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近体诗律研究

作 者: 张培阳
导 师: 卢盛江
学 校: 南开大学
专 业: 中国古代文学
关键词: 近体 诗律 平仄 律句 字声
分类号: I207.21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3年
下 载: 55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自唐以来,一般都将近体的定型笼统归于沈、宋名下,这种观点不尽合理。有关律句范围的记载和研讨,历代颇为纷纭,而字声研究却相对阙如。本文分为上、下两编,上编考察五律、五绝、七绝、七律的定型,并侧重分析了六言近体和仄韵近体的律句和篇式。下编为(平韵五、七言近体)律句与字声研究,它是前编写作的基础。此外,本文还探讨了,与诗律发生紧密相关的李白古律、折腰体、七言一韵歌行、五、七言转韵新体等问题。具体内容如下:五律是近体声律中成熟最早的一种,其声律权舆于齐永明沈约、谢眺、王融等人创制的“永明体”,此后,历经梁、陈、隋、初唐太宗朝的发扬,至武后中宗朝的沈佺期、宋之问、杜审言、李峤、杨炯等人宣告完成,费时二百二十余年。其间,声律的完善,经历了有非律句到无非律句,有失对、失粘到失对、失粘日趋减少,乃至无有的漫长过程。徐陵和王绩的声律水平是他们各自时代中的佼佼者。五、七绝、七律的声律发展和定型也大致经历了如上一个不断完善律句、对、粘的过程。所不同者,由于各体发展的不均衡,它们的声律进化(到后期主要是粘法)大多要迟到大历才臻于结束。绝句(包括五、七绝)体制可以分为新体绝句、律绝、古绝和拗绝四种。四种体制不是每一个时期都有。主流是律绝。崔颢、李白、杜甫的七律拗体,实质是古律,它是当时七律不彻底的古体改造造成的。七律得于定型,主要渊源于七言一韵新体,尤其是七言八句一韵新体自身的声律发展,而与七言转韵新体(初唐七言歌行)关系较远。六言近体的律句有六大类。五、七言仄韵近体的律句范围,除了平韵近体的之外,还包括以下三种:“仄仄平仄平”、“平仄平仄平”和“仄平仄仄平”(孤平)。此外,平韵近体对于“(?)仄平平平”、“(?)仄()?)仄仄”两种句式的使用,有一定的前提条件,仄韵近体则没有这种限制。五、七言平韵近体的律句,主要有21种,其中以“一不论”中的7种,外加“平平仄平仄”最为常用,其次是“三不论”中的5种,其余的8种如“仄平仄平仄”、“仄平仄仄仄”等,所占比例虽不大,但也是近体律句中的一部分。“(?)仄平平平”(三平)的使用有一个多用而趋罕用或者不用的过程。此外,“(?)仄平仄平”、“(?)仄(?)仄仄”(下句不救以平声者)两种,也不宜一概视为非律句。反之“仄平仄仄平”(孤平),则应该视为非律句。自元代方回以来,拗体之论颇为盛行,降及清代,诗律中有两种“拗”之说,一为不常见的律句,一为非律句,两种性质截然相反,今人多有不辨其中区分而致误者,一为以拗名律,一为拗律混谈。较为系统的字声研究,主要始于王力《汉语诗律学》中《声调的辨别》一节,本文除了订正王先生的个别讹误之外,另外还分析“阿”、“劳”等15个字的字声。齐永明到大历的新体创作(包括近体),本无平、仄韵之分,也无一韵到底与转韵之别,不但仄韵有新体、近体之作,转韵也有。附录中《五言转韵新体述论》、《释“歌行中律体”的体制特征》两文,正是试图证成其说之作。此外,附录中《折腰体新探》、《李白“以古行律”表微》、《南北朝至大历七言一韵歌行体制演变通论》等文,也与本文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如无论是绝句折腰,还是律诗折腰,基本上都是各自声律尚未进化完成的表现之一;李白众多“以古行律”之作,实为当时方兴未艾“古律”创作潮流中的一支;而南北朝到大历七言一韵歌行体制演变总的考察,可以说是本文探讨七绝、七律律化之路的先声。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5-7
Abstract  7-13
上编  13-142
  第一章 五律的声律发展和定型  13-30
    一、声律统计相关说明  13-15
    二、滥觞:失对和非律句是主流  15-18
    三、初成:非律句的消失殆尽  18-20
    四、再进与退步并存  20-22
    五、继进:失对、失粘与合律诗的缓慢消长  22-24
    六、续进:失对、失粘与合律诗再一次的缓慢消长  24-26
    七、定型:失对、失粘的急遽减少和合律诗的飞速增长  26-28
    八、小结  28-30
  第二章 绝句体类及其声律演进考察之一——五绝  30-57
    一、声律统计相关说明  30-32
    二、新体时代:声律的萌芽和初成  32-38
    三、古绝重行和声律定型的前夜  38-41
    四、单纯的律绝追求  41-44
    五、以律绝为主的五绝创作  44-48
    六、五绝体类  48-55
    七、小结  55-57
  第三章 绝句体类及其声律演进考察之二——七绝  57-80
    一、律绝和其它新体绝句的此涨彼消  57-61
    二、古绝来袭和新体绝句的继续进化  61-64
    三、新体定于一宗——律绝  64-66
    四、律绝引领主流,古绝转为暗涌  66-71
    五、七绝体类  71-76
    六、五、七绝声律进化轨迹的异同  76-78
    七、小结  78-80
  第四章 七律定型及其渊源新考  80-97
    一、从发轫到初成  80-84
    二、粘法的短暂性失落  84-86
    三、七律的集大成者  86-89
    四、规范的完善  89-93
    五、渊源辨说  93-95
    六、小结  95-97
  第五章 六言近体格律述论  97-113
    一、前代相关研究与不足  97-102
    二、六言近体律句  102-106
    三、六言近体篇式  106-113
  第六章 仄韵近体格律考述  113-142
    一、仄韵即为古体?  113-117
    二、仄韵近体律句  117-126
    三、仄韵近体篇式  126-140
    四、小结  140-142
下编  142-219
  第一章 近体律句考——以唐五律为中心  142-160
    一、历代有关律句范围的记载和研讨  142-147
    二、以唐五律为统计对象的律句考察  147-154
    三、几个有争议的声律问题再探讨  154-158
    四、小结  158-160
  第二章 中国声律批评史上的两种“拗”及其误区  160-173
    一、律句数量和内容  160-163
    二、两种“拗”:称名之拗和实质之拗  163-166
    三、两个误区:以拗名律和拗律混谈  166-171
    四、小结  171-173
  第三章 论三平  173-190
    一、称名和界定  173-176
    二、历代对于三平是否为律句的看法  176-178
    三、三平不宜简单视为古风的特点或非律句  178-188
    四、小结  188-190
  第四章 论孤平  190-202
    一、称名和界定  190-193
    二、孤平是否为律句的三种观点  193-196
    三、孤平宜视为非律句  196-200
    四、小结  200-202
  第五章 字声辨别举要  202-219
    一、《声调的辨别》“供”、“治”等字匡正  203-211
    二、“阿”、“劳”等平仄两读字辨析  211-214
    三、“颗”、“疗”等古今异读字辨析  214-219
参考文献  219-223
致谢  223-224
附录  224-306
  一、李白“以古行律”表微  224-235
  二、五言转韵新体述论  235-249
  三、南北朝至大历七言歌行体制演变通论之一——七言一韵歌行  249-267
  四、释“歌行中律体”的体制特征  267-285
  五、近三十年六言近体格律研究指瑕  285-294
  六、折腰体新探  294-306
个人简历  306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06

