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新农合”政策实施效果评价及改进研究-基于辽宁省的实证分析

作 者: 李佳
导 师: 赵建国
学 校: 东北财经大学
专 业: 社会保障
关键词: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实施效果评价 制度改进 健康风险管理
分类号: F323.89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3年
下 载: 36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为应对医疗费用过快上涨而导致农民医疗负担过重问题,我国政府于2003年建立并推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下简称“新农合”)制度。然而,对农民而言,医疗服务仍然显著存在“一高一低”的特点:“一高”指医疗费用相对较高,即城乡居民医疗服务利用通常面临相近的医疗费用,但在城乡收入差距较大的现实情况下,农民的医疗费用负担明显较重;“一低”指医疗保障水平较低,即城镇职工和居民保障水平明显高于农民。“一高一低”的结果自然是农民所承受的实际医疗费用负担更重,导致放弃治疗或“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时有发生,农民健康平等权不能得到有效保障。与此同时,农民为降低健康经济风险所采取的预防性储蓄行为又导致居民储蓄率的上升,扩大农民内需便失去了基本动力。因此,不论是从经济发展角度,还是健康平等权利角度出发,政府均必须努力完善作为健康保障机制的“新农合”制度。“新农合”制度的政策目标是解决农民“看病贵”和“看病难“问题,提高农民医疗服务可及性,促进农民医疗服务利用效率,并改善医疗服务利用不平等现状,最终提高农民的健康水平。为实现这一目标,“新农合”制度自建立、推广到普遍覆盖的十年时间里,在融资机制和补偿机制等方面不断进行自我完善与纠正。那么,作为公共产品提供的“新农合”制度对农民“看病难”和“看病贵”现象影响程度如何?是否改善了农民的医疗服务利用不平等现状?农民对“新农合”制度满意吗?如果没有达到政府既定目标,原因又是什么?基于以上思考,本文综合应用政策效果评价及改进理论,按照“文献梳理→政策效果评价综合分析框架构建→实证检验→制度改进”的现代经济学和管理学研究范式,结合辽宁省和大连市的实地调查数据,从医疗服务可及性、医疗服务利用与公平性、满意度评价三个维度,实证评价了“新农合”政策实施成效。最后提出了努力使“新农合”成为农民健康风险管理主要手段的有关思考。论文共分8章,其中第1章为问题的提出,第2章为“新农合”政策实施效果评价综合分析框架,第3章为“新农合”实施效果多层面比较分析,第4章、第5章和第6章分别为政策实施效果评价的实证分析,第7章为基于健康风险管理的“新农合”制度改进的相关思考,第8章为全文总结。第1章:绪论。阐述本研究选题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指出本论文的创新点,概述论文的研究思路和分析框架,介绍主要研究方法,确定论文的基本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第2章:“新农合”政策实施效果评价综合分析框架。本部分为实证分析的结构与逻辑基础。本部分首先梳理政策效果评价及改进理论,为综合分析框架总体的构建提供理论支撑。然后,具体分析各子维度中“新农合”的作用机理,初步确定综合分析框架的逻辑思路。最后明确各维度的研究内容,将各子维度含义具体化,最终构建具体的“新农合”政策实施效果评价的综合分析框架。第3章:“新农合”实施效果多层面比较分析。分别从国家、省级、市级和地区四个方面,利用横截面数据或时间序列数据,系统梳理我国“新农合”历史脉络与实施效果,并从省级、市级和地区方面定性比较分析“新农合”对医疗服务可及性与利用的影响及其可能存在的问题,为后面章节的政策实施效果评价提供现实依据。第4章:“新农合”对医疗服务可及性影响分析。这是政策实施效果评价的第一部分。本章将利用大连市调查数据详细评价“新农合”对医疗服务可及性的影响。鉴于不同农民对医疗服务可及性感受的差异性,并进一步实证分析医疗服务可及性的影响因素。第5章:“新农合”对医疗服务利用及平等性影响分析。这是政策实施效果评价的第二部分。首先,结合辽宁省调查数据详细评价“新农合”对农民医疗服务利用及其不平等的作用。然后,利用大连市调查数据检验“新农合”、医疗服务可及性以及医疗服务利用三者间的理论逻辑关系,即验证是否存在“‘新农合’→提高医疗服务可及性→提高医疗服务利用效率”的逻辑关系。第6章:“新农合”满意度多维度综合分析。这是政策实施效果评价的第三部分。本章将选取直接满意度指标和间接满意度指标具体考察“新农合”满意度现状。具体为:①“新农合”满意度主观评价分析。②参合行为和参合意愿分析。③“新农合”福利认同分析。第7章:基于健康风险管理的“新农合”制度改进。本部分是在政策实施效果评价基础上的制度改进分析。首先,结合辽宁省调查数据初步识别影响农民健康风险的因素。然后,将健康风险管理理念应用于“新农合”实践中,具体考察“新农合”制度供给和农民制度需求间的差异。