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中小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研究

作 者: 孙洪强
导 师: 刘岗
学 校: 山东大学
专 业: 技术经济及管理
关键词: 技术创新 双寡头模型 纳什均衡 效用函数 技术创新体系
分类号: F425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2年
下 载: 152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随着我国人口红利的进一步降低,法律法规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国内外压力日趋增大,使得我国中小制造业企业(制造业SME)的优势不再明显,技术创新现在是制造业SME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唯一方式。本文分析了我国制造业SME的特点及技术创新现状,提出了建立制造业SME技术创新体系的必要性,研究了技术创新理论和技术创新模型,分析了日本、德国、美国三国的技术创新体系,从而为构建适合我国的制造业SME技术创新体系提供了理论和现实的参考依据。在制造业SME技术创新体系中,存在制造业SME、政府部门、金融机构、科研机构和其他企业等微观实体,作为体系核心的制造业SME是否需要进行技术创新是体系的关键,同时其他微观实体与制造业SME的相互作用成为体系能否正常运转的重要因素。本文从简单的双寡头模型到技术创新的双寡头模型,研究了作为制造业SME技术创新体系核心的制造业SME,分析和论证了制造业SME进行技术创新的必要性。同时分析了和同行业有技术差距的制造业SME,只有进行技术创新才能保证销量不降低、价格不降低和利润保持稳定。为了使分析具有应用价值,同时为政府部门支持其进行技术创新的力度提供参考依据,论文经过推导得出了技术落后公司进行何种程度的技术创新投入最经济。在分析制造业SME与其他微观实体合作方面,首先,本文研究了初始资本的变动如何影响技术创新活动,此结论可以有效的指导金融机构与制造业SME在技术创新方面的合作;其次,分析研究了制造业SME与其他技术创新实体进行合作技术创新的可能性,分析比较了制造业SME单独技术创新和与其他实体合作技术创新下,技术创新活动的风险和收益,对有利于项目价值提升的三种合作情形确定了最佳合作比例,此结论可以有效的指导制造业SME与其他实体在技术创新方面的合作。再次,分析了从事技术创新活动有相对优势的制造业SME和制造业SME之间进行合作技术创新的可能性,得出了按照自身有相对优势的方式承担技术创新项目,然后进行技术创新款项互换,便可以产生纳什均衡条件下的双赢效应的结论,此结论可以有效的指导制造业SME之间的技术创新合作。在研究了技术创新体系中微观实体的相互作用后,本文分析了政府如何促进政府相关部门、商业银行、政策银行、投资机构、中介结构、企业自身等体系中的微观实体,在满足自身利益的前提下,在制造业SME技术创新体系中发挥作用。本文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小制造业企业联盟、“产学研”联合机构、政府法人机构3个理念实体,并阐述了其在体系中的具体作用。通过这3个实体可以有效地把论文的研究结论应用于具体技术创新体系中。最后,综合本文的研究成果,设计了适合我国制造业SME的技术创新体系,并且具体阐述了此体系的运行机制。

