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DMD基因诊断体系建立、应用和羊水iPSCs构建

作 者: 黎青
导 师: 余艳红
学 校: 南方医科大学
专 业: 妇产科学
关键词: 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 DMD基因 突变 产前诊断 诱导多能干细胞
分类号: R714.5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3年
下 载: 124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Becker’s Muscular Dystrophy, DMD/BMD)是最常见的X-连锁隐性致死性遗传病之一,由Duchenne等(1868年)首先报道,故得其名。本病的群体发病率高达1/3500活产男婴,是一种预后不良的常见的原发性肌肉疾病。典型的临床特征是进行性肌萎缩、肌无力伴小腿腓肠肌的假性肥大,通常累及青少年男性,一般在12岁以前丧失站立和行走的能力,最后因心肌以及呼吸肌无力而多于20岁前死于心力衰竭或呼吸衰竭。本病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男性的健康成长,同时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精神和经济负担。本病基因定位在人类X染色体短臂Xp21上,DMD基因突变是本病各型临床亚型患者发病的共同的分子遗传学基础。DMD基因突变的主要形式有三类:缺失型突变、重复型突变和点突变,前两种突变约占了全部基因突变的70%,点突变约占30%。而所有的突变中约70%遗传自母亲,约30%没有家族史,为新发突变。国内外至今尚缺乏对于本病有效的治疗措施,因此,对先证者进行确诊、对携带者进行产前诊断以杜绝患儿出生的出生缺陷干预措施仍然是目前国内外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遗传优生关键之所在。在基因诊断技术开展以前,本病的临床诊断除依靠典型的症状和体征外,还需要结合肌电图、酶生化检查和肌肉活检等辅助性检查,其中肌电图显示肌源性损害及酶生化检查发现肌酶活性显著增高是较可靠的临床诊断依据。但上述血清酶的增加特异性并不高,并且存在假阳性和假阴性,而且不能应用在胎儿的产前诊断上,导致在临床上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随着DNA研究技术的发展,各种基因诊断的手段也被应用到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的检测中来。国外DMD基因诊断的主要手段有:Southern印迹杂交技术、DMD基因多重PCR技术、短串联重复序列PCR技术及反转录PCR技术。Chamberlain等设计了9对引物的多重PCR,可检出80%的DMD基因缺失型患者;Beggs等增设了另外9对引物多重PCR,这18对引物总共可以检出98%的DMD基因缺失型患者。但这种方法的局限是不能检测出基因缺失型和基因重复型的杂合子携带者。Prior等最先应用定量PCR原理诊断了杂合子携带者。短串联重复序列PCR技术也被用于非缺失型家系的基因连锁分析。DMD产前基因诊断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难题,我们以前主要采用性别诊断、多重PCR缺失突变分析、STR单体型连锁分析等方法进行。这些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很好地适应产前诊断的需要。单一的性别诊断会导致正常的男性胎儿被淘汰掉。由于存在高达11%的基因内交换率,理论上STR单体型连锁分析结果具有可高达11%假阳性或假阴性率,因此,这种单体型连锁分析诊断结果只是一种概率性诊断,有时也因缺乏先证者和杂合信息或家系过小而无法展开连锁分析。