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石斑鱼工厂化育苗水体人工生态系统的研究
作 者: 林彬
导 师: 陈国华
学 校: 海南大学
专 业: 水产养殖学
关键词: 斜带石斑鱼 工厂化育苗 人工生态系统 EM 菌 理化因子 细菌生产力 牧食力
分类号: S965.334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202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作者用定时定量加入虾片和微生物制剂的方法进行斜带石斑鱼育苗。水体中微生物可分解虾片、各类生物的排泄物和残体;微生物又被水体中自然出现的一些微型浮游生物所利用;投入的轮虫、桡足类可摄食微型浮游生物、单细胞藻类等;石斑鱼苗则摄食轮虫、桡足类。育苗过程中,定时测定育苗水面的光照、水体的水温、盐度、pH、氨氮、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活性磷、总磷等理化指标,研究了这些指标的变化规律。测定了水体浮游细菌生产力、浮游动物对细菌的摄食作用、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的牧食力、鱼苗对浮游动物的摄食与生长。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育苗水体主要理化因子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育苗期间,水温变化范围26.2-30.2℃、盐度31-32、光照208-45401ux、DO含量6.86-7.99mg/L。水体pH值,在育苗前期随育苗时间的推移而逐渐降低,之后趋于稳定,育苗期间pH值变化范围7.43-8.08; NH3-N、NO2-N、NO3-N含量随育苗时间的推移而增加,三者有类似的变化趋势,水体中氮素的主要来源有虾片、饵料残体及排泄物,育苗期间“三氮”的变化范围,NH3-N为0.07-1.83mg/L、NO3-N为0.6-4.9mg/L、NO2-N为0.005-0.576mg/L,非离子氨最高值为0.10mg/L,未见鱼苗急性中毒现象;活性磷(P043-)和总磷含量也随育苗时间推移而增加,育苗期的活性磷含量变化范围0.04-1.15mg/L、总磷含量变化范围0.28-1.59mg/L。育苗过程中,加入的虾片和EM菌对水化指标有重要影响:虾片被微生物分解成有机酸,水体pH值明显降低,“三氮”和总磷含量增加;加入EM菌加快虾片、生物残体及排泄物的分解,使水体pH降低,通过加快氨氮向硝酸盐的转化,使氨氮含量降低,由于微生物利用水体中的硝酸盐,同样有使硝酸盐氮含量降低的作用,EM菌在水体中能有效降低活性磷含量,没有降低总磷含量的作用。讨论了育苗水体通过加入虾片、EM菌而保持水质相对稳定的机制问题。2.采用原位实验生态学方法对育苗生态系统中浮游细菌生产力进行研究。育苗期间,三种不同处理的育苗水体的细菌生物量几乎都随着育苗时间的延续而增多;相同时间的取样、不同处理的菌1、菌2、菌3组的平均细菌生物量分别为491.64μgC·dm-3、809.72μgC·dm-3、1200.14μgC·dm-3,即菌1<菌2<菌3,表明增加微生物制剂和虾片的投入量都使育苗池中细菌生物量的增加。随着育苗时间的推移,不同处理的三个组的细菌生产量有相同的变化趋势,总体上,育苗后期的细菌生产量比前期高;不同处理的菌1、菌2、菌3组的平均细菌生产量分别为255.04μgC·dm-3·d-1、344.50μgC·dm-3·d-1、423.34μgC·dm-3·d-1,即菌1<菌2<菌3,同样表明增加微生物制剂和虾片的投入量都使细菌生产量的增加。细菌生产量与细菌生物量呈显著正相关(p<0.01,r=0.658,n=15),而与水温没有表现出相关关系(r=-0.237,n=15);细菌的日变异系数与水温(p<0.01,r=0.642,n=15)呈显著正相关。讨论了在工厂化育苗生态系统中,虾片、EM菌加入量与细菌生物量、生产量的关系,以及细菌生产量与水温的关系问题。3.采用原位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育苗水体中浮游动物对细菌的摄食作用。浮游动物对细菌的生长与繁殖有控制作用。在水温26.2-30.2℃、盐度31-32的条件下,浮游动物对细菌的摄食量272.9μgC·dm-3·d-1;浮游动物摄食量占细菌生产量的84.8%。其中,小于3μm浮游动物对细菌的摄食量为86.3μgC·dm-3·d-1,占浮游动物总摄食量的21.3%。讨论了浮游动物对细菌摄食量与细菌生产量的关系,以及影响细菌被摄食量的因素;此外分析了在石斑鱼育苗中小于3μm浮游动物摄食的重要性。4.采用显微镜直接计数法研究了育苗水体浮游动物摄食浮游植物的牧食力。育苗池中,出现浮游植物16种,平均生物量2.22×106 cells/l(0.391mg/l湿重);出现浮游动物14种,平均生物量5.10×104 ind/l(14.34mg/l湿重)。水体中浮游动物以轮虫和桡足类为主,对浮游植物的滤水率为108.36ml/(L·h),浮游动物个体的滤水率为2.18μl/(ind·h);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的牧食率为0.98mg/(L·h),浮游动物个体的牧食率为2.13×10-2μg/(ind·h)。