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伽玛射线暴与高红移恒星形成率

作 者: 谈伟伟
导 师: 俞云伟;郑小平
学 校: 华中师范大学
专 业: 天体粒子物理
关键词: 伽玛射线暴 光度函数 恒星形成率 红外背景 红移
分类号: P144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4年
下 载: 0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伽玛射线暴(简称伽玛暴)是一种伽玛射线辐射突然增强的现象,在宇宙中爆发的方位具有随机性,持续时间从几个毫秒到几千秒不等。早在1967年被美国的军事卫星"Vela"所发现,但出于军事目的,其结果到1973年才公布于众。1991年康普顿卫星的发射,人们开始对伽玛暴有了基本认识。直到1997年"BeppoSAX"卫星的发射与伽玛暴余辉的发现,人们才确认了伽玛暴的宇宙学起源,尤其是光学余辉中超新星成分的发现,更是直接证论了伽玛暴与大质量恒星的塌缩有关。2004年11月,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发射了一颗专门用于研究伽玛暴的卫星"Swift".由于其快速定位能力,使人们能够迅速作出反应并测定伽玛暴的红移。"Swift"最大的贡献之一便是它为人们提供了大量的伽玛暴红移样本,从此奠定了伽玛暴作为宇宙学工具的基础。本文以"Swift"卫星已知红移的伽玛暴样本为基础,第二至四章将研究伽玛暴峰值光度与峰值能量之间的相关性,计算伽玛暴的伪红移,研究伽玛暴光度函数的演化效应,并预言星族Ⅲ恒星存在的可能。此外,本文第五章通过对宇宙红外背景辐射的研究,将进一步对高红移恒星形成率进行限制。Swift上天后,人们一直致力于研究伽玛暴光度函数的演化问题,但始终没有定论,其中最关键的因素是伽玛暴红移样本的大小。因此,本文第二章主要致力于解决这个问题。伽玛暴红移的测量无非是通过余辉或是宿主星系,然而,就目前而言BAT所触发的近八百个暴中只有不到两百个暴是有观测红移的。显然,这对于研究不同红移范围内伽玛暴的光度函数而言,这个样本仍然太小。本文第二章首先通过已知红移的伽玛暴样本,研究它们某些量之间的经验关系。我们发现,伽玛暴的峰值能量与峰值光度之间存在比较强的相关性。根据这个经验关系,我们估算了近五百个Swift暴的伪红移。第三章,通过这个“扩大”的红移样本拟合不同红移范围内的光度分布,我们发现伽玛暴光度函数与红移之间有明显的演化效应。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我们发现伽玛暴的爆发率与恒星形成率之间的比例系数随红移增大而减小,这完全颠覆了人们之前的认识。高红移恒星形成率一直是天文学界的研究热点之一,这也是本文研究的另外一个重点,第四和第五章将主要致力于研究解决这个问题。本文将从两个出发点出发:(1)第四章中,首先利用恒星形成率的半解析模型计算星族Ⅰ/Ⅱ和星族Ⅲ的恒星形成历史,通过拟合伽玛暴伪红移分布,对高红移恒星形成率进行限制。然后,根据恒星形成率与CMB光深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对星族Ⅲ恒星形成率进行讨论研究。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我们发现了大量星族Ⅲ恒星伽玛暴存在于Swfit样本中的可能,并估计大概只有1%的星族Ⅲ伽玛暴能被Swift观测到。(2)第五章中,我们先从表象上假设高红移恒星形成率的演化形式与低红移处有类似的情况∝(1+z)a,通过模型计算,我们可以得到星族Ⅰ/Ⅱ与星族Ⅲ恒星占总恒星形成率的比例。而观测上发现近红外波段的背景辐射存在一定的超出现象,目前认为这些超出部分很可能来自高红移的星族Ⅰ/Ⅱ恒星和星族Ⅲ恒星。据此,我们将高红移恒星形成率限制在一个比较平的平台范围内,幂指数0(?)α(?)1。