多重PCR方法所得到的遗传信息量不够大,容易导致漏诊,而且不能检测出重复突变,也不能检测出杂合子携带者。鉴于上述缺陷,建立各种DMD基因杂合子非概率性确诊技术就成为最终解决DMD杂合子携带者诊断的关键,是DMD产前基因诊断的前提条件。针对DMD基因三大类突变类型,我们拟建立高效、省时的针对DMD基因全部79个外显子的缺失型、重复型和点突变型基因突变的检测方法,对患者以及携带者作出正确的诊断,并将其应用于产前诊断;探索产前诊断时机前移的可行性,以达到早期诊断、杜绝患胎出生、优生优育的目的。本研究应用多重连接依赖性探针扩增(Multiplex Ligation dependent ProbeAmplification, MLPA)等方法对DMD先证者及其母亲进行检测,筛选出准备生育下一胎的DMD携带者进行产前基因诊断,检测DMD全部79个外显子的缺失型与重复型突变,建立准确的DMD患者和杂合子携带者的基因诊断技术;建立改良的96孔板一步全外显子测序方法,用于点突变型DMD基因突变的检测和产前诊断;摸索高分辨溶解曲线(High Resolution Melting, HRM)用于DMD突变的初筛方法;摸索单卵裂球的全基因组扩增方法,为下一步开展胚胎种植前遗传学诊断和筛查(PGD/PGS)、囊胚优化提供实验准备;探讨女性DMD患者的发病机理;建立羊水来源细胞诱导多能干细胞系(iPSCs),为DMD的基因治疗研究和疾病模型建立提供良好的研究基础。第一章缺失型和重复型DMD基因突变诊断技术的建立及其在产期诊断中的应用研究目的本部分的研究目的在于建立更准确、高效、省时的基因诊断方法应用于缺失型和重复型DMD基因突变的诊断和产前诊断。建立适宜的实验方法筛查DMD全部79个外显子的缺失与重复突变。建立准确的DMD患者和杂合子携带者的基因诊断技术。在前期研究基础上,筛选出准备生育下一胎的DMD家系进行产前基因诊断,避免以往正常的男性胎儿被无辜地淘汰掉的情况发生,建立一套临床可行的DMD产前基因诊断方法。本章研究还探讨早期产前诊断的方法与时机,尽量把检测时机提早,从中期羊水检查提早到早期绒毛的产前诊断,便于终止妊娠手术的提前,减轻孕妇的痛苦,为出生缺陷的早期干预提供实验基础。对单卵裂球进行DNA全基因组扩增,摸索可用于DMD胚胎种植前诊断的实验方法,为下一步开展胚胎种植前诊断和胚胎种植前遗传学筛查、囊胚优化提供实验准备。研究方法资料来源:1、病例主要来源于广州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州市儿童医院和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先证者均具有典型的DMD临床表现,经血清肌酶、肌电图或肌组织活检等检查,排除了其他神经肌肉系统遗传病;2、携带者妊娠期抽取羊水组织或绒毛组织;3、知情同意废弃的卵裂期单细胞及已知基因型DMD患者的单淋巴细胞。实验方法:1、应用MLPA法对先证者进行检测:采用SALSA probe mix P034和P035(MRC Holland)经变性、杂交、连接反应、PCR反应和ABI3100遗传分析仪毛细管电泳对产物进行分析,检测DMD基因79个外显子缺失型以及重复型基因突变。2、筛选出155个有再生育要求,并且已明确携带了DMD基因杂合缺失或基因杂合重复的DMD携带者,对其风险胎儿进行产前诊断:其中,对148例携带者孕妇于妊娠16周以后行羊膜腔穿刺术以获得羊水样本;7例携带者孕妇于妊娠9-12周左右行绒毛膜穿刺术抽取绒毛组织。3、绒毛组织检查时同时抽取携带者孕妇血液,对绒毛样本和母体样本进行DNA-STR分型。4、用RFPLI-g Midi对单细胞全基因组扩增(WGA)—多重置换扩增(MDA),并用PCR及DMD-STR位点扩增进行验证。研究结果1、DMD先证者及其母亲的基因诊断结果:对1119例临床疑似DMD患者进行了基因诊断,检测出缺失型和重复型DMD患者共725例,其中DMD基因缺失突变607例,占54%(607/1119),DMD基因重复突变118例,占11%(118/1119),未发现缺失和重复的394例,占35%(394/1119)。