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小麦矮秆基因及抗白粉病基因的分子检测

作 者: 王玉叶
导 师: 马传喜
学 校: 安徽农业大学
专 业: 作物遗传育种
关键词: 小麦 矮秆基因 抗白粉病基因 分子标记
分类号: S512.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3年
下 载: 10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高产、优质、抗病、广适是我国现阶段小麦育种的主要目标。了解现有小麦育种骨干亲本的矮秆基因抗白粉病基因的分布,有助于加快小麦抗倒伏以及抗白粉病育种进程。本研究利用STS、SCAR和SSR分子标记对257份小麦育种骨干亲本中的矮秆基因(Rht1、Rht2和Rht8)以及96份小麦育种亲本中的抗白粉病基因(Pm21、Pm30和Pm34)分别进行检测,明确其分布情况以及组成特点,为小麦抗病以及抗倒育种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主要结果如下:(1)257份小麦育种亲本中,Rht1、Rht2和Rht8基因的分布频率以及组合形式存在差异。就单基因分布而言,Rht8基因分布频率最高(106份,41.2%),Rht2次之(88份,34.2%),Rht1最低(70份,27.2%);就不同基因组合而言,Rht2+Rht8(25份,9.7%)>Rht1+Rht8(24份,9.3%)>Rh1+Rht2(9份,3.5%)>Rht1+Rht2+Rht8(5份,1.9%);三种类型矮秆基因均不携带的品种有60份,占23.3%。(2)96份小麦育种亲本中,Pm21、Pm30和Pm34基因分布频率高低依次为:Pm34(21份,21.87%)>Pm30(9份,9.37%)>Pm21(4份,4.17%)。其中金禾9123中聚合Pm21+Pm30两种抗病基因,宜00-119中聚合Pm30+Pm34两种抗病基因。本文中没发现以Pm34+Pm21两基因聚合形式和P21+Pm30+Pm34三基因聚合形式存在的材料;三种抗白粉病基因类型均不携带的品种有60份,占62.50%。

全文目录


摘要  3-4
ABSTRACT  4-7
1 文献综述  7-20
  1.1 小麦倒伏与矮秆基因  7-11
    1.1.1 小麦倒伏的危害  7-8
    1.1.2 小麦倒伏的原因  8
    1.1.3 小麦矮秆基因的研究进展  8-11
  1.2 小麦白粉病及抗白粉病基因  11-20
    1.2.1 小麦白粉病的危害  11-12
    1.2.2 小麦白粉病的发病条件及原因  12-14
    1.2.3 小麦抗白粉病基因的研究进展  14-18
    1.2.4 小麦抗白粉病基因在生产上的应用和评价  18
    1.2.5 抗白粉病基因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18-20
2 引言  20-21
3 小麦矮秆基因的分子标记检测  21-29
  3.1 材料与方法  21-22
    3.1.1 试验材料  21
    3.1.2 基因组 DNA 提取  21
    3.1.3 矮秆基因的分子标记检测  21-22
  3.2 结果与分析  22-27
    3.2.1 RHT-B1A 和 RHT - B1B 位点检测  22-23
    3.2.2 RHT-D 1B 基因检测  23-24
    3.2.3 RHT8 基因检测  24
    3.2.4 RHT-B1B 、RHT - D1B 和 RHT8 矮秆基因分布频率分析  24-27
  3.3 讨论  27-29
4 小麦抗白粉病基因的分子标记检测  29-36
  4.1 材料与方法  29-30
    4.1.1 试验材料  29
    4.1.2 引物的合成  29
    4.1.3 基因组总 DNA 的提取  29
    4.1.4 PCR 检测  29-30
  4.2 结果与分析  30-35
    4.2.1 PM21 基因的特异 PCR 标记检测  30-32
    4.2.2 PM30 基因的特异 PCR 标记检测  32
    4.2.3 PM34 基因的特异 PCR 标记检测  32-33
    4.2.4 PM21 、 PM30 和 PM34 抗白粉病基因的组成及分布  33-35
  4.3 讨论  35-36
5 全文结论  36-37
  5.1 小麦矮秆基因及其组合分布频率存在差异  36
  5.2 小麦抗白粉病基因及其组合分布频率存在差异  36-37
参考文献  37-45
致谢  45-46
作者简介  46-47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47

相似论文

  1. 利用AFLP标记对四个多鳞鱚群体的遗传结构分析,S917.4
  2. 小麦黄花叶病毒(WYMV)RNA2编码基因的功能研究,S435.121
  3. 河南省小麦纹枯病菌致病力分化及遗传多样性研究,S435.121
  4. 河南省小麦根腐线虫病原鉴定和RAPD分析,S435.121
  5. 高产小麦—玉米轮作体系氮素的调控与管理,S512.1
  6. 施氮模式对冬小麦/夏玉米农田土壤硝态氮变化及产量的影响,S512.11
  7. 10t/hm~2冬小麦氮素营养特性及诊断和氮肥运筹研究,S512.1
  8. 重组脂肪氧合酶的培养条件优化及其在小麦粉中的应用,TS201.25
  9. 麦胚多糖提取、纯化及抗氧化活性研究,TS210.1
  10. 解磷菌K3的溶磷特性及其在不同土壤中定殖研究,S144.9
  11. 小麦群体生长可视化系统的设计与实现,S512.1
  12. 江苏省小麦孢囊线虫的发生调查及其核糖体DNA-ITS序列分析,S435.121
  13. 黄瓜渐渗系抗南方根结线虫病遗传规律及分子标记研究,S436.421
  14. 黄瓜—酸黄瓜抗霜霉病渐渗系分子标记的筛选及细胞程序性死亡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S436.421.11
  15. 豫、鄂、渝三省(市)小麦白粉菌群体遗传结构研究,S435.121
  16. 施氮量对小麦籽粒淀粉粒粒度分布的调控效应研究,S512.1
  17. 施氮量对小麦籽粒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积累的调控效应研究,S512.1
  18. 花前干旱锻炼对花后干旱逆境下小麦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S512.1
  19. 小麦主茎和分蘖根系发育的差异及对籽粒产量和品质的贡献,S512.1
  20. 两类不同小麦品种花后群体生理特性和物质积累运转规律的研究,S512.1
  21. 江淮历代小麦主栽品种生产力与氮肥效率的比较研究,S512.1

中图分类: > 农业科学 > 农作物 > 禾谷类作物 > > 小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