题进行一定的理论阐述,明确城市地下空间权属界定以及冲突调整的法律适用;另外,城市地下空间权的登记规则在我国立法上实属空白,笔者希望通过对已有物权保护立法中类似登记规则的借鉴,为城市地下空间权的设立、变更模式创设新的登记规则,实现实际操作与有效保护利用的可能;除此之外,还将探求权利冲突时的法律适用与调整方式,城市地下空间权消灭与消灭的法律后果,提出损害赔偿与补偿请求的依据以及为我国城市地下空间立法提出一些建议。

全文目录


摘要  4-6
ABSTRACT  6-8
目录  8-10
1. 引言  10-12
2. 导论  12-22
  2.1 文献综述  12-17
    2.1.1 城市地下空间权的表述方式和基本概念  12-13
    2.1.2 英美法系与大陆法系的立法与实践  13-16
    2.1.3 财产性综合权利、特殊的用益物权与建设用地使用权的理论交锋  16-17
  2.2 物权法中单独确立地下空间权制度  17-20
    2.2.1 单独确立地下空间权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17-19
    2.2.2 地下空间使用权与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区别  19-20
  2.3 本章小结  20-22
3. 地下空间权属理论与基本问题  22-28
  3.1 城市地下空间权属范围的界定与划分  22-24
  3.2 城市地下空间使用权人的权利与义务  24-27
    3.2.1 城市地下空间使用权人的核心权利  24-26
    3.2.2 与权利共存之义务  26-27
  3.3 本章小结  27-28
4. 地下空间权利冲突与法律适用  28-44
  4.1 所有权人的“权利休眠”与利益让渡  28-29
  4.2 地下空间使用权再设定之优先效力  29-31
  4.3 地下空间相邻关系面临的新问题  31-36
    4.3.1 地下空间相邻关系渐入视野  31-32
    4.3.2 相邻关系制度地类推适用  32-33
    4.3.3 地下空间支撑利益  33-36
  4.4 权利消灭的法律效果与救济模式  36-44
    4.4.1 附着物的取回抑或所有权人优先  36-40
    4.4.2 补偿请求权及其新限制  40-44
5. 城市地下空间权的制度发展取向  44-52
  5.1 城市地下空间权的登记规则与立法创新  44-49
    5.1.1 不动产登记制度的沿袭  44-45
    5.1.2 城市地下空间使用权的登记要素  45-47
    5.1.3 地下空间使用权立体登记方法  47-49
  5.2 城市地下空间使用权的发展道路与构想  49-51
    5.2.1 城市地下空间使用权的“体系化”发展  49-50
    5.2.2 行政参与和选择性退出  50-51
  5.3 本章小结  51-52
参考文献  52-56
后记  56-57
致谢  57

相似论文

  1. 职业经理人的法律地位研究,D922.291.91
  2. 上海市地下空间资源利用及管理问题研究,TU984.113
  3. “乐活文化”引导下的重庆既有街区更新规划研究,TU984.114
  4. 现代物流仓储管理空间格式化研究,F259.2
  5. 我国环境信息公开中义务主体的作用研究,X321
  6. 试论土地空间权制度,D923.2
  7. 服装面料实样库自动寻样系统设计,TS941.2
  8. 基于小户型空间有效利用家具配置的研究,TU241
  9. 空间权问题研究,D923.2
  10. 法哲学核心范畴的反思与重构,D90
  11. 空间建设用地使用权制度研究,F301
  12. 论合伙取得股东资格,D922.291.91
  13. 上海市小学家校互动的影响要素与对策研究,G626
  14. 由黄和平商场纠纷案引发空间权思考,D923.2
  15. 公司经理的权利、义务与法律责任,D922.291.91
  16. 医疗合同研究,D922.16
  17. 德国刑事被追诉人沉默权制度研究,DD915.3
  18. 受教育权实现的国家义务,G40
  19. 论可持续发展中代际正义的可能性和局限性,X22
  20. 空间权及相关概念研究,D912.3
  21. 论刑事鉴定人制度,D925.2

中图分类: > 政治、法律 > 法律 > 中国法律 > 民法 > 物权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