全文目录


摘要  5-7
Abstract  7-9
目录  9-12
第一章 引言  12-34
  1.1 高红移恒星形成率  12-17
  1.2 暗物质晕塌缩模型  17-26
  1.3 伽玛暴与恒星形成率  26-32
    1.3.1 伽玛暴现象简介  26-27
    1.3.2 伽玛暴的恒星示踪作用  27-32
  1.4 本文结构与创新点  32-34
第二章 伽玛暴的相关性与伪红移  34-48
  2.1 引言  34-42
    2.1.1 相关性与宇宙学  35-42
  2.2 L-E_p关系与伪红移  42-46
  2.3 总结与讨论  46-48
第三章 伽玛暴的光度函数  48-58
  3.1 引言  48-49
  3.2 光度函数  49-55
  3.3 总结与讨论  55-58
第四章 高红移伽玛暴与恒星形成历史  58-70
  4.1 引言  58-59
  4.2 星族Ⅰ/Ⅱ伽玛暴与恒星形成率  59-63
  4.3 伽玛暴与恒星形成历史模型  63-67
    4.3.1 恒星形成历史半解析模型  63-65
    4.3.2 数值拟合  65-66
    4.3.3 宇宙再电离历史  66-67
  4.4 结果与讨论  67-70
第五章 宇宙红外背景与恒星形成历史  70-82
  5.1 引言  70-72
  5.2 恒星形成率  72-76
    5.2.1 恒星形成历史  72-73
    5.2.2 模型计算  73-74
    5.2.3 星族Ⅲ与Ⅰ/Ⅱ恒星形成率  74-76
  5.3 近红外背景辐射  76-81
    5.3.1 星族Ⅲ恒星与红外背景辐射  76-77
    5.3.2 星族Ⅰ/Ⅱ恒星与红外背景辐射  77-80
    5.3.3 恒星形成历史的限制  80-81
  5.4 总结与讨论  81-82
第六章 问题和展望  82-86
附录A 伽玛暴观测历史与特征  86-106
参考文献  106-120
发表论文列表  120-121
致谢  121

相似论文

  1. 基于CdSe/ZnS量子点掺杂的光纤及其增益特性,TN253
  2. 伽玛暴初始洛仑兹因子和中心引擎的活动时标,P172.3
  3. 伽玛暴致密性若干问题的研究,P172.3
  4. 伽玛射线暴与宇宙学研究,P172.3
  5. 狭义相对论在伽玛暴致密性问题上的应用,P172.3
  6. 常压和高压条件下四种类胡萝卜素可见吸收光谱的研究,O433.51
  7. 纳米核壳结构的光学二次谐波增强特性的理论研究,O438
  8. 可见光下掺Mo附Ag纳米TiO_2光催化性能的研究,O643.36
  9. SiC薄膜及其缓冲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TB43
  10. 新型吲哚类钙离子荧光指示剂的合成与性质研究,R914
  11. 温度对β-胡萝卜素分子结构有序性的影响,O629.4
  12. Fermi时代伽玛射线暴相关研究,P172.3
  13. 第三主族元素B、Al和Ga氢化物双氢键的理论研究,O641.13
  14. TiO_2薄膜的掺杂改性及其对光学性能的影响,TB383.2
  15. 质量中微子振荡和引力红移,P131
  16. 掺氮氧化锌薄膜的制备和p型转变研究,TB383.2
  17. 星系的累积恒星初始质量函数,P152
  18. 具有温度、pH值和盐度敏感性的复合粒子的制备及性能研究,O631.3
  19. 稀土掺杂纳米/微米氟化物的可控合成及光谱性质研究,TB383.1
  20. 磁场对中微子主导吸积盘的影响,P142
  21. 星系光度函数的演化及不同密度环境星系的光度函数,P152

中图分类: > 天文学、地球科学 > 天文学 > 天体物理学 > 恒星物理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