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基于员工地位与行为视角的国有企业社会责任-以M公司为例:1961-2010

作 者: 苏潜
导 师: 童星
学 校: 南京大学
专 业: 行政管理
关键词: 员工地位与行动 企业社会责任 机制变迁 公共管理
分类号: F270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102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研究以员工地位与行动为视角,研究企业社会责任问题。本文是一项实证研究,采用关键性个案分析的方法,将研究的重点锁定在国有企业。以国有企业为个案,以国有企业转型前后的文献资料和访谈调查的资料为基础,通过考察员工地位与行动的变化,深刻认识国有企业社会责任机制变迁的深刻内涵,丰富发展“企业社会责任理论”,解决国有企业社会责任问题,揭示国有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是公共治理的重要实现路径,并对未来国有企业社会责任建设提出政策建议。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以员工的地位与行动为视角,国有企业社会责任机制表现为庇护-依赖机制,员工与组织的关系表现为庇护-依赖关系。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之下,国家从社会稳定的角度来构建国有企业的庇护-依赖机制,其社会意义大于其经济意义。但这种企业社会责任机制存在着无限性、不平等性以及激励不相容性等问题,从而无法为国有企业发展提供持续性的动力。在转型期,国有企业理想的改革模式就是建立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现代企业制度。在这种改革思想指导下,员工与组织关系被“市场化”,员工在企业治理结构中的地位被“边缘化”,以员工地位与行动为视角的国有企业社会责任机制表现为“控制-抗争”机制。因为经济上的需要而放弃对员工承担的基本社会责仟,从而造成员工权益等方面的损失,是对国有企业基本性质和目标的背离。后改革期,面对工人的抗争,政府在企业与员工关系上采取了改革与修复的措施,并试图探索建立以“民主-均衡”为内容的企业社会责任机制。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受工会制度性弱势等因素的影响,“民主-均衡”机制存在严重的形式化问题,工人的权益并没有得到真正的维护。本文认为,国有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是公共治理的重要实现路径。国有企业发展受到市场准则和社会责任的双重约束,市场化与民主化之间的双向运动是决定国有企业社会责任机制变迁的基本力量。在市场化与民主化过程中,伴随员工地位与行动的变迁,国有企业社会责任机制经历由庇护-依赖机制,到控制-抗争机制,再到民主-均衡机制的变迁过程。从公共管理的实践层面,要想解决好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需要采取综合型的解决方案。所谓综合型的解决方案,就是从体制、机制、法制、工会以及标准体系等方面,多管齐下、相互配合、系统推进。从体制的角度来看,要完善国有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制,构建员工参与的公司治理模式和组织机构:从机制的角度来看,要完善国有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各项机制,其中包括外部监督机制、内部问责机制、信息披露机制、职工参与机制等,从而实现企业内在管理的民主-均衡;从法制的角度看,作为国有企业投资与监督主体的政府要强化法制建设,将国有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制度化、规范化,并落实相关各项配套措施,从而使国有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有着坚实的法制基础:从工会的角度来看,要切实增强工会组织的监督和促进作用,转变工会的角色以及工会主席的产生方式等,将维护劳动者的权益作为自己的基本职责;从评价的角度来看,要完善国有企业社会责任标准,建立相应的国有企业社会责任考核评价体系。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3-5
Abstract  5-12
第一章 导论  12-46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2-15
  1.2 研究视角与文献讨论  15-36
    1.2.1 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  15-18
    1.2.2 管理者的视角  18-26
    1.2.3 员工的视角  26-34
    1.2.4 消费者与环境的视角  34-36
  1.3 概念界定与分析框架  36-40
    1.3.1 概念界定  36-38
    1.3.2 分析框架  38-40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结构  40-44
    1.4.1 研究方法  40-43
    1.4.2 研究结构  43-44
  1.5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44-46
    1.5.1 理论创新  44
    1.5.2 实践创新  44
    1.5.3 不足之处  44-46
第二章 作为公共管理主体的国有企业  46-61
  2.1 国有企业的定义与起源  46-49
    2.1.1 国有企业的定义  46-47
    2.1.2 国有企业的起源  47-49
  2.2 国有企业在公共治理结构中的地位  49-53
    2.2.1 理论依据  49-51
    2.2.2 实践依据  51-53
  2.3 员工是国有企业重要的利益相关者  53-56
  2.4 组织机构转型与企业社会责任  56-57
    2.4.1 组织结构理论演进  56
    2.4.2 从科层制组织到网络化组织  56-57
  2.5 国有企业社责任的公共政策导向  57-61
    2.5.1 员工利益诉求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在逻辑  57-58
    2.5.2 国有企业社会责任推进制度  58
    2.5.3 国有企业社会责任与公共政策问题  58-61
第三章 单位制下的庇护-依赖机制:1959-1978  61-83
  3.1 企业办社会阶段  61-63
  3.2 企业发展与工人地位获得  63-66
  3.3 庇护--依赖:单位体制下企业社会责任机制运行机理  66-77
