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华南和江淮地区夏季风期间降水和对流的一些统计特征和个例研究

作 者: 汪会
导 师: 张人禾;罗亚丽
学 校: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专 业: 气象学
关键词: 东亚夏季风 降水特征 对流特性 极端对流 中尺度对流系统
分类号: P426.6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4年
下 载: 9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以往关于亚洲-太平洋夏季风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大尺度环流、天气系统和降水分布,而对其降水和对流特征的研究很少,尤其对东亚夏季风降水和对流特征的研究更少。本研究是对东亚夏季风降水特征对流特性的研究的一个补充,以东亚夏季风区内南北相邻的两个子区域——中国东南部的华南和江淮地区为研究区域,利用多年的热带测雨卫星(TRMM)资料、地面降水资料对比分析了华南和江淮地区季风降水活跃期的降水特征和对流特性来揭示东亚夏季风季节性北进时季风降水系统的变化特点,并且还分别对比了两个地区从季风降水前期、活跃期、停滞期到后期的降水特征和对流特征的季节内变化来研究降水系统的季节内变化特点。同时也研究了夏季风影响下华南和江淮地区极端对流的特征,基于多年TRMM资料统计了中国东南部地区极端对流的地理分布和日变化特征,并对重点区域江淮平原地区的极端宽对流(相邻的高于40dBZ且有近地面降水的回波面积1000km2)的天气形势分类和地面强对流天气现象特征。最后利用华南季风降水试验(SCMREX)收集的丰富观测数据分析了2013年5月10日发生在广东西部沿海地区的一次极端强降水过程的发生发展过程和机制、以及对流特性。主要结论如下:(1)通过对比分析1998-2010年华南季风降水活跃期和江淮梅雨活跃期的降水特征和对流特性可知,华南季风降水活跃期和江淮梅雨活跃期的降水特征和对流特性的差异与这两个地区的地形特征、环境大气条件和主要天气系统有密切的关系。一方面,江淮梅雨活跃期降水系统的对流强度更强是与该地区降水系统发生时伴随着更多和更强的地面锋面和850hPa低涡是一致的。另一方面,华南季风降水活跃期降水系统的发生频率和总累积降水量更多,这主要是由于华南地区内有更多山脉地形和更临近海洋的原因。(2)通过对比分析1998-2010年华南和江淮地区从季风降水前期、活跃期、停滞期到后期的降水特征和对流特性的季节内变化特征,发现华南和江淮地区这四个时期的降水在形成机制上存在着尺度差异:季风降水活跃期和前期降水系统的形成更多地与大尺度天气系统(动力驱动)有关,而季风降水后期和停滞期降水系统的形成则更多地决定于太阳加热造成的局地不稳定(热力驱动)。这种形成机制的尺度差异可以用来解释季风降水后期和停滞期降水系统的面积比其他两个时期较小,以及季风降水后期的对流系统的日变化有明显的午后峰值。(3)利用1998-2010年TRMM资料定义了两种类型的极端对流:基于对流强度因子和基于对流三维回波结构(深对流、宽对流和宽广层云)的极端对流,并分析了中国东南部地区极端对流的地理分布和日变化,发现江淮平原地区是中国东南部地区夏季风期间各种类型极端对流(宽对流层云除外)最大面积的发生频率极大值中心。从日变化来看,极端深对流和基于对流强度因子定义的极端对流都有一个明显的午后峰值,而极端宽对流有凌晨和午后两个峰值,说明它们有着不同的形成机制。对比极端深对流,极端宽对流有更大的面积和更强的降水强度,这主要是由于极端宽对流对应有更有利于大面积强降水发展的大气环流条件,但深对流有更强的对流不稳定条件。(4)基于ERA-interim资料提供的500hPa高度场资料,并利用客观分析方法将1998-2010年夏季风期间江淮平原地区的极端宽对流的天气形势分为三类:深槽控制型、副高维持型和台风影响型,其中副高维持型是最常见的。深槽控制型出现最早(5月),副高维持型在7月上半月出现最频繁,台风影响型主要在7-8月。几乎所有的极端宽对流都对应有雷暴出现,这主要是与CAPE大和水汽充足有关。在这三种天气型中,深槽控制型出现时江淮平原地区大气最干冷,因此造成了其短时强降水发生最少。大风在深槽控制型发生最频繁,这主要是与该天气型的中、低层的空气湿度差异最大有关。冰雹在这三种天气型中很少发生,这是由于三种天气型的江淮平原地区太湿润,以及副高维持型的零度层高度过高(>5km)造成的。(5)对SCMREX期间2013年5月10日造成广东西部沿海地区的极端降水(19小时累积降水量为451mm)的一次长生命史的中尺度对流系统发生发展过程进行研究表明:该暴雨发生的天气条件特征是小对流抑制能量、中等对流有效位能、中等可降水量、低抬升凝结高度以及缺少来自热带洋面的低空急流。在中尺度对流发展的早期和成熟阶段都是重复的对流后向建立和持续地向东北方向移动的对流单体回波火车列。然而这两个阶段对流触发和维持的机制以及对流的组织形态是有差异的:在对流发展的早期阶段(午夜到清晨),近地层的东南风和南风受到龙高山和鹅凰嶂(最高海拔高度分别为800和1300m左右)东侧的抬升作用而持续地触发对流,对流产生后向东北方向移动,因此形成了两条准静止的雨带;在对流发展的成熟阶段(清晨到下午),降水造成的冷池出流边界上一直重复触发产生新对流,并形成了几条雨带,这些雨带最开始是准静止的,几个小时后向东移动。每条雨带都是由向东北方向移动的对流单体火车列和在东北方向的层状性降水区组成的。在对流消散阶段,一条从西边移来的强盛飑线系统自西向东影响广东西部沿海地区,历经3.5个小时,但是对总降水量的贡献只有10%-15%。总体来说,地形、近地面风场和降水产生的冷池出流在这次暴雨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初生和维持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全文目录