2、DMD先证者缺失突变和重复突变的突变来源比较:在607例基因缺失突变患者中,342例母亲为缺失突变携带者,265例为新发突变,突变率为43.66%(265/607);在118例基因重复突变的患者中,96例母亲为重复突变携带者,22例为新发突变,突变率为18.64%(22/118)。经卡方检验,Pearson Chi-Square=25.846P<0.001,两种突变类型的来源有显著性差异。3、MLPA法与荧光多重PCR方法的比较:对55例MLPA方法检测DMD基因缺失或重复的DNA样本用荧光多重PCR (fmPCR)方法进行检测,可见55例中有4例用fmPCR检不出的,而用MLPA方法能获得79个外显子全部信息,对基因的缺失与重复的检测没有出现漏诊。4、缺失型和重复型DMD携带者产前诊断(1)产前诊断的结果:我们总共对155例诊断为缺失型或重复型携带者孕妇进行了产前诊断,其中148例抽取中期妊娠羊水、7例抽取早期妊娠绒毛组织。检出DMD患胎27例,占17%(27/155);胎儿DMD携带者28例,占18%(28/155);正常胎儿100例,占65%(100/155)。对DMD患胎给予终止妊娠,正常胎儿及DMD携带者胎儿给予继续妊娠的处理。(2)胎儿的性别情况:155例产前诊断胎儿中,男胎72例,女胎83例。在72例男胎中,27例为患胎,占全部男胎的38%(27/72),45例为正常男胎,占63%(45/72);在83例女胎中,28例胎儿为携带者,占女胎的34%(28/83);55例为正常女胎,占66%(55/83)。(3)DMD基因突变的类型:在检出的27例患胎中,DMD外显子缺失突变22例(14.19%,22/155);外显子重复突变5例(3.23%,5/155);在检出的28例胎儿DMD基因携带者中,杂合缺失突变25例(16.13%,25/155),杂合重复突变3例(1.94%,3/155);正常胎儿100例,占64.52%。(4)DMD外显子累计被缺失与重复突变涉及的次数:本研究中DMD基因缺失和重复突变主要分布在外显子45-52之间,为突变热点区域,其中外显子49突变发生次数最高,共22次;在本研究中外显子1和2未发现突变,外显子56~79之间的突变发生次数较低,绝大部分只涉及1次;外显子73涉及过2次。5、早期妊娠绒毛组织DMD产前基因诊断:对7例携带者进行了孕早期的DMD产前诊断:抽取早孕绒毛组织,用MLPA方法进行全外显子的检测,并对样本及母体进行DNA-STR分型以排除母源性污染。基因诊断结果:1例为DMDexon48-50基因缺失突变、胎儿DMD基因诊断明确为患儿,孕妇选择终止妊娠;1例为DMD exon16-42杂合重复突变,胎儿DMD基因诊断明确为DMD携带者,给予继续妊娠的处理;其余5例胎儿均正常。6、对8个单胚胎细胞进行了全基因组多重置换扩增(WGA-MDA),并用PCR方法对DYSII、DMD外显子50、外显子49、外显子12和外显子17对MDA的扩增效果进行验证:并用DMD44、49、50STR、DYSII STR及3’CASTR进行验证,均可得到预期结果。研究结论1、MLPA方法是目前为止检测DMD缺失型和重复型基因突变的最有效的方法,能鉴别突变是缺失型还是重复型,也能区分患者与携带者,可用于该类型患者的诊断及携带者的产前诊断。2、采用MLPA方法结合DNA-STR分型技术对绒毛组织进行检测可用于DMD的孕早期诊断,有利于早期进行出生缺陷干预。3、本研究DMD基因突变主要分布在外显子45-52之间,其中外显子49突变发生次数最高,为突变热点区域。4、DMD外显子缺失突变和重复突变的突变率有显著性差异,后者多遗传自母亲,新发突变较少。5、已建立了单卵裂球全基因组扩增-多重置换扩增实验方法,并通过了DMD外显子的PCR和STR对其扩增效果的验证,为下一步开展胚胎种植前诊断和胚胎种植前遗传学筛查、囊胚优化提供实验准备。第二章点突变型DMD基因诊断与筛查技术的建立及应用研究研究目的通过上一章所建立的诊断技术流程,已经可以解决基因的缺失突变和基因重复突变这两类的患者诊断、携带者诊断及其产前诊断问题,也就是解决了约70%的DMD诊断问题。而剩下的约30%患者是由DMD基因的点突变引起,MLPA无法检测点突变。