在此基础上,提出“新农合”制度改进的具体思考,不断完善“新农合”制度,使“新农合”成为农民健康风险管理的有效手段。第8章:主要结论、建议以及未来的研究展望。概括本文的主要结论,并从“新农合”制度内和制度外两方面提出完善“新农合”制度的政策建议,最后提出本文的不足之处以及未来的研究展望,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一定参考。本文的主要结论有以下几点:①总体而言,“新农合”的有效实施一定程度提高了农民的医疗服务可及性、促进了医疗服务利用效率、改善了医疗服务利用不平等程度,农民的满意度较高。②医疗服务可及性受农民个人特征因素显著影响,“看病难”和“看病贵”因人而异。总体而言,农民更关注“看病贵”,而非“看病难”。门诊和住院报销经历均有的农民对“新农合”缓解“看病贵”和“看病难”问题感触更深。③对于农民而言,“看病难”难在重大疾病治疗难。具体体现在乡镇医院卫生资源稀缺,县级医院大病诊疗能力有限,而市级及市级以上医院医疗资源紧张。“看病贵”贵在诊治大病所需费用较多,而实际报销水平较低。④农村居民确实存在医疗服务利用不平等现象,医疗服务并没有以需求为导向进行资源配置。尽管“新农合”改善了医疗服务利用的不平等现状,促进了低收入群体的医疗服务利用,但收入水平仍然是医疗服务利用不平等的主要因素。⑤医疗服务可及性差影响了农民医疗服务利用效率。验证了医疗服务可及性与医疗服务利用之间的理论逻辑关系。因此,不断缓解农民“看病贵”和“看病难”的主观感受能够提高农民的医疗服务利用效率。⑥农民主观满意度评价受实际获益程度等因素直接影响。而收入因素不再是影响参合行为的主要因素,医疗服务的便利性是参合意愿的重要因素。农民福利认同度与个人信息认知和报销水平等多个维度正相关,而健康不佳者福利认同较差,说明应该加大对贫困群体的政策扶持,提高其福利认同。⑦从健康风险管理角度看,“新农合”制度的补偿广度(补偿范围)需要扩大、补偿深度(补偿水平)需要深化、补偿机制(大病补偿)需要完善。社会需要逐渐树立健康风险管理理念,重点是应将目前主要强调疾病治疗向疾病预防的理念转变。与此同时,尤其要关注农民贫困群体的健康风险。本文主要创新之处有:①构建“新农合”政策实施效果综合分析框架,丰富了“新农合”政策效果评价体系。基于“新农合”的改革目标和“新农合”的作用机理分析,按照“‘新农合’→医疗服务可及性→医疗服务利用及平等性→农民满意度→制度改进”的逻辑关系具体构建“新农合”政策实施效果评价综合分析框架。该分析框架丰富了“新农合”政策效果评价体系,并利用相关调查数据,从农民需求视角多角度系统评价了“新农合”的政策实施效果,有利于发现“新农合”制度制定与制度执行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完善“新农合”制度。②具体明确了医疗服务可及性的含义和度量,延伸和深化了医疗服务可及性概念。医疗服务可及性评价是已有“新农合”研究的重点内容。但对可及性的研究仍以定性分析为主,定量分析尚不多见,与此同时,对可及性的度量也仅限于客观评价,其实客观评价的指标选取又常带有主观倾向,因此,对可及性的具体度量仍需深化。本文尝试从农民的主观评价角度出发,用农民的“看病贵”和“看病难”主观感受分别度量医疗服务的“需方可及性”和“供方可及性”,“需方可及性”差的最直接结果就是造成农民的“看病贵”问题,“供方可及性”差的最直接结果就是造成农民的“看病难”问题。鉴于农民医疗服务可及性认知和个人主观感受密切相关,因此,该度量方法不仅能深刻体现可及性程度的个体差异特征,同时也能深化对可及性的相关研究,如本文的可及性影响因素分析和可及性与医疗服务利用关系分析均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③将健康风险管理理念引入“新农合”制度改进分析中,拓宽了健康风险管理理论的应用,也为“新农合”制度的改进提供了新思路。“新农合”作为农民的最重要的健康保障机制,但已有研究过多强调的是农民所面对的健康经济风险,而对疾病预防研究仍很欠缺。健康风险管理理念不仅考察健康风险的应对,而且考察健康风险的识别与评估,因此是对农民健康风险的全面审视。本文结合健康风险管理过程,详尽考察制度供给和制度需求间的差异,据此提出“新农合”制度改进的相关思考,不仅深化了健康风险管理理论在“新农合”制度中的应用,提出将疾病预防工作融入“新农合”制度改革中的思考也为我国“新农合”制度的改革提供了新思路。④“新农合”的福利认同分析,进一步丰富了满意度评价维度。已有研究主要分别从农民主观评价和参合意愿两个角度进行单独分析,本文不仅结合这两个角度进行了综合研究,而且进一步引入福利认同概念,将“新农合”视为农民福利的一部分,进而从福利经济学视角拓展和深化了满意度评价维度,不仅丰富了满意度评价体系,也能从多维度视角分析农民的满意度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进一步提高农民的满意度提供参考。囿于数据获取困难的缘故,本文尚缺乏有关“新农合”对医疗服务质量影响的研究,也没能从动态角度考察“新农合”政策实施效果。“新农合,,制度是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系统中的重要一环,必须围绕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作出统筹安排。将健康风险管理理念与“新农合”相结合是本文的初步尝试,但具体机制设计仍需要理论的不断创新和实践的反复检验。