相似论文

  1. “永明体”理论探索,I207.22
  2. 唐代近体诗歌的声律特征与情感表达的关系,I207.22
  3. 唐太宗及其近臣诗声律研究,I207.22
  4. 钱选与宋元画风的流变,J209.2
  5. “初唐四杰”诗律研究,I207.22
  6. 论李峤诗声律研究,I207.22
  7. 王象春王初桐济南竹枝词语言对比研究,I207.22
  8. 从昆曲演唱艺术看民族声乐对戏曲声腔艺术的吸收、融合与发展,J617.5
  9. 以健康生活姿势引导为中心的家具界面探究,TS664.01
  10. 《本朝文粹》诗赋研究,I207.22
  11. 北宋诗坛古、近体之争,I207.22
  12. “右文”探源,H121
  13. 《说文解字》亦声字研究,H122
  14. 清代董文涣《声调四谱图说》研究,I207.22
  15. 《广韵》训诂专题研究,H13
  16. 论新月诗人陈梦家,I207.25
  17. 论中国民族声乐艺术之“情、字、声、韵”,J616
  18. 明末以来内丘、尧山语音的演变研究,H114.9
  19. 当代汉语儿歌节律研究,I207.21
  20. 宋词五十六字以上小令词律研究,I207.23
  21. 初唐七律格律研究,I207.22

中图分类: > 文学 > 中国文学 > 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 > 诗歌、韵文 > 诗律(诗韵)、诗法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