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公允价值运用对商业银行的影响研究

作 者: 张晶
导 师: 方萍
学 校: 西南财经大学
专 业: 财务管理
关键词: 公允价值 商业银行 银行监管
分类号: F233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2年
下 载: 534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早在19世纪末期,公允价值概念就已经在美国出现,并有学者进行相关的理论研究。但在上个世纪80年代储蓄危机爆发后,公允价值才真正得以广泛使用,并逐渐成为美欧银行业的主要计量模式。这是因为监管部门在调查危机产生原因的过程中发现,由于金融行业始终以历史成本计量某些金融资产的价值,所以财务报告的使用者不能了解金融资产市场价格的变动以及这些变动背后隐藏的风险,也不能及时采取措施预防和化解风险。为了弥补历史成本计量不能及时反映资产市场价格变动的缺点,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和国际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决定将公允价值作为金融工具的主要计量模式,并希望能够将该计量模式推广到所有的资产和负债中。然而公允价值计量的发展过程并不平稳,由于公允价值需要借助估值技术,银行界和金融监管部门一直质疑公允价值计量的可靠性,担心公允价值的运用会增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的波动性,从而影响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性。2007年爆发的次贷危机中,公允价值计量带来的顺周期效应放大了金融机构的损失和风险,花旗、美林、瑞银等大型跨国金融机构对此极为不满。金融机构高层声称由于使用公允价值计量金融衍生产品的价值,当全球经济处于萧条阶段时,会放大金融衍生产品的损失,使市场的恐慌情绪加重,进一步打击投资者的信心,那么金融危机就会愈演愈烈,因此,他们要求完全废除或暂时中止公允价值会计。在金融机构和监管部门一致反对公允价值的情况下,美国国会通过的《2008紧急经济稳定法案》要求暂停使用盯市会计,防止金融危机进一步恶化,恢复投资者对经济复苏的信心。同时,美国国会也要求证券交易委员会调查盯市会计对金融危机的影响,并决定公允价值会计是否继续使用。会计界的看法与上述的金融机构相反。很多学者认为,公允价值仅仅是一种计量模式,它注重资产与负债的动态变化过程,反映了当前经济条件下绝大部分投资者对资产或负债价值的预期。与历史成本会计相比,金融机构运用公允价值会计所提供的财务信息更具有相关性,可以更客观地反映其内在经济状况,降低市场信息的不对称性,更有利于市场参与者做出合理的决策。而“顺周期效应”则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它的产生原因主要是财务会计准则和金融监管制度的联动性、市场的不理智反应,不能简单的归咎于公允价值计量。更确切来说,是金融机构违背经济规律,将大量的贷款发放给信用不合格的贷款者,并通过资产证券化等金融创新方法放大了资产泡沫,而金融监管部门并没有察觉到资产泡沫下的风险,才最终酿成这场灾难深重的金融危机。公允价值会计如实地反映了衍生金融工具价值的变动,及时揭示了价值变动背后隐藏的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促使金融机构、市场投资者和金融监管部门正视和化解这场金融危机。声讨公允价值的金融机构高层们,只不过是想利用公允价值会计,推卸自己在次贷危机中应承担的责任,比如说,滥用会计准则进行监管资本套利,为了获取高额奖金大肆提高杠杆率以致债台高筑。证券交易委员会在《“盯市会计”研究报告》中也指出,公允价值计量并不是导致金融危机的元凶,金融危机产生的真正原因是经济结构失衡、金融监管不力以及金融创新过度。暂停或废除公允价值会计,并不能使金融危机好转,相反,此举会增加资本市场的不确定性和降低投资者对经济复苏的信心。所以在当前情况下,公允价值是最好的选择,尽管它并不完美。尽管公允价值是金融衍生品最好的计量方式,但它不合理的运用的确进一步加深了金融危机。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和国际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都非常关注公允价值在实际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在全球广泛征求公允价值计量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的基础上,国际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经过长时间的讨论和修改,最终在2011年发布了《国际会计准则13号——公允价值计量》。该准则确定了公允价值计量在实践中的使用原则,并建立了全新的公允价值计量框架,对现有的相关制度和体系势必造成极大的冲击。国际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规定,在2013年全面实施《国际会计准则13号——公允价值计量》,以促进公允价值运用在全球范围的协调统一。金融工具是公允价值计量的主要使用领域,而银行业在所有企业中持有最多的金融资产和负债,所以公允价值计量对银行业的影响比其他行业更为深远、复杂。