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上市公司重整计划批准制度研究

作 者: 张达君
导 师: 王涌
学 校: 中国政法大学
专 业: 民商法学
关键词: 上市公司 重整计划 正常批准 强制批准 利益格局 中国语境
分类号: D922.29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112次
引 用: 2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重整计划是重整制度的核心文件,制定、表决、批准、执行重整计划,几乎就是重整程序的主体。法院批准重整计划,是司法权介入重整的一个重要体现,然而,在我国,重整计划批准制度尚存在不完善之处,在司法实践中也有一些走样的地方。本文以实践中的利益格局和利益角逐为分析基点,对上市公司重整计划的正常批准和强制批准制度进行研究,侧重分析了法院在中国政治生态中的地位和其在重整中的应有定位以及二者之间的矛盾。第一部分,从重整计划的制作主体入手,分析了重整计划制作主体的立法例,存在单一制作主体和多元制作主体两种模式。我国不存在竞争性重整计划,实践中一般由管理人来制作,这符合实际需要。在制作重整计划过程中,各方利害关系人的影响力不同,债权人的影响力与其利害关系度不相衬,而债务人几乎起了主导作用。法院应对重整计划的制作、修改进行监督,但不宜横加干涉。对重整计划的表决,表决分组和通过的标准对重整计划的通过有着重要意义,我国立法采取了法定标准,符合司法实际。在重整计划制作、表决过程中,为此进行的谈判具有中国特色,笔者称之为“中国式异化”并对此进行了剖析。第二部分,结合实践操作对重整计划的内容进行了析述。其中,债务人的经营方案、债权债务关系清理方案和出资人权益的调整属于重整计划内容的难点和重点,也是法院的审查重点。第三部分,进入本文的重点,对重整计划的批准制度展开研究。法院对重整计划的批准是重整计划生效的要件,在程序意义上赋予了重整计划的司法文书效力,在实体意义上则通过法院的审查确保重整计划的公平和效率。重整计划的审查批准需要一定的程序来保障,而我国未对法院审查重整计划的程序进行规定,应当规定法院在批准前可应利害关系人的请求举行听证会。第四部分,对重整计划的正常批准制度进行了探讨。在比较研究国内外正常批准制度的基础上,重点对我国重整计划正常批准制度形同虚设的缘由进行了剖析和批判。之后,对我国重整计的正常批准制度的构建提出了看法。其中,如果法院不批准已获通过的重整计划,就直接转入破产程序这一规定显得简单粗暴,笔者对此不认同。第五部分,对重整制度中最大的特色,重整计划的强制批准制度进行了反思。重整计划的强制批准制度获得了中国学者的欢呼,认为其体现了重整制度的社会本位和经济法属性,但笔者认为,在中国本已十分强调公共利益,而个体利益尚难得到有力保护的背景下,强制批准制度极可能被异化。结论处,笔者认为中国法院的政治地位和法官素质与重整制度对法院的要求存在矛盾,这是一个好的制度能够取得好的结果的关键。整体而言,本文属于一个实证研究,也是立足中国问题的研究,主要素材来自于笔者参与审理上市公司重整案的实践及对相关案例的研究,重点在于结合《企业破产法》实施以来已进行的上市公司重整案例,从法院的视角,对我国的重整计划批准制度乃至整个重整制度的实践进行反思,提出一些制度改进的建议,作为对立法的反馈。理论方面,本文在我国《企业破产法》的法条解析基础上,对重整计划批准及相关制度的理论只做了简要介绍,故引注不多。

