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民国政治中的中国青年党(1923-149)

作 者: 王雪超
导 师: 刘景泉
学 校: 南开大学
专 业:
关键词: 中国青年党 民国政治 现代国家建构
分类号: D693.74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3年
下 载: 62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中国青年党是中华民国时期(1912—1949)的一个重要党派,成立于五四后,1949年随国民党去台,在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末的政党政治演进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本文拟从现代国家建构的视角,结合青年党产生、发展与演变的历史,探讨青年党与民国政党政治的关系,并进一步探讨青年党“失败”的原因及其历史意义。现代国家建构是中国现代化的基本任务之一。但是,由于中国是在没有形成现代化社会力量与新兴阶级力量的情况下,被迫卷入现代化潮流的。这就决定:中国现代国家建构缺乏一个社会主导力量。到20世纪20年代前后,在新文化运动反传统潮流中,传统儒家意识形态也逐渐崩溃。缺乏社会主导力量与信仰危机成为中国现代国家建构的双重困境。20世纪20年代意识形态型政党的兴起,使中国现代国家建构摆脱了上述困境。由少年中国学会演变而来的青年党与中国共产党以及新改组的中国国民党成为意识形态政党的典型代表。由于不同的现代国家建构设计与途径,这些政党之间时而竞争时而合作,在复杂的分合演变中推动中国政党政治的演进。1924-1927年,青年党与国共两党为争夺现代国家建构的领导角色,在意识形态、组织建设以及军事力量方面展开竞争,最终国民党暂时取得领导者角色,实现了形式上的国家统一,中国政党政治由此进入下一阶段。1928—1937年,青年党在国共两党的夹缝中求生存。国民党的压迫与青年党内部高层的斗争,特别是军事力量培植的功亏一篑,导致青年党不得不进行政党转型——放弃革命而改走宪政,即被迫放弃现代民族国家领导角色的竞争,转而与国民党合作,通过国民党设计的合法平台参与中国民主国家的建构。中国共产党在遭遇挫折后,逐渐走上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成为与国民党竞争中国现代国家建构领导角色的最有力对手,以国共两党为主体框架的中国政党政治格局基本形成。1937—1945年,在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后,青年党改善与国共两党关系,加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一方面参与民族国家的建构;一方面继续以国防参议会及后的国民参政会等合法平台,掀起国统区的两次宪政运动,积极推动中国民主国家的建构。在此过程中,青年党与其他党派与无党派人士并肩作战,在国共之外形成一股重要的政治势力,即第三方面,中国政党政治由此继续演进,形成了以国共为主、第三方面并存的新格局。1945—1949年,中国面临向何处去的问题,即构建一个什么样的现代国家的问题。此时,国共两党成为现代国家建构领导角色的强势竞争对手,第三方面则成为影响国共孰胜孰负的一个重要政治变量。此时,青年党在组织分裂与国民党分化策略的影响下,逐渐脱离第三方面。内战爆发后,在非国即共的政治抉择面前,青年党出于历史与现实政治的考量,投奔国民党,企图通过与国民党的合作实现自己的现代国家建构理想。内战结束后,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现代国家建构新的领导者,并逐渐形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的中国特色政党政治新格局。国民党则失去大陆政权,青年党也只能以政治出局的命运结束了自己在大陆的历史。现代国家建构包含民族国家建构与民主国家建构两个维度,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张力。中国现代国家建构的发展逻辑即在优先实现民族国家建构的同时,必须处理好与民主国家建构的关系,争取做到两个维度协同推进。因此,以群体出现的中国政党必须在首先争取成为现代国家建构领导角色,同时要处理好现代国家建构两个维度的关系。纵观青年党的发展演变历程,由于意识形态凝聚力不够、组织动员能力不强、社会基础薄弱,特别是军事力量培植的功亏一篑,导致其失去了竞争现代国家建构领导角色的地位。无法成为现代国家建构的领导者,不仅意味着其民族国家建构的设计无从实现,就是其民主国家建构的设计也失去了依托空间。因此,青年党的发展、演变与政治命运,是中国现代国家建构发展逻辑合理推进的结果。同样,该逻辑同样可以解释国共两党的发展演变与政治命运。推而广之,民国政党政治演进也是该逻辑支配下的合理产物。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5-7
Abstract  7-13
绪论  13-28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5
  二、学术史梳理  15-25
  三、研究方法与基本思路  25-27
  四、创新与不足  27-28
第一章 “危机”与“新生”:中国青年党之创建  28-59
  第一节 危机、新况——中国现代国家建构危机与五四新知识分子的觉醒  28-36
    一、中国现代国家建构的发展逻辑  28-31
    二、中国现代国家建构的双重困境  31-34
    三、意识形态型政党产生的“人”因素——五四知识分子  34-36
  第二节 主义之争——国家主义与共产主义矛盾初显  36-47
    一、松散的学生社团——少年中国学会  36-38
    二、主义之争渐起  38-43
    三、少年中国学会的分化与分裂  43-47
  第三节 组党抗共——巴黎建党与青、共之争  47-59
    一、青年党的创建  47-53
    二、青、共早期的“战与合”  53-59
第二章 “崛起”与“扩张”:与国共起竞争(1924—1927)  59-98
  第一节 “醒狮呐吼”——与国共意识形态“交锋”  59-76
    一、论战硝烟  60-70
    二、青、共正式决裂  70-76
  第二节 “谁有青年,谁有将来”——与国共的组织发展之争  76-91
    一、社、团纷立  76-81
    二、争夺“学权”  81-85
    三、组织系统的初步建构  85-91
  第三节 “军事谋略”——军阀与青年党的“武装梦”  91-98
    一、青年党对“军阀”初始观感  91-93
    二、生存危机下的“军阀策略”  93-98
第三章 “外压”与“内乱”:危机中的政党转型(1928—1937)  98-128
  第一节 外压渐重——国民党“党治”与青年党反“党治”  98-110
    一、青、国两党的短暂蜜月  99-102
    二、新革命党计划  102-106
    三、公开反“党治”  106-110
  第二节 乱起萧墙——青年党的内部矛盾与党务停顿  110-119
    一、组织发展的“小春天”  110-113
    二、东北“自立”计划  113-115
    三、内讧与党务停顿  115-119
  第三节 政党转型——放弃革命,改走宪政  119-128
    一、反党治,倡宪政  119-124
    二、联络国民党  124-128
第四章 “抗战”与“宪政”:抗战中的左右逢源(1937—1945)  128-171
  第一节 共御外侮——与国共两党关系的再调整  128-136
    一、拥蒋抗战  128-130
    二、青年党的“有限合法”地位  130-132
    三、接近中共  132-136
  第二节 投机面相——相持阶段的两面适应与三方布置  136-146
    一、抗战后的时局转变  136-139
    二、附逆汪伪  139-142
    三、立足川康  142-146
  第三节 民主先锋——宪政运动中的青年党  146-171
    一、“宪政”潮起(1939—1940)  146-155
    二、由“单干”到“并肩作战”(1940—1944)  155-166
    三、意在政权:推动第二波“宪政潮”  166-171
第五章 “希望”与“失意”:宪政梦与政治出局(1945—1949)  171-206
  第一节 “走向分裂”——战后青年党的发展与隐患  171-179
    一、隐患成显疾:组织分裂  171-173
    二、与民盟渐行渐远  173-179
  第二节 “新局旧梦”——1946年政协会议中青年党的政党政治诉求  179-189
    一、名额“风波”  179-182
    二、青年党的政党政治诉求  182-188
    三、中立中的“动摇”  188-189
  第三节 “黯然落幕”——青年党的政治抉择与退场  189-206
    一、内战爆发后的窘境  189-196
    二、宪政心不灭:参加行宪“国民大会”和国民政府改组  196-200
    三、“行宪国大”的权位分配纠纷  200-202
    四、颓势难挽:青年党的政治退场  202-206
结论  206-216
参考文献  216-227
致谢  227-228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228