    3.3.1 功能复合性和责任无限性  67-68
    3.3.2 利益均衡和政治热情  68-73
    3.3.3 员工与企业关系的非契约性  73-74
    3.3.4 特殊的企业庇护形式:单位保障  74-77
  3.4 庇护-依赖机制的局限性  77-83
    3.4.1 责任的有限性问题  77-78
    3.4.2 责任的不平等性问题  78-80
    3.4.3 责任的激励不相融性问题  80-83
第四章 转型期的控制-抗争机制:1978-2000  83-120
  4.1 国有企业的市场化改革阶段  83-88
  4.2 管理层获得更大的自主和决策权  88-96
    4.2.1 加强劳动纪律管理  88-89
    4.2.2 推行厂长负责制和经营承包制  89-91
    4.2.3 用工制度改革  91-95
    4.2.4 工资分配制度改革  95-96
  4.3 管理层对工人的控制或压制  96-110
    4.3.1 管理:官本位的管理习惯伤及职工尊严  96-99
    4.3.2 下岗:减员分流危及职工岗位安全  99-102
    4.3.3 分配:收入差距加剧干群紧张关系  102-106
    4.3.4 用工:多种用工形式带来的就业歧视  106-108
    4.3.5 强迫:对离厂职工的株连政策  108-109
    4.3.6 思想:不满情绪在积聚  109-110
  4.4 工人的抗争与策略  110-120
    4.4.1 消极怠工、工作积极性不高、浪费原材料等  111-112
    4.4.2 到上级有关部门上访  112-114
    4.4.3 以法律为武器  114-115
    4.4.4 集体停工  115-116
    4.4.5 员工沉默  116-117
    4.4.6 退出公司、另谋高就  117-120
第五章 后改革期民主-均衡机制的雏形:2000-2010  120-143
  5.1 后改革阶段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的增强  120-124
  5.2 国有企业民主管理的制度体系  124-130
    5.2.1 职工代表大会制度  125-127
    5.2.2 厂务公开制度  127-128
    5.2.3 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  128-129
    5.2.4 工会源头参与制度  129-130
  5.3 企业民主管理制度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130-135
    5.3.1 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的形式化问题  130-132
    5.3.2 集体协商制度的形式化问题  132-134
    5.3.3 厂务公开的形式化问题  134-135
  5.4 民主-均衡机制形式化的不良后果  135-137
    5.4.1 制度层面的不良后果  135-136
    5.4.2 经济层面的不良后果  136
    5.4.3 社会层面的不良后果  136-137
    5.4.4 其他不良后果  137
  5.5 现实问题的原因分析  137-143
    5.5.1 市场化改革的负面影响  138-139
    5.5.2 政府组织的缺陷  139
    5.5.3 企业组织结构的限制  139-140
    5.5.4 工会的制度性弱势  140-143
第六章 政策建议与研究结论  143-155
  6.1 政策建议  143-151
    6.1.1 完善国有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架构体系  143-145
    6.1.2 构建民主--均衡的国有企业社会责任实现机制  145-146
    6.1.3 加快国有企业社会责任的法律法制建设  146-147
    6.1.4 建立国有企业社会责任的考核指标体系  147-150
    6.1.5 切实增强工会组织的监督和促进作用  150-151
    6.1.6 培育国有企业社会责任文化  151
  6.2 本文的基本结论  151-154
  6.3 后续的研究方向  154-155
附件  155-156
参考文献  156-160
致谢  160-161

相似论文

  1. 论民办高校内部管理体制的问题及其改进,G647
  2. 高管政治关联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F272.92;F224
  3. 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F276.6
  4. 利益相关者视角下民营煤炭企业社会责任研究,F426.21;F224.32
  5. 员工感知的企业社会责任与组织承诺的关系研究,F224
  6. 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研究,F832.51
  7. 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与成长性的相关性研究,F276.6;F224
  8. 企业社会责任对财务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F270
  9. 公共管理视野下的农民工城市社区融入问题研究,D412.6
  10. 重塑官僚制,D630
  11. 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实现,D64
  12. 石家庄市防震减灾应急管理研究,D630
  13. 多中心公共管理模式研究,D630
  14. 论我国遗产管理人制度之构建,D923.5
  15. 上海市公共文化服务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G124
  16. 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政府投入系统结构研究,R197.1
  17. 一汽集团企业社会责任战略研究,F426.471
  18. 我国医药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F426.72
  19. 拜耳医药保健的公益营销之道对中国企业的启示,F426.72
  20. 我国城市气象部门公共责任体制研究,P4
  21. 中国行业领先上市公司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研究,F270

中图分类: > 经济 > 经济计划与管理 > 企业经济 > 企业经济理论和方法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