全文目录


摘要  4-9
引言  9-12
第一章 重整计划的制定与表决  12-20
  第一节 重整计划制定和提出的主体  12-15
    一、各国立法体例及评价  12-14
    二、我国重整计划制定和提出的主体  14-15
  第二节 重整计划制定过程中的利益博弈  15-17
    一、制定重整计划应遵循的原则  15
    二、利害关系人对重整计划制定的影响  15-16
    三、法院在重整计划制定过程中的位置  16-17
  第三节 重整计划的表决  17-19
    一、重整计划表决的分组标准  17-18
    二、出资人组的表决  18
    三、重整计划表决通过的标准  18-19
  第四节 重整计划谈判的中国式异化  19-20
第二章 上市公司重整计划的主要内容  20-29
  第一节 债务人的经营方案  20-22
    一、资产剥离情况下的经营方案  21
    二、资产不剥离情况下的经营方案  21-22
  第二节 债权债务关系的清理方案  22-25
    一、债权分类及调整方案  22-23
    二、债权调整方案  23
    三、债权受偿方案  23-24
    四、提高普通债权清偿率的安排  24-25
  第三节 上市公司重整计划中的出资人权益调整问题  25-27
    一、出资人权益调整的法理依据  25-26
    二、出资人权益调整的实践  26-27
  第四节 重整计划的执行期限及监督期限  27-29
    一、重整计划的执行期限  27
    二、重整计划的监督期限  27-28
    三、重整计划执行期限与监督期限的关系  28-29
第三章 重整计划批准制度概述  29-34
  第一节 法院批准重整计划的意义  29-30
  第二节 法院批准重整计划的程序  30-32
    一、我国的重整计划批准缺乏程序保障  30-31
    二、应建立严格的重整计划批准程序  31-32
  第三节 法院批准重整计划的法律效力  32-34
    一、对全体利害关系人均有拘束力  32
    二、具有执行力  32
    三、产生免责效力  32-33
    四、产生终止重整程序的效力  33-34
第四章 上市公司重整计划的正常批准  34-43
  第一节 各国(地区)立法正常批准制度比较  34-36
    一、美国破产法的详尽规定  34-35
    二、日本、我国台湾地区的简明规定  35
    三、各国立法评析  35-36
  第二节 我国正常批准制度的现状及其批判  36-38
    一、为何法院过分期待重整计划通过?  36-37
    二、法院的责任承担观念  37
    三、法院有无必要严格审查重整计划?  37
    四、制度的模糊与法院的懵懂  37-38
  第三节 我国重整计划正常批准制度的构建  38-43
    一、对重整计划合法性的审查  38-39
    二、对重整计划合理性的审查  39-40
    三、对重整计划的可行性审查  40-41
    四、已通过的重整计划不能获得批准时的处理  41-43
第五章 上市公司重整计划的强制批准  43-52
  第一节 强行批准制度的理论基础  43-44
  第二节 对强制批准制度的中国语境批判  44-46
    一、“公—私”利益冲突掩盖了“私—私”利益冲突  44-45
    二、模糊的公共利益和具体的个体利益  45-46
    三、从意思一致到多数决再到非多数决的变迁  46
  第三节 我国强制批准制度评析  46-50
    一、强制批准制度的程序要件  46-47
    二、最低限度接受原则  47
    三、充分保护担保债权  47-48
    四、职工债权、税收债权获得全额清偿  48
    五、债权人最大利益原则  48
    六、对出资人权益的调整公平公正  48
    七、公平原则和绝对优先原则  48-49
    八、可行性原则  49
    九、强制批准制度与正常批准审查的悖离  49
    十、缺乏普通债权人和出资人之间的利益分配规则  49-50
  第四节 我国强制批准重整计划的司法实践  50-52
    一、我国法院强制批准的内部审批程序  50
    二、对我国第一家上市公司重整强制批准的评析  50-52
结论  52-53
参考文献  53-54

相似论文

  1. 医药类上市公司债务融资结构对企业绩效影响的研究,F275
  2.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化工行业外贸上市公司财务绩效评价研究,F224
  3. 论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D922.291.91
  4. 可持续发展观下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盈利质量实证研究,F224
  5. 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F276.6
  6. 并购异化中的会计寻租研究,F271
  7. 我国家族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对内部控制影响的实证研究,F276.5
  8. 中小板上市公司政府补助对财务绩效影响研究,F276.6
  9. 我国零售业上市公司的成长性评价研究,F832.51
  10. 控制权度量模型及计算,O211.3
  11. 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盈利能力的相关性研究,F832.51;F224
  12. 机构投资者持股与上市公司融资结构实证研究,F224
  13. 煤炭企业竞争力评价研究,F426.21
  14. 基于VaR的上市公司财务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构建及有效性分析,F832.51;F224
  15.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房地产上市公司经营绩效评价,F224
  16. 涉农类上市公司财务竞争力的评价研究,F832.51;F224
  17. 信息披露质量评级与财务报表数据的价值相关性,F832.51;F224
  18. 股权结构与资本支出的敏感性研究,F426.72;F224
  19. 创业板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特征与盈余管理度的相关性研究,F275
  20. 我国A股上市公司审计定价影响因素研究,F832.51;F224
  21. 中国民营上市公司债务融资与会计稳健性的关系研究,F275

中图分类: > 政治、法律 > 法律 > 中国法律 > 经济法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