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论托尼·莫里森小说中的镜像结构

作 者: 石传芳
导 师: 段晓英
学 校: 河北师范大学
专 业: 英语语言文学
关键词: 镜像结构 不同命运 自我认同 永恒迷惘 艺术张力
分类号: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45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托妮·莫里森是当代美国最优秀的黑人女作家之一。1993年,因其在文学领域做出的巨大贡献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她也是第一位获此殊荣的非裔美国女作家。她的作品在特定时期内为黑人作家,尤其是黑人女性作家,开拓了新的领域,并引起了学者及公众的广泛兴趣。莫里森所创作的小说大多以美国黑人为主人公,描述黑人的生活,揭示他们的自我成长、身份困惑与文化诉求。镜像阶段理论是拉康(Lacan)整个理论建构中的逻辑起点,所讲述的是关于自我的构成与本质以及自我认同的形成过程。纵观托妮·莫里森的小说作品,其中的黑人角色无不经历着“镜像阶段”的迷惘与创伤,并在自我与他者的对照中不断追寻主体,寻求身份认同。本文试图从拉康关于自我形成的基本理论出发,说明拉康镜像阶段中关于自我形成理论的可靠性及其用来解释莫里森人物形象创造的可能性,追踪莫里森小说中人物寻找自我的过程,剖析造成他们精神创伤的深层原因,并以此为基础分析莫里森作品特殊的艺术魅力。本文分为三章。第一章主要论述莫里森作品中镜像结构的构建模式。在莫里森的小说中,母亲、朋友、社区、白人等形象与黑人主人公并置对照,互为镜像,在黑人主人公的成长历程中起着“参照系”的作用,由此形成了自我与他者的对照关系。第二章则主要分析由于“镜像”对黑人主人公的自我意识形成既有正确的引导作用亦有消极的误认作用,而导致的主人公迥然不同的命运。他们或走向迷惘与毁灭,主体破碎;或走向救赎与升华,实现文化回归。在对莫里森作品镜像结构的建构模式以及对作品中主人公不同命运分析的基础上,第三章通过分析人物主体与客体、欲望与现实的疏离,探寻莫里森作品特殊的艺术张力,旨在强调一个人无论是在认识上还是在情感上,都要依赖他者来形成自我,并因此而存在的不可调和的成长的永恒迷惘。

全文目录


相似论文

  1. 查尔斯·泰勒的政治认同观研究,D09
  2. 外国留学生社会认同与自我认同的研究,G648.9
  3. 对80后社会角色担当问题的思考,D669.5
  4. 冰心的自我认同研究,I206.7
  5. 真实界的回归—《藻海无边》的拉康式解读,I561.074
  6. 趣缘群体中的群体认同,C912
  7. 《麦田守望者》里的叛逆现象及其对中国职业学校教育的启示,G719.2
  8. 社会网络支持视域下的农村老年人贫困研究,C913.6
  9. 消费社会中的旅游凝视行为研究,F592
  10. 微博人际传播使用动机和行为对自我认同感的影响研究,G206
  11. 大学生英语学习自我认同变化发展研究,H319
  12. 伤疤印记与身份指认,I207.42
  13. 农村留守儿童自我认同问题及对策研究,D432.5
  14. 中国英语专业学生的语言学习投资与自我认同变化的关系,H319
  15. 文化身份叠合下的自我认同,I207.42
  16. “爵士时代”的青年文化及其文学表现,I712
  17. 消费时代女性时尚杂志的性别想像,G232.2
  18. 文化心态视域下的戴望舒诗歌创作,I207.25
  19. 壮欢与壮族人自我认同的建构,C955
  20. 论托妮·莫里森小说中的镜像结构意识,I712.074

中图分类: >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