全文目录


CONTENTS  8-12
摘要  12-14
ABSTRACT  14-16
第1章 绪论  16-29
  1.1 研究背景  16-20
    1.1.1 中小制造业企业标准  16-17
    1.1.2 中小制造业企业的特征  17-19
    1.1.3 中小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现状  19-20
  1.2 论文研究的意义  20-26
    1.2.1 中小制造业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20-23
    1.2.2 建立中小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必要性  23-25
    1.2.3 我国中小制造业企业面临的国内外压力  25
    1.2.4 论文的实用价值  25-26
  1.3 论文研究框架  26-27
  1.4 论文研究方法  27-29
第2章 技术创新相关文献综述  29-37
  2.1 技术创新概念  29-30
  2.2 技术创新理论的发展过程  30-33
    2.2.1 新古典学派  30-31
    2.2.2 新熊彼特学派  31
    2.2.3 制度创新学派  31-32
    2.2.4 国家创新系统学派  32
    2.2.5 技术创新与竞争优势关系理论  32
    2.2.6 发展中国家技术创新理论  32-33
  2.3 技术创新机制  33-36
    2.3.1 技术推动式  33-34
    2.3.2 需求拉动式  34
    2.3.3 双动力耦合式  34-35
    2.3.4 集成一体化式  35-36
    2.3.5 系统集成网络式  36
  2.4 技术创新体系  36-37
第3章 国外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及启示  37-48
  3.1 日本技术创新体系  37-40
    3.1.1 私人部门在体系中的作用  37-38
    3.1.2 公共部门在体系中的作用  38-39
    3.1.3 日本技术与资本、稀有资源的替代  39-40
  3.2 德国技术创新体系  40-43
    3.2.1 制定创新战略  40
    3.2.2 技术创新联盟的建设  40-41
    3.2.3 建立技术创新联盟网站  41-42
    3.2.4 营造创新环境  42
    3.2.5 促进投融资机制  42-43
  3.3 美国技术创新体系  43-45
    3.3.1 TIP计划  43-44
    3.3.2 美国技术创新资助主体  44-45
  3.4 启示  45-48
    3.4.1 政府的主导地位  45-46
    3.4.2 政府的资助  46
    3.4.3 促进微观实体之间合作  46
    3.4.4 注重中小企业的地位  46
    3.4.5 加强金融方面扶持  46
    3.4.6 充分调动社会资源  46-48
第4章 体系中微观实体的相互作用和合作技术创新的数理分析  48-75
  4.1 完全竞争条件下的中小制造业企业  48-49
  4.2 中小制造业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必要性  49-51
    4.2.1 技术创新的必要性  49-51
    4.2.2 技术创新的适度性  51
  4.3 最佳技术创新投入分析  51-54
    4.3.1 价格均衡  52-53
    4.3.2 产品品质均衡  53-54
    4.3.3 政府扶持力度的参考依据  54
  4.4 体系中微观实体的合作问题  54
  4.5 中小制造业企业与金融机构的合作方式  54-60
    4.5.1 技术创新项目中止风险  55-58
    4.5.2 技术创新项目成功概率  58
    4.5.3 基于指数损失函数研究  58-59
    4.5.4 本节结论  59-60
  4.6 中小制造业企业与其他技术创新微观实体的合作方式  60-67
    4.6.1 项目完成方式对技术创新项目的影响  61-62
    4.6.2 基于两实体的风险类型分析  62-64
    4.6.3 合作进行技术创新对项目价值的影响结论  64
    4.6.4 最佳合作比例分析  64-66
    4.6.5 本节结论  66-67
    4.6.6 对“产学研”模式的质疑  67
  4.7 中小制造业企业之间的技术创新合作方式  67-75
    4.7.1 实力相同公司价款互换  68-71
    4.7.2 纳什均衡条件  71
    4.7.3 互换款项边际分析  71-73
    4.7.4 实力不同公司价款互换  73-74
    4.7.5 本节结论  74-75
第5章 微观实体在体系中的作用及体系的构建  75-98
  5.1 政府税收扶持的必要性及措施  77-81
    5.1.1 税收扶持技术创新的必要性  77-78
    5.1.2 增强所得税抵扣力度  78
    5.1.3 加速科研设备的折旧速度  78-79
    5.1.4 进出口关税优惠  79
    5.1.5 税收扶持政策  79-81
  5.2 政府改善金融服务  81-84
    5.2.1 增强政策银行辅助力度  82-83
    5.2.2 引导风投去向  83
    5.2.3 引导商业银行投资  83-84
  5.3 国家财政投入  84-85
  5.4 政府采购扶持  85-86
  5.5 完善产权法律制度  86
  5.6 中介机构的完善  86-87
  5.7 改善企业内部创新机制  87-91
    5.7.1 技术创新理念的培育  87-88
    5.7.2 核心技术人员的引进与激励  88-89
    5.7.3 健全技术创新管理制度  89-90
    5.7.4 技术创新奖励制度  90-91
  5.8 我国中小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构建  91-98
    5.8.1 政府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原则  91-92
    5.8.2 政府引领与企业自身有机结合  92
    5.8.3 政府引领产业升级为主  92-93
    5.8.4 企业自主创新为辅  93-94
    5.8.5 “产学研”联合机构的建设  94-95
    5.8.6 中小制造业企业联盟的建设  95-96
    5.8.7 我国中小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体系运作机制  96-98
第6章 全文结论及研究展望  98-100
  6.1 研究结论和创新点  98-99
  6.2 研究不足及展望  99-100
参考文献  100-104
致谢  104-105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5-106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106

相似论文

  1. 创新资源环境与技术创新能力及创新绩效的作用关系研究,F273.1
  2. 企业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的哲学思考,F272
  3. 图书馆发展历程中的技术创新研究,G250.7
  4. 珠三角地区制造业产业结构优化问题研究,F127
  5. “产业转移”背景下重庆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研究,F273.1
  6. 甘肃西峰制药公司技术创新模式优化研究,F426.72
  7. FDI技术溢出对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机理研究,F752.67;F224
  8. 产业集群中的技术创新网络研究,F062.9
  9. 中国城市污水治理模式探讨,X703
  10. 中冶成工炉窑公司技术能力分析与提升研究,F426.3
  11. B研究院“十二五”发展战略研究,F272
  12. 基于模糊偏好的多目标粒子群算法及在库存控制中的应用,F253.4
  13. 中小化工企业技术创新探讨,F426.7
  14. 中国印刷业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研究,F426.84
  15. 数控机床产业技术创新路径探析,F426.4
  16. 基于技术创新的辽宁经济增长点研究,F127;F224
  17. 政府技术采购促进技术创新的机理探析,F812.45
  18. 中国汽车产业自主品牌发展战略研究,F426.471
  19. 我国金融发展与出口技术结构关系研究,F832;F752.62
  20. 生态技术创新对区域经济影响的实证研究,F224
  21. 金融支持影响技术创新的实证研究,F124.3;F224

中图分类: > 经济 > 工业经济 > 中国工业经济 > 工业企业组织和经营管理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