摘要  4-6
Abstract  6-13
第一章 绪论  13-27
  1.1 引言  13-15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5-23
    1.2.1 华南季风降水期及季风降水期前后的降水特征对流特性  15-17
      1.2.1.1 华南季风降水期及季风降水期前后的降水特征  15-16
      1.2.1.2 华南季风降水期及季风降水期前后对流特性和对流形成机制  16-17
    1.2.2 江淮梅雨期及梅雨前后降水特征和对流特性  17-20
      1.2.2.1 江淮梅雨期及梅雨前后期降水气候特征  17-19
      1.2.2.2 江淮梅雨锋的结构特征和相关的中尺度对流系统研究进展  19-20
    1.2.3 极端对流的研究进展  20-21
    1.2.4 华南季风暴雨野外观测实验和研究计划的进展  21-23
  1.3 论文特色和创新点  23-24
  1.4 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章节安排  24-27
第二章 资料和分析方法  27-39
  2.1 资料介绍  27-34
    2.1.1 TRMM 卫星及美国犹他大学 TRMM 数据库 level-1 资料  27-29
    2.1.2 地面降水资料  29-30
      2.1.2.1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提供的逐日降水格点资料  29
      2.1.2.2 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逐时融合降水格点资料  29-30
    2.1.3 再分析数据  30-31
      2.1.3.1 NCEP/NCAR 再分析资料中的日平均资料  30
      2.1.3.2 NCEP FNL 资料  30
      2.1.3.3 ERA-interim 资料  30-31
    2.1.4 国家气象中心的天气分析图  31
    2.1.5 全球地面天气资料定时数据集  31
    2.1.6 华南季风降水试验(SCMREX)观测资料  31-34
    2.1.7 日本静止卫星资料  34
  2.2 分析方法  34-39
    2.2.1 降水格点数据的统一  34-35
    2.2.2 南海夏季风爆发日期的确定  35-36
    2.2.3 TRMM 资料分析中降水事件的定义以及降水事件参数的介绍  36-39
第三章 华南和江淮地区夏季风降水活跃期的降水特征和对流特性对比  39-59
  3.1 引言  39-40
  3.2 资料和分析方法  40-43
    3.2.1 华南季风降水期和江淮梅雨期的定义  40-42
    3.2.2 雨带轴的定义方法  42
    3.2.3 锋面强度和低涡强度的定义  42-43
  3.3 1998-2010 年逐年华南季风降水期和江淮梅雨期  43-45
  3.4 日降水雨带和降水累积量  45-50
    3.4.1 日降水雨带  45-48
    3.4.2 降水累积量  48-50
  3.5 TRMM 观测到的降水事件(PF)的特征  50-54
    3.5.1 对流强度因子  50-51
    3.5.2 最大雷达反射率因子  51-52
    3.5.3 PF 发生频次的地理分布  52-54
  3.6 环境条件和天气系统  54-58
  3.7 本章小结  58-59
第四章 华南和江淮地区夏季风降水前期、活跃期、停滞期和后期的降水特征和对流特性对比  59-77
  4.1 引言  59-60
  4.2 资料和分析方法  60
  4.3 华南季风降水前期、活跃期、停滞期和后期对比  60-71
    4.3.1 地面降水量  60-62
    4.3.2 TRMM PF 统计  62-66
      4.3.2.1 PF 物理属性  62-63
      4.3.2.2 PF 的对流强度  63-66
    4.3.3 大气热动力条件和天气系统  66-71
  4.4 江淮梅雨前期、活跃期、停滞期和后期对比  71-73
    4.4.1 地面降水量  71-72
    4.4.2 TRMM PF 统计  72-73
  4.5 大气热动力条件和天气系统  73-75
  4.6 闪电强度在季风影响前后变化讨论  75
  4.7 本章小结  75-77
第五章 中国东南部夏季风期极端对流的地理分布和日变化特征  77-99
  5.1 引言  77-78
  5.2 资料和方法  78-82
    5.2.1 极端对流的两种定义方法介绍  78-81
    5.2.2 极端对流的发生频率的计算  81-82
  5.3 基于对流降水系统的三维雷达回波结构定义的极端对流  82-87
    5.3.1 属性特征  82-85
    5.3.2 地理分布  85-86
    5.3.3 日变化  86-87
  5.4 基于对流强度因子定义的极端对流分布特征  87-91
    5.4.1 地理位置  88-89
    5.4.2 日变化  89-91
  5.5 极端宽对流和基于对流强度因子定义的极端对流的属性特征对比  91-92
  5.6 江淮平原深对流和宽对流天气条件对比  92-96
  5.7 本章小结  96-99
第六章 江淮平原夏季风期极端宽对流的天气形势分类和地面强对流天气现象特征  99-119
  6.1 引言  99-101
  6.2 资料和分析方法  101-102
  6.3 极端宽对流天气形势的分类  102-108
  6.4 极端宽对流的季节内变化  108-111
  6.5 极端宽对流对应的地面强对流天气现象的发生频率  111-112
  6.6 地面强对流天气现象与环境大气条件的联系  112-118
  6.7 本章小结  118-119
第七章 SCMREX 时期广东地区一次极端降水发生发展过程的个例分析  119-149
  7.1 引言  119-121
  7.2 资料和分析方法  121-124
    7.2.1 地面和高空观测网  121-123
    7.2.2 雷达观测网和资料处理方法  123-124
    7.2.3 大尺度再分析资料  124
  7.3 降水分布和天气背景  124-129
    7.3.1 降水分布和演变  124-126
    7.3.2 天气背景  126-129
  7.4 对流的初生和演变  129-134
    7.4.1 对流发展早期  129-130
    7.4.2 对流发展成熟阶段  130
    7.4.3 对流发展的消散阶段  130-133
    7.4.4 对流发展演变过程小结  133-134
  7.5 对流后向建立机制  134-139
    7.5.1 地形抬升  134-137
    7.5.2 降水形成的冷池和出流  137-139
  7.6 对流特征  139-146
    7.6.1 对流核的分布演变  139-141
    7.6.2 对流强度  141-142
    7.6.3 雷达反射率的垂直剖面  142-145
    7.6.4 对流对低层东风的影响  145-146
  7.7 本章小结  146-149
第八章 结论和讨论  149-155
  8.1 全文总结  149-153
  8.2 存在问题与讨论  153-155
参考文献  155-167
致谢  167-169
个人简介  169