讨论了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摄食的研究方法、石斑鱼育苗水体浮游动物滤水率低等问题,认为石斑鱼育苗水体中浮游动物密度太高,影响了浮游动物的正常生长。5.测定了育苗过程中斜带石斑鱼鱼苗的生长与摄食。在水温26.2-30.2℃、盐度31-32时,仔鱼第3d开口摄食,第3d和第4d的摄食率较低,以后的摄食率达到100%;开口期仅有部分个体成功摄食轮虫,饱食率逐渐提高。3日龄仔鱼平均全长1.57mm,平均体重0.067mg,摄食量0.0018 mg,饱满系数2.69%;13日龄鱼平均全长3.55mm,体重0.412mg,摄食量增加到0.1080 mg,饱满系数26.21%;27日龄平均全长16.82mm,平均纯体重为74.45mg,摄食量2.25mg,饱满系数3.02%。11日龄时,水温27.8℃,投喂轮虫,半数个体饱食的时间35min,饱食个体胃排空时间1h40min,日摄食量为0.401mg,日摄食指数83.54%;26日龄时,水温26.2℃,投喂桡足类,半数个体饱食时间28min,饱食个体胃排空时间2h45min,日摄食量为5.422mg,日摄食指数7.47%。在3-4日龄,不易找到饱食个体;5-7日龄,饱食量0.028-0.046mg(轮虫);9-13日龄,饱食量为0.071-0.173mg(轮虫);15-23日龄,饱食量为0.241-0.487mg(轮虫和桡足类);25日龄的饱食量1.334mg(桡足类);27日龄为2.444mg(桡足类)。鱼苗7:00左右开始摄食,白天连续摄食,夜间均不摄食。从初孵仔鱼开始到育苗27d,鱼苗平均日均增长量为0.45mm,体重平均日均增重3.42mg。全长(LT/mm)与日龄(D/d)的关系式为LT=1.2184e0.0843D,体重(W/mg)与日龄(D/d)的关系式为W=0.0605e0.217D。讨论了斜带石斑鱼仔鱼开口饵料和摄食特点等问题。
|
全文目录
摘要 5-8 Abstract 8-13 本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4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4-28 1 水产养殖人工生态系统的研究现状 14-17 2 微生态制剂的研究进展 17-28 第二章 育苗水体主要理化因子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28-39 1 材料和方法 28-30 2 结果与分析 30-37 3 讨论 37-39 第三章 育苗生态系统中浮游细菌生产力的研究 39-45 1 材料和方法 39-40 2 结果 40-43 3 讨论 43-45 第四章 育苗生态系统中浮游动物对细菌摄食作用的研究 45-49 1 材料和方法 45-46 2 结果 46-47 3 讨论 47-49 第五章 育苗生态系统中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牧食力的研究 49-54 1 材料和方法 49-50 2 结果 50-53 3 讨论 53-54 第六章 斜带石斑鱼鱼苗的生长和摄食研究 54-64 1 材料和方法 54-55 2 结果 55-63 3 讨论 63-64 参考文献 64-71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71-72 致谢 72
|
相似论文
- 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定量检测方法的建立和试剂盒的研制,S154.3
- 夏季湖光岩玛珥湖浮游细菌和浮游活性菌遗传多样性的比较,Q938
- 三种羧酸系列金属配合物的合成及活性研究,O621.13
- 溶藻弧菌噬菌体、菌影疫苗及其对对虾免疫保护性的比较研究,S945
- 高产色素红曲菌株的选育及所产色素性质的研究,TS202.3
- 稻飞虱肠道细菌多样性分析,S435.112.3
- 抑制植物病原菌的植物提取物筛选,S482.2
- 地黄内生菌的分离鉴定和产梓醇菌株的筛选及其发酵研究,TQ461
- 杨梅落果花色苷的提取、纯化及其抑菌活性研究,TQ914.1
- 固定化黄孢原毛平革菌—活性污泥联合处理硝基苯废水的研究,X703
- 河南省小麦纹枯病菌致病力分化及遗传多样性研究,S435.121
- 低毒力病毒CHV1-CN280对寄主毒性的影响及其p29基因在栗疫菌及稻瘟菌中的功能分析,S436.64
- 羊种布鲁氏菌16M优势蛋白抗原的鉴定,S852.61
- 两株真菌的次生代谢产物研究,S482
- 丁香假单胞菌番茄致病变种和烟草致病变种egfp标记突变体的构建,S436.412
- 中国玉米南方锈菌的分子遗传多样性和超微结构研究,S435.131.4
- 烤烟连作障碍效应与微生物菌剂消减技术初探,S572
- 猪链球菌2型与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的研究,S858.28
- 高效复合益生菌的研制及对仔猪生产性能影响的研究,S828.5
- 植物精油对仔猪生产性能、肠道微生物及免疫性能的影响,S828.5
- 添加乳酸菌和米糠对水稻秸青贮品质动态变化的影响,S816.53
中图分类: > 农业科学 > 水产、渔业 > 水产养殖技术 > 各种鱼类养殖 > 海水鱼 > 石斑鱼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