由于DMD基因的庞大,目前我国还没有医疗机构能常规地对DMD基因点突变的患者进行检测,因而也没办法对点突变的家系进行产前诊断。针对DMD如此庞大的基因,本研究拟建立更高效的全外显子测序方法检测其点突变,在一块96孔板上加样,经一次的测序流程即可达到对全部79个外显子的测序。通过本研究,可为目前临床得不到常规基因诊断的点突变患者及携带者提供确诊方法、进行产前诊断,最终可达到把DMD的基因诊断率从现时的70%至少提高到90%以上,将大大减少DMD患儿的出生。本研究还摸索用高分辨溶解曲线(HRM)方法对DMD点突变进行筛查,试图寻找一种可以用于点突变初筛的方法,以图降低实验成本。在本研究的另一部分,我们对DMD单个外显子缺失情况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用基因测序结合PCR方法对MLPA判读为单个外显子缺失的DMD患者进行验证,鉴别单外显子是真正缺失还是点突变,避免由此引出的误诊,从而达到准确诊断的目的,并为基因修复治疗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资料来源:病例主要来源本院,先证者具有典型的临床表现,经血清肌酶、肌电图或肌活检证实,并排除其它类型的神经肌肉系统遗传病,经MLPA证实不存在DMD基因外显子的缺失和重复。实验方法:1、采用Qiagen方法提取DMD患者外周血样本基因组DNA;2、用MLPA方法排除先证者存在DMD基因外显子的缺失和重复;3、用改良的96孔板全外显子测序方法对DMD基因全部79个外显子进行测序:经PCR、PCR产物纯化、测序反应、测序PCR产物纯化、ABI3100遗传分析仪进行毛细管电泳、用GeneMapper ID v3.1软件和Mutation Surveyor软件进行结果分析等步骤获得测序结果。4、采用LightScanner HRM32分析仪进行HRM检测,对某些未知点突变和已知点突变样本进行检测。5、对MLPA法判断为单个外显子缺失的患者进行PCR及测序验证。研究结果1、用改良的96孔板全外显子测序方法对DMD基因全部79个外显子进行分析:选择临床诊断为DMD患者,并且排除其他神经肌肉疾病、且经MLPA排除DMD缺失突变与重复突变的16例样本进行了测序,本研究发现的点突变有:单碱基置换13例、单碱基缺失2例、2个碱基缺失1例,5个碱基插入1例,该例碱基的插入和三例碱基缺失导致了DMD的移码突变。2、应用测序结合PCR方法对MLPA诊断为单个外显子缺失的DMD患者进行验证,以鉴别真缺失还是点突变:37例MLPA法判断为单外显子缺失的样本中30例确实为DMD基因外显子的缺失,占单个外显子缺失中的81.08%;而另外7例经PCR法验证未发现缺失,经测序确证为存在外显子的点突变,占单个外显子缺失中的18.92%。3、HRM筛查DMD点突变方法的摸索(1)引物最佳退火温度的优化:设置Tm58℃/59℃/60℃/61℃/62℃/63℃/64℃/65℃,选择61℃为最佳退火温度。(2)DMD患者HRM结果:对10例DMD点突变的样本进行了HRM分析,其中7例可以出现突变曲线,其余3例未能出现预期的结果。4、对一例携带有DMD外显子54:c.7874A>G(家系156C)的点突变携带者孕妇进行了羊水产前诊断,胎儿为男性,结果为正常。研究结论1、改良的96孔板全外显子测序方法可通过一块96孔板在一次实验中完成对79个外显子的全测序,是对点突变型DMD基因突变的高效可靠的检测方法。测序技术可用于DMD点突变携带者产前诊断。2、高分辨溶解曲线(HRM)能快速地对一些稀有突变基因型进行初筛检测,但本研究不能分辨出300bp长度以上的扩增子中一个碱基的变化,对于扩增子为300bp以上的外显子需重新进行引物设计、PCR条件优化。3、经MLPA检测DMD基因为单个外显子缺失时,应联合应用PCR和基因测序技术进行鉴别,以区分真缺失还是点突变,提高诊断的准确率。第三章女性DMD发病机制研究及羊水iPS细胞系建立研究目的DMD/BMD为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理论上发病者为男性,所以女性发病者多被误诊为与其症状相似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肢带型肌营养不良,近年来研究显示女性患者的发病机制可能涉及X染色体失活等表观遗传调控,因此,研究女性发病者的分子机理具有较为重要的临床价值和科学意义。