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近二十年女作家小说中的“乡土女性”书写

作 者: 崔彦玲
导 师: 乔以钢
学 校: 南开大学
专 业: 中国现当代文学
关键词: 近二十年 女作家 小说 乡土女性
分类号: I207.42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3年
下 载: 105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文以女作家的创作切入百年乡土书写,梳理女作家的乡土书写传统,建构女性塑造乡土女性的形象谱系,探询在“乡土”与“乡土女性”两个文学体系中交错、纠缠的作者性别身份、书写立场、写作姿态、文学和社会历史期许、审美追求,以及它们所构成的纷繁复杂的文学世界。论文研究范围涉及“近二十年”(20世纪90年代至今)的相关创作。第一章回溯“五四”至新时期女作家的乡土书写传统,包括对乡土女性形象的塑造。在这一题材领域,女作家的创作既体现出与时代主流话语的共鸣,表现出女性强烈的社会参与意识、开阔的文学视野、多姿多彩的艺术风貌,同时也由自发或自觉的性别意识形成了“女性越轨的笔致”,发出了游离于时代话语的女性自己的声音,表达了对乡土女性境遇和命运的独特思考。第二章论述20世纪90年代以来基于现代理性启蒙立场的相关女作家创作。在此,女性主义立场与现代知识分子理性启蒙立场在某种程度上达成一致,共同参与了对20世纪90年代社会转型以来乡土女性生存困境和文化境遇的批判与反思,并对乡土女性自身的文化痼疾进行审视。“启蒙”于此既体现为对乡土社会几千年宗法制男权社会形成的性别歧视传统的冷峻批判,也体现为对以崭新面目出现的“现代性”中隐含的问题的高度警觉。第三章考察女作家基于“反现代”立场对乡土世界与乡土女性的重塑。“民间”作为重要的语义场和话语资源,有效地参与并构建了截然不同于现代理性话语规制下的乡土世界、乡土历史和乡土女性形象。“民间”立场的包容性使得相关书写不仅对时代主流政治话语有所反拨,同时也体现出对知识分子精英立场的有意疏离和对道德话语的超越,其要旨在于对健全“人性”的体贴与呵护。第四章针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急遽的城市化转型所形成的庞大的“进城”潮流在文学中的折射,透视女作家对“进城”乡土女性心态的表现、“进城”乡土女性的苦难书写和常态书写。在城市与乡村、现代与传统、富裕与贫困、掠夺与被掠夺等语境中,立足于社会转型期独特的文学景观,考察女作家对时代、历史、女性等因素敏锐的捕捉、深刻而独到的表现。其中,对进城乡土女性的常态书写尤为生动地体现了女作家在文学实践方面的独特探索。第五章从“日常性”和“地域性”两个方面,考察女作家在乡土创作和乡土女性形象塑造中的审美特征。“日常”不仅是表达现代理性启蒙的有效手段、营造“反现代”意味家园的温馨细节,更体现为对意识形态与宏大叙事有意疏离,藉以还原“原生态”的乡土世界和乡土女性的世俗化生存本相。“地域性”无论对于乡土文学本身抑或是女性文学/性别研究均是一个重要的维度,其与后两者的共性在于由“差异性”所形成的丰富的美学效果和参差的性别经验。在全球化、一体化无可阻挡的态势面前,地域性不仅为文学提供了形态各异的审美资源和美学风格,而且为我们考察它对“性别”生态的影响,丰富对女性文学的认识维度具有积极意义。结语部分总结20世纪90年代以来女作家乡土女性书写的意义。本文认为,从“乡土”角度切入女作家创作,有助于纠正关于90年代女性写作陷入“个人化”、“脱离现实”的片面认识和刻板印象。“乡土”之于“女性文学”的意义还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素朴、温和、本色地书写性别关系的模式;而且,在日渐浓厚的消费文化语境中,“乡土”和“女性”的双重“边缘”地位,具有某种类似解构主义的“他者”功能,不期然间构成了时代精神与文学想象主流表达之外的另一维度。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5-7
Abstract  7-10
目录  10-13
引言  13-29
  一、问题的提出  13-25
  二、研究对象和研究目标  25
  三、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25-27
  四、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  27-29
第一章 现代中国女作家的乡土书写传统  29-57
  第一节 现代女性文学的乡土女性书写  29-40
    一、“五四”启蒙话语体系中的乡土女性叙事  29-32
    二、革命话语体系中的乡土女性  32-34
    三、女作家笔下乡土女性形象的特征  34-37
    四、女性经验与主流话语的裂隙  37-40
  第二节 新时期女作家的乡土女性书写  40-57
    一、知青经验的两种表达  41-48
    二、新启蒙视阈中的乡土世界  48-54
    三、极地的“童话”尝试  54-57
第二章 现代理性启蒙立场与乡土女性书写  57-80
  第一节 基于现代理性启蒙立场的乡土批判  57-70
    一、乡土女性的传统文化伦理境遇  58-66
    二、商业化浪潮冲击之下乡土女性的新困境  66-70
  第二节 乡土女性形象的理性审视  70-80
    一、原始落后的母亲形象  71-73
    二、“古老”的年轻女性形象  73-77
    三、浴火重生的新女性  77-80
第三章 “反现代”立场与民间立场的重合  80-120
  第一节 对传统女性的温和书写  82-87
    一、对主流话语的消解  82-84
    二、重新认同传统女性  84-87
  第二节 乡土女性的“新历史”书写  87-98
    一、以民间立场整合历史  88-91
    二、民间立场与性别叙事  91-94
    三、富于“民间美”的女性形象  94-98
  第三节 知识分子的文化还乡情结——以王安忆小说为例  98-106
    一、重构“过去”  98-100
    二、理性审美的“生活的形式”  100-101
    三、乡村“姊妹”艰辛生存中的温暖  101-103
    四、质朴纯真的“女儿国”  103-106
  第四节 “追忆在温暖中流逝的美”——以迟子建小说为例  106-120
    一、对“原始”风景的痴迷与怀恋  106-108
    二、重新发现“神性”:乡土世界的“返魅”  108-111
    三、对朴素生存状态和生存哲理的执着  111-114
    四、缤纷多姿的极地女性世界  114-120
第四章 “乡下女进城”:城乡双重视野中的乡土女性  120-170
  第一节 乡土女性形形色色的城市向往  120-129
    一、基于物质意义的城市艳羡情结  121-124
    二、“层层递进”的“城市梦”与“城市病”  124-127
    三、精神家园的寻找及主体的生成  127-129
  第二节 乡土女性在城市苦难境遇的书写  129-148
    一、艰难生存景况的摹写与再现  130-132
    二、沦落或死亡的悲剧命运书写  132-141
    三、拯救书写与乡土女性主体的微弱光辉  141-145
    四、苦难书写模式的局限  145-148
  第三节 乡土女性在城市生存的常态书写  148-170
    一、淡化冲突的日常书写  149-155
    二、乡土女性主体地位的生成与确立  155-163
    三、对主流话语的逸出与超越  163-170
第五章 女作家乡土女性书写的审美特征  170-200
  第一节 乡土世界的日常化描摹  170-181
    一、日常化作为启蒙的手段  172-175
    二、温馨乡土的日常化营造  175-178
    三、“原生态”乡土世界的日常化还原  178-181
  第二节 “地域”与“性别”的双重维度  181-200
    一、具有地域色彩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  182-189
    二、乡土女性形象的地域性  189-195
    三、艺术风貌的地域特征  195-200
结语  200-204
参考文献  204-213
致谢  213-214
个人简历  214

