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低压高增益混频器设计
作 者: 韦巍
导 师: 柯导明
学 校: 安徽大学
专 业: 电子与通信工程
关键词: 混频器 射频 低电压 高增益 线性度
分类号: TN773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95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近几年来,无线通信技术得到迅猛发展,已经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通信,计算机,医疗设备等社会各领域,人们越来越享受到信息技术发展给社会带来的便利。以微电子产业为基础的RFIC技术以其成本低,集成度高,性能良好的优点应用在社会的众多方面,如数字移动通信,无线局域网,全球定位系统,射频识别系统等等,有力的推动了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为社会进步作了巨大的贡献,因此研究和发展RFIC技术具有重要意义。接收机是无线通信设备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接收信号的模块。它将接收到的信号进行放大,频率转换,解调等处理,最后送到基带电路进行数据分析。不同结构的接收机对整机的性能指标影响不同,本文对超外差接收机,低中频接收机和零中频接收机作了详细介绍,分析比较了三者的优缺点,为电路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混频器是射频收发机中十分重要的部件,它将接收到的高频信号进行下变频,或者将需要发送的信号进行上变频,从而完成对信号频率的转换。不同结构的混频器,其性能指标各不相同,本文分析几种常见的混频器,对各自的优缺点进行比较。同时,混频器也是一个非线性器件,其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整个接收机系统。本文对混频器的主要指标作了详尽的介绍,并对各种干扰信号产生的机理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为设计出性能优越的混频器,本文对当前混频器设计的主流技术作了简略介绍。在降低电压和功耗方面,介绍了LC-tank结构混频器,采用电流复用结构的混频器以及折叠共源共栅混频器。在提高线性度方面,介绍了采用前馈技术的混频器和采样混频器。同时,对目前应用十分广泛的吉尔伯特混频器的研究成果作了一般性介绍。基于阅读大量资料和学习相关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本文对传统的吉尔伯特混频器做了部分改进,加入电流源负载取代原来的负载电阻,缓解了输出摆幅和增益之间的矛盾,采用折叠式跨导级电流复用结构代替了传统混频器中的单个差分对,降低了对电源电压的要求,同时提高整个电路的增益,设计出了符合无线局域网标准的射频前端混频器电路,并通过仿真验证。本论文设计的混频器采用台积电0.18u m CMOS工艺,输入射频信号的频率为2.4GHz,本振信号频率为2.3GHz,中频输出信号的频率为100MHz。仿真结果显示:1dB压缩点为-3dBm,输入三阶截断点为8.5dBm,转换增益为12.7 dB,电源电压为1.8V,消耗功率为10.8mW,噪声系数为8.78 dB。
|
全文目录
摘要 3-5 Abstract 5-7 目录 7-9 第一章 概述 9-17 1.1 前言 9-10 1.2 RFIC的发展现状 10-12 1.2.1 RFIC产品的发展现状 10-11 1.2.2 国内RFIC存在的一些问题 11 1.2.3 RFIC技术现状 11-12 1.3 无线局域网介绍 12-14 1.3.1 无线局域网的背景介绍 12-13 1.3.2 无线局域网标准 13-14 1.3.3 无线局域网的性能 14 1.4 本课题的任务 14-17 1.4.1 设计要求 14-15 1.4.2 工艺选择 15 1.4.3 本论文的内容 15-17 第二章:射频接收机的结构 17-22 2.1 超外差接收机 17-18 2.2 低中频接收机 18-19 2.3 零中频接收机 19-21 2.3.1 直流偏移 20 2.3.2 闪烁噪声 20 2.3.3 偶次谐波失真 20-21 2.4 接收机结构的选择 21-22 第三章 混频器设计的基础理论 22-37 3.1 混频器的原理 22-25 3.1.1 混频器的基本原理 22 3.1.2 利用非线性实现的混频器 22-24 3.1.3 开关混频器电路 24-25 3.2 混频器的分类 25-29 3.2.1 单端混频器 25-27 3.2.2 单平衡混频器 27-28 3.2.3 双平衡混频器 28-29 3.3 混频器的主要性能指标 29-37 3.3.1 噪声系数 29-30 3.3.2 线性度 30-31 3.3.3 灵敏度 31 3.3.4 -1dB压缩点 31-34 3.3.5 三阶互调截点 34-35 3.3.6 动态范围(dynamic range) 35-37 第四章:混频器设计的主流技术 37-44 4.1 低压低功耗混频器设计的主流技术 37-41 4.1.1 LC-TANK结构混频器 37-38 4.1.2 电流复用结构混频器 38-40 4.1.3 折叠共源共栅结构混频器 40-41 4.2 高线性度混频器设计的主流技术 41-44 第五章:低压高增益混频器的设计 44-51 5.1 采用有源负载结构混频器 44 5.2 采用电流复用结构 44 5.3 混频器设计分析 44-46 5.3.1 设计目标 44-45 5.3.2 模块仿真及分析 45-46 5.4 仿真结果 46-49 5.5 仿真结果比较 49-51 第六章 结论 51-52 参考文献 52-55 致谢 55
|
相似论文
- 多阶调制自适应数字预失真算法的研究与改进,TN722.75
- 基于EPC C1G2协议的超高频RFID系统设计及仿真,TP391.44
- GPS抗干扰技术研究,P228.4
- 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监管RFID系统,TS201.6
- LSGM电解质薄膜制备与电化学性能研究,TM911.4
- 基于ARM的NAVTEX接收机的设计与实现,TN851
- 基于ARM9的智能解说系统的设计与实现,TP391.44
- 年龄对房颤患者电解剖特征和射频消融结果的影响,R541.75
- 高血压对心房颤动患者电解剖特征影响,R541.75
- 射频消融联合无水酒精注射在兔肝脏中的应用研究,R817.5
- 淮阴工学院校园一卡通系统设计及安全策略,TP393.18
- 基站功率放大器设计及预失真系统研究,TN722.75
- X波段接收前端研究与设计,TN957.5
- 基于SRR结构的RFID技术研究与应用,TP391.44
- 反向天线阵中的相位共轭混频器的设计研究,TN773
- 一种简化的WCDMA_GSM七频段手机射频前端的设计与开发,TN929.53
- 新体制低剖面天线研究,TN823.27
- 低成本RFID系统安全协议研究,TP391.44
- BiFeO3/Bi3.25La0.75Ti3O12双层多铁薄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O484.4
- 电力系统电压无功控制方法研究,TM761.1
- 基于CPLD的射频模块控制台的研究与设计,TP391.44
中图分类: > 工业技术 > 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 > 基本电子电路 > 倍频器、分频器、变频器 > 变频器、混频器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