全文目录


摘要  2-6
ABSTRACT  6-12
目录  12-18
1 绪论  18-43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8-20
    1.1.1 研究背景  18-19
    1.1.2 研究意义  19-20
  1.2 文献综述  20-36
    1.2.1 国外研究综述  20-28
    1.2.2 国内研究综述  28-36
  1.3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36-39
    1.3.1 研究目标  36-37
    1.3.2 研究内容  37-38
    1.3.3 研究思路  38-39
  1.4 研究方法与数据说明  39-41
    1.4.1 研究方法  39-40
    1.4.2 数据说明  40-41
  1.5 主要创新之处  41-43
2 “新农合”政策实施效果评价综合分析框架  43-70
  2.1 综合分析框架总体构建的理论基础  43-50
    2.1.1 实施效果及制度改进含义界定  43-44
    2.1.2 “新农合”效果评价理论基础  44-46
    2.1.3 “新农合”制度改进理论基础  46-50
  2.2 综合分析框架子维度的理论分析  50-58
    2.2.1 “新农合”对医疗服务可及性影响机制分析  50-52
    2.2.2 “新农合”对医疗服务利用影响机制分析  52-53
    2.2.3 医疗服务可及性和医疗服务利用关系  53
    2.2.4 “新农合”与健康需求关系  53-57
    2.2.5 综合分析框架子维度的逻辑关系  57-58
  2.3 综合分析框架的构建  58-69
    2.3.1 医疗服务可及性度量与分析  58-63
    2.3.2 医疗服务利用及平等性度量与分析  63-66
    2.3.3 “新农合”满意度度量与分析  66-68
    2.3.4 “新农合”制度改进分析  68-69
  2.4 本章小结  69-70
3 “新农合”实施效果多层面比较分析  70-84
  3.1 国家政策梳理与实施效果分析  70-73
    3.1.1 发展历史  70-73
    3.1.2 实施效果  73
  3.2 各省实施效果比较分析  73-75
    3.2.1 医疗服务可及性情况比较  75
    3.2.2 医疗服务利用情况比较  75
  3.3 辽宁省实施情况分析  75-78
    3.3.1 基本情况  75-77
    3.3.2 主要问题  77-78
  3.4 大连市实施效果分析  78-82
    3.4.1 医疗服务可及性情况分析  79-80
    3.4.2 医疗服务利用情况分析  80-82
  3.5 本章小结  82-84
4 “新农合”对医疗服务可及性影响分析  84-103
  4.1 调查实施说明与描述  84-89
    4.1.1 调查实施说明  84-86
    4.1.2 调查对象基本描述  86-89
  4.2 “新农合”与医疗服务可及性关系分析  89-93
    4.2.1 “新农合”实施情况  90-91
    4.2.2 农民对“看病贵”和“看病难”的看法  91-92
    4.2.3 “新农合”对“看病贵”和“看病难”的影响  92-93
  4.3 医疗服务可及性影响因素分析  93-100
    4.3.1 计量经济模型与变量描述  93-96
    4.3.2 实证结果与分析  96-100
  4.4 结论和政策含义  100-102
  4.5 本章小结  102-103
5 “新农合”对医疗服务利用及平等性影响分析  103-119
  5.1 “新农合”对医疗服务利用影响分析  103-111
    5.1.1 数据来源与变量描述  104-105
    5.1.2 计量经济模型与估计方法  105-106
    5.1.3 实证结果与分析  106-111
  5.2 “新农合”对医疗服务利用平等性影响分析  111-114
    5.2.1 变量选取与方法  111-112
    5.2.2 不平等分解结果与分析  112-114
  5.3 “新农合”和医疗服务可及性与利用关系分析  114-117
    5.3.1 逻辑说明  114-115
    5.3.2 实证结果与分析  115-117
  5.4 结论和政策含义  117
  5.5 本章小结  117-119
6 “新农合”满意度多维度综合分析  119-140
  6.1 “新农合”满意度主观评价分析  119-128
    6.1.1 逻辑思路  119-120
    6.1.2 模型设定与数据描述  120-123
    6.1.3 辽宁省实证结果与分析  123-125
    6.1.4 大连市实证结果与分析  125-128
  6.2 农民参合行为和参合意愿分析  128-132
    6.2.1 逻辑思路  128-129