本研究利用测序、染色体核型分析等方法、并采用Affymetrix CytoScan HD高分辨率基因芯片对女性DMD患者进行全基因组检测,分析其是否微小缺失/重复,采用甲基化特异的PCR检测X染色体失活状态,研究其与女性DMD发病的相关性。DMD至今无特异性治疗,只能对症治疗和支持治疗。寻找有效的方法治疗DMD一直是神经病学界研究的热点话题。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PS)以其较好的免疫相容性被认为是可以作为治疗各种疾病的潜在来源,也是疾病机理研究的理想模型。羊水中细胞成分众多,目前认为羊水细胞是来源于胎儿和羊膜的异质细胞群体,由不同来源的多种细胞组成。羊水细胞具有良好多能性,可被诱导分化为各个胚层的细胞类型,本研究拟利用OCT4、KLF4两因子法诱导羊水细胞重编程,获得iPSCs,为DMD的干细胞治疗和疾病模型建立提供良好的研究基础。研究方法资料来源:1、选择在广州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就诊的4名女性DMD患者;2、羊水细胞:收集我院产前诊断中心具有羊水穿刺指证的1名孕妇20孕周,产前诊断检测后废弃的羊水细胞,经捐赠夫妇知情同意及伦理委员会同意用于本实验。实验方法:1、用Qiagen方法提取女性DMD患者外周血样本基因组DNA,按照Affymtrix公司CytoScan HD芯片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及质检;2、X染色体失活状态检测:基因组DNA经过硫酸盐处理后采用甲基化特异的引物进行扩增,产物进行毛细管电泳分析。3、iPS细胞制备:经羊水细胞收集传代、羊水细胞感染、hAFDC-iPSCs原代培养、hAFDC-iPSCs传代、RT-PCR检测多能性基因、碱性磷酸酶(AP)检测、免疫荧光染色、体外分化能力检测、体内分化潜能的检测及染色体核型分析等主要步骤,制备iPS细胞。研究结果1、DMD基因双突变是女性患者发病机理之一:对一例女性DMD患者测序发现存在着DMD外显子10:c.1034A>G和DMD外显子21:c.2645G>A两处单碱基置换突变。估计这两处突变发生在不同的X染色体上,为杂合重复突变,导致女性发病。2、染色体核型异常导致女性DMD发生:对一例女性DMD患者进行了染色体核型分析,其核型是:46X, iX (q10),即她的两条X染色体中的一条为X长臂等臂染色体,这一条染色体的短臂是丢失的,位于短臂上的DMD基因也因此丢失,而另一条正常的X染色体上DMD外显子46-47发生了缺失突变,导致了这例女孩的发病。3、高分辨率基因芯片分析女性患者DMD基因拷贝数分析:对一个女性DMD患者及其父母进行全基因组拷贝数分析,发现患者DMD基因2-37外显子重复(即拷贝数增加),该结果与MLPA检测结果一致。患者母亲DMD基因第4内含子也存在一个重复片段,长度为10Kbp。经SNP基因分型发现患者重复的等位基因来源于母亲。对MLPA检测未发现异常的一例女性DMD患者进行全基因组拷贝数分析,发现Xp21.1区存在31Kbp的拷贝数增加,该片段覆盖DMD基因第47外显子部分区域。第9内含子存在2kbp的拷贝数增加。4、女性DMD患者X染色体倾斜失活状态检测:对上述两个女性DMD家系的先证者和母亲进行X染色体倾斜失活分析发现,一例先证者为随机失活,母亲为倾斜失活;另一例先证者为倾斜失活,母亲为随机失活。5、用包装hOct4. hKlf4等因子的逆转录病毒感染羊水细胞,感染后第6天,未分化hAFDC-iPSCs克隆AP检测均呈强阳性图。将克隆样生长细胞挑到无饲养层培养基培养,可见细胞紧密排列,边界明显未分化。hAFDC-iPSCs每传10代进行核型检测,已传至40代,在传代过程中2株细胞均能维持正常核型46, XX。hAFDC-iPSCs与人胚胎干细胞系(FY-HES-1)表达含量基本相一致,Oct4、NANOG基因呈高表达,羊水细胞不表达。