而金融业是当代经济社会的资源配置机构,商业银行在金融系统中处于核心位置,公允价值计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和金融监管部门在这次金融危机中都意识到这点,对公允价值计量在银行业中的运用尤为关注,并发布了一系列针对公允价值计量缺陷的规章制度。财政部在1997年首次将公允价值概念引入到我国会计准则体系中,期望通过公允价值的应用,为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带来更为透明、相关的财务信息。但由于资本市场不成熟、经济制度不完善和监管体制不健全等多方面的原因,很多上市公司抓住政策的漏洞,把公允价值作为操纵利润的手段,提供的财务信启、更为失真,导致投资者遭受大量损失。为了控制滥用公允价值的局面,财政部在2001年大幅度修改了财务会计准则,完全回避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直到2006年,财政部为了实现我国财务会计准则与国际通用准则的趋同,在借鉴国际财务会计准则的基础上,出台了《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企业会计准则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企业会计准则第24号——套期保值》和《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这6项会计准则的核心是在合适的条件下如何使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揭示商业银行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为财务报表使用者提高更为相关、可靠和透明的会计信息。根据统计数据,上市银行已经成为我国A股市场上的第一大权重板块。上市银行的业绩、上市银行股的股价对于整个中国股市的业绩和股价走势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鉴于上述情况,本文希望通过分析上市银行公开发布的财务报告,结合企业会计准则,研究公允价值计量在我国银行业的运用状况,并进一步揭示该计量模式给银行业的会计指标、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和监管措施带来的影响,并提出改进公允价值计量以促进银行业发展的建议。本文分为五章,各章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针对公允价值在金融危机中引起的争议,提出文章的研究意义,回顾国内外关于公允价值的研究成果,进而提出文章的研究内容和方法。第二章,公允价值计量相关理论。本章从公允价值的重要性出发,通过比较国内外准则制定机构的研究成果,阐述公允价值的内涵和特点。在此基础上,分析历史成本、现值、重置成本等计量属性与公允价值之间的联系和区别。第三章,公允价值在我国商业银行中的运用分析。本章主要分析公允价值在投资性房地产、金融工具、套期保值和抵债资产等领域的运用情况。第四章,公允价值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分析。本章详细分析了公允价值计量给上市银行财务指标、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和监管带来的影响。第五章,改进公允价值在商业银行运用的建议以及对未来的展望。针对公允价值在实践中表现出的不足以及《国际会计准则13号—公允价值计量》,本章从市场环境、估值技术、信息披露和监管措施这四个方面提出改进我国公允价值的建议,以促进该计量模式在我国银行业的推广和应用。最后本章提出了该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并对公允价值的未来研究方向做出展望。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以下三个方面。首先,目前很多学者对公允价值在商业银行中的应用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但这些研究大都集中在宏观领域,很少有文章具体分析各家银行实际运用公允价值的情况。本文希望通过研究上市银行的财务报告,揭示公允价值在商业银行具体应用领域中的实际情况,归纳公允价值计量在实际运用中所需要遵守的会计准则,并发掘公允价值计量在实践中存在的不足。其次,本文通过上市银行年报中公布的数据,系统深入地揭示了公允价值计量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方式、范围和程度。最后,在《国际会计准则13号——公允价值计量》即将实施之际,本文从该准则制定的公允价值计量框架和信息披露要求出发,提出了改进公允价值计量的建议。本文的不足在于没有研究资本市场对公允价值信启、的反应,以实证的方式揭露市场参与者对公允价值计量的态度。这是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在深圳、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数量不多,并且上市时间很短,所以不能获取足够的财务数据进行该项研究。随着我国上市银行的增多,作者希望能够在后续研究中获取充足的数据,探讨股票价格与公允价值信息的相关性。