相似论文

  1. 中学语文外国小说教学研究,G633.3
  2. 言语生命表现论视野下高中鲁迅小说教学研究,G633.3
  3. 基于衔接的高中语文小说教学,G633.3
  4. 不确定性和元小说:《马赛克人》的后现代主义特点研究,I712.074
  5. 鲁迅小说中动词的修辞阐释,H15
  6. 罗伯—格里耶与“文本”问题,I565.074
  7. 鲁迅小说中转喻的概念功能分析,H15
  8. 明清情色小说中性表现的品格及意义研究,I207.41
  9. 戴维·洛奇与“小说的艺术”,I561.074
  10. 弗吉尼亚·伍尔芙小说的伦理关怀,I561.074
  11. 次仁顿珠小说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征研究,I207.42
  12. 鬼魅丹青,I207.42
  13. 解放前朴荣浚小说主题意识研究,I207.42
  14. 试论藏族寓言小说的产生和发展及其特点,I207.9
  15. 唐代小说中的商业文化研究,I207.419
  16. 达·阿尤尔扎纳小说研究,I207.42
  17. 文学的影像诠释—张艺谋电影改编中的审美转换,J905
  18. E.M.福斯特短篇小说中的原型研究,I561.074
  19. 基督教超血亲伦理与雨果小说的收养情节,I565.074
  20. 福克纳主要作品中的父子关系研究,I712.074
  21. 孤独与矛盾中的成长-论托马斯·沃尔夫的《天使,望故乡》,I712.074

中图分类: > 文学 > 中国文学 > 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 > 小说 > 新体小说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