相似论文

  1. 现代国家建构视野下的乡镇政权建设研究,D630
  2. 论中国青年党和中国共产党的关系:1923-1949年,D693.74
  3. 1935-1938年中国青年党的政治主张,K263
  4. 巴黎和会期间的国民外交与政治发展,K258
  5. 辛亥革命与民初政治现代化,K257
  6. 国家主义之梦,D693.74
  7. 政治文化视角下的民初代议制度研究,K257
  8. 民国时期南京饮食业研究,K29
  9. 中国青年党的抗战建国思想研究,K265
  10. 现代国家建构逻辑下的中国事业单位体制改革,D630
  11. 公民社会与现代国家的建构研究,D03
  12. 祭祀圈与耶稣会:我国农村社会组织及其转型,D422.6
  13. 黎元洪与民初政局,D693
  14. 型塑与变革:现代国家建构进程中的妇联组织研究,D442.6
  15. 农村民主管理的社会基础,D422.6
  16. 传统与现代的变奏,G239.29
  17. 醒狮派的国家主义思想之演变,K261
  18. 民初的国家主义派研究,K258
  19. 民国政治与民国政治学,K258
  20. 村民自治的生长:国家建构与社会发育,D422.6
  21. 1920年代中国知识界关于现代国家之政制设计及论争,D092

中图分类: > 政治、法律 > 中国政治 > 政治制度史 > 民国时代政治 > 阶级结构、社会结构 > 政党和政治团体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