相似论文

  1. 西太平洋暖池区高温暖水分布的“三明治结构”,P731.1
  2. 青藏高原夏季风强弱变化及其对亚洲地区降水和环流的影响,P425.42
  3. 北京城区两次强降水过程的中尺度观测分析及成因探讨,P458.121.1
  4. 江淮地区降水和对流特征以及MCS天气条件:梅雨期与梅雨前、后期对比分析,P434.5
  5. 热带扰动引发的华南特大暴雨个例分析,P458.121.1
  6. 中国东部夏季中尺度对流系统和中尺度对流涡旋的特征,P458.121.1
  7. 三种动力框架对全球气候及东亚夏季风模拟的影响探究,P434
  8. 山西省两种降水云系微物理特征和数值模拟研究,P426.51
  9. 黄河上游秋季对流云降水特征的观测分析和数值模拟研究,P426.6
  10. 东亚夏季风经圈环流年际变化与大气对印度洋偶极型海温强迫的响应,P434
  11. 东亚夏季风指数及其与IOD、ENSO之间联系的年代际改变,P425.42
  12. 大气季节内振荡对东亚夏季风活动的影响研究,P425.42
  13. 两个相似路径热带气旋的降水差异成因分析-“麦莎”(0509)和“卡努”(0515)的对比分析,P426.6
  14. 一次梅雨期台风远距离暴雨过程的分析研究,P458.121
  15. 华西秋雨的时空特征及其年际变化,P426.62
  16. 东亚副热带夏季风建立与撤退的气候学特征及年际变化,P462.41
  17. 热带不同海域海温异常对东亚夏季大气环流与降水的影响,P731.11
  18. 东北冷涡中尺度对流系统的数值模拟及其垂直运动的诊断分析,P458.121.1
  19. 梅雨锋上两类中尺度对流系统的结构特征及形成机理研究,P458.121.1
  20. 影响东亚夏季风的春季海陆热力关键区的年代际变化,P425.42

中图分类: > 天文学、地球科学 > 大气科学(气象学) > 气象基本要素、大气现象 > 水汽、凝结和降水 > 降水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