全文目录


摘要  4-8
Abstract  8-15
1. 绪论  15-26
  1.1 研究背景  15-17
  1.2 研究意义  17-18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8-23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8-21
    1.3.2 国内研究现状  21-23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23-24
    1.4.1 研究内容  23-24
    1.4.2 研究方法  24
  1.5 本文的贡献和不足  24-26
2. 公允价值计量相关理论  26-35
  2.1 公允价值的重要性  26-30
    2.1.1 反映经济的波动性  27
    2.1.2 符合经济收益观的要求  27-28
    2.1.3 符合现代会计目标的要求  28-30
  2.2 公允价值的内涵  30-31
  2.3 公允价值的特点  31-32
    2.3.1 公平性  31
    2.3.2 波动性  31-32
    2.3.3 一定客观性  32
  2.4 公允价值计量与其他计量属性的关系  32-35
    2.4.1 公允价值和历史成本的关系  33
    2.4.2 公允价值和现行成本的关系  33
    2.4.3 公允价值和可变现净值的关系  33-34
    2.4.4 公允价值和现行市价的关系  34
    2.4.5 公允价值和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关系  34-35
3. 公允价值在我国商业银行中的运用分析  35-43
  3.1 公允价值在投资性房地产中的运用分析  35-36
    3.1.1 公允价值在投资性房地产中的运用情况  35-36
    3.1.2 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的来源  36
  3.2 公允价值在金融工具中的运用分析  36-38
  3.3 公允价值在套期保值中的运用分析  38-39
    3.3.1 公允价值在套期保值中的运用情况  38-39
    3.3.2 公允价值在套期保值中的运用对会计处理的影响  39
  3.4 公允价值在抵债资产中的运用分析  39-40
  3.5 公允价值在我国商业银行中运用存在的问题  40-43
4. 公允价值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分析  43-59
  4.1 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和负债的比例分析  43-46
    4.1.1 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比例  43-45
    4.1.2 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负债比例  45-46
  4.2 对所有者权益的影响  46-47
  4.3 对股票投资价值评价指标的影响  47-51
    4.3.1 对净资产收益率的影响  47-48
    4.3.2 对市盈率的影响  48-50
    4.3.3 对市净率的影响  50-51
  4.4 公允价值对商业银行财务状况的影响  51-52
  4.5 公允价值对商业银行经营业绩的影响  52-53
  4.6 公允价值对银行监管的影响  53-59
    4.6.1 公允价值对资本充足率的影响  53-55
    4.6.2 公允价值对信息披露的影响  55-56
    4.6.3 公允价值对审慎监管的影响  56-59
5. 改进公允价值在商业银行运用的建议以及对未来的展望  59-65
  5.1 改善市场环境  59-60
  5.2 改进公允价值估值技术  60-61
  5.3 加大信息披露力度  61-62
  5.4 强化监管措施  62-63
  5.5 总结以及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63-65
    5.5.1 对本文主要研究的总结  63-64
    5.5.2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64-65
参考文献  65-68
后记  68-69
致谢  69-70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70

相似论文

  1. 绿色信贷法律问题研究,D922.68;F832.4
  2. JS银行的操作风险管理研究,F832.2
  3. 建设银行甘肃省分行网点转型柜面业务操作风险防范研究,F832.2
  4. DB银行信息系统项目管理体系优化研究,F832.2
  5.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市场定位研究,F832.33
  6. 工商银行盐城亭湖支行个人客户关系管理研究,F832.2
  7. 我国商业银行财务管理问题和对策研究,F830.42
  8. 我国银行监管法律制度研究,F832.2
  9.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人员胜任力模型优化研究,F832.2;F224
  10. 公允价值应用与上市公司投资行为异化关系的实证研究,F832.51;F224
  11. 江西省商业银行、证券市场对产业结构转型的影响研究,F121.3
  12. 我国上市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对内部控制有效性影响的研究,F830.42
  13. 新准则下公允价值计量对会计稳健性影响的研究,F233
  14. 商业银行风险信息披露研究,F832.2
  15. 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营销策略-以招商银行为例,F832.2
  16. 中国商业银行国际竞争力实证研究,F224
  17. 我国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的商业银行全要素生产率分析,F224
  18. 中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F832.2
  19. 公允价值对金融企业财务信息影响研究,F233
  20. 全面风险管理视角下商业银行风险预警的研究,F224
  21. 中国银行JN支行顾客满意度提升策略研究,F832.2

中图分类: > 经济 > 经济计划与管理 > 会计 > 会计工作组织与制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