    6.2.2 模型设定  129-130
    6.2.3 实证结果与分析  130-132
  6.3 “新农合”福利认同分析  132-137
    6.3.1 逻辑思路  132-133
    6.3.2 福利认同的影响因素分析  133-137
  6.4 结论和政策含义  137-138
  6.5 本章小结  138-140
7 基于健康风险管理的“新农合”制度改进  140-167
  7.1 农民健康风险影响因素分析  140-148
    7.1.1 逻辑思路与模型设定  142-144
    7.1.2 实证结果与分析  144-148
  7.2 “新农合”制度供需对比分析  148-160
    7.2.1 健康风险识别  148-153
    7.2.2 健康风险评估  153-157
    7.2.3 健康风险应对  157-160
  7.3 “新农合”制度改进分析  160-166
    7.3.1 “健康风险识别”制度改进  160-161
    7.3.2 “健康风险评估”制度改进  161-163
    7.3.3 “健康风险应对”制度改进  163-166
  7.4 本章小结  166-167
8 主要结论、政策含义以及未来研究展望  167-171
  8.1 主要结论  167-168
  8.2 政策含义  168-169
    8.2.1 “新农合”制度内政策含义  168-169
    8.2.2 “新农合”制度外政策含义  169
  8.3 未来研究展望  169-171
参考文献  171-181
附录  181-193
在学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193-194
后记  194-196

相似论文

  1. 广州市番禺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模式的优化研究,R197.1
  2. 安徽省新农合即时结算报销问题与对策研究,R197.1
  3. 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完善与发展研究,R197.1
  4. 潍坊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R197.1
  5. 正义论视角下的新农合研究,R197.1
  6. A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运行管理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R197.1
  7. 武陟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成本及影响因素分析,R197.1
  8. 河南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不同阶段实施效果评价,R197.1
  9. 新医改背景下肥西县乡镇卫生院用药合理性调查及评价,R197.1
  10. 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研究,R197.1
  11. 基于平衡记分卡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绩效评价研究,R197.1
  12. 公共财政框架下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完善,R197.1
  13. 甘肃民族地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研究,R197.1
  14.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R197.1
  15. 江西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现况与可持续发展研究,R197.1
  16. 江西省新农合试点地区医疗卫生服务公平性研究,R197.1
  17. 陕西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化建设研究,R197.1
  18. 重庆市新农合与医疗救助制度衔接方式研究,R197.1
  19.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参合农民权益的法律保障,D922.16
  20. 民族地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问题与对策研究,R197.1
  21.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调查研究,R197.1

中图分类: > 经济 > 农业经济 > 中国农业经济 > 农业经济建设与发展 > 农村社会保障、福利事业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