hAFDC-iPSCs克隆表面抗原TRA-1-60呈现强阳性;NANOG/OCT4表达阳性,显示未分化状态。研究结论1、DMD基因双突变是导致女性DMD患者发病的原因之一;2、DMD基因突变合并染色体核型异常如X等臂染色体等可导致女性DMD发生;3、利用高密度基因芯片应用于女性DMD患者发病机理的研究发现DMD基因存在拷贝数变异,部分变异可能涉及外显子。一个女性含有外显子2-37重复突变,患者的母亲DMD基因内含子存在小片段重复,而患者发生2-37重复的等位基因来源于母亲。4、利用OCT4、KLF4两因子法诱导羊水细胞重编程,获得iPSCs,为DMD的干细胞治疗和疾病模型建立提供的良好的研究基础。

全文目录


摘要  3-15
ABSTRACT  15-32
前言  32-39
第一章 缺失型和重复型DMD基因突变诊断技术的建立及其在产期诊断中的应用  39-68
  1 资料与方法  40-46
  2 结果  46-61
  3 讨论  61-67
  4 结论  67-68
第二章 点突变型DMD基因诊断与筛查技术的建立及应用研究  68-93
  1 资料与方法  69-75
  2 结果  75-85
  3 讨论  85-91
  4 结论  91-93
第三章 女性DMD发病机制研究及羊水iPS细胞系建立  93-118
  1 资料与方法  93-103
  2 结果  103-112
  3 讨论  112-117
  4 结论  117-118
参考文献  118-130
附录  130-138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138-142
致谢  142-144
统计学审稿证明  144

相似论文

  1. 稳定表达人有机阴离子转运多肽OATP1B1野生型及其突变体的HEK-293细胞系的构建,R96
  2. 马铃薯甲虫对有机磷类和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的抗药性及其机理,S435.32
  3. 丁香假单胞菌番茄致病变种和烟草致病变种egfp标记突变体的构建,S436.412
  4. 迟发的遗传性视网膜色素变性与CRX基因突变相关性的研究,R774.1
  5. 普鲁兰糖高产菌株选育及培养基优化,TQ920
  6. 耐酸性黑曲霉木聚糖酶XynⅢ的改造和定点突变研究,TQ925
  7. 斑状角膜营养不良CHST6基因突变及组织病理学研究,R772.2
  8. 髓系抗原表达及JAK1基因突变在T-ALL中的分析,R733.7
  9. 散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RHO基因突变的实验研究,R774.1
  10. 模糊突变理论研究与应用,O159
  11. 基于内容的排球视频检索技术应用,TP391.41
  12. 一个Leber氏遗传性视神经萎缩家系的分子遗传学分析,R774.6
  13. 超嗜热古菌Thermococcus siculi HJ21高温酸性α-淀粉酶基因的定向改造,TQ925
  14. 先天性眼球震颤家系与先天性肾病综合征家系的遗传学分析,R692.3
  15. 骨髓增殖性肿瘤JAK2及TET2基因突变分析及意义,R733.3
  16. 腐生葡萄球菌M36耐有机溶剂脂肪酶基因的克隆与表达,Q78
  17. ARMS与测序法检测非小细胞肺癌EGFR基因突变的对比及其临床预测价值的研究,R734.2
  18. 大前庭水管综合征患者基因芯片法与DNA测序法基因诊断的对比研究,R764
  19. PAX9和MSX1基因在新疆维吾尔族先天缺牙患者中的表达,R783
  20. 遗传性对称性色素异常症DSRAD基因的突变研究,R758.5
  21. 雪里蕻滞绿基因SGR的克隆及转化研究,S637.2

中图分类: > 医药、卫生 > 妇产科学 > 产科学 > 胎儿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