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作 者: 闫少洁
导 师: 吴威威
学 校: 哈尔滨工业大学
专 业: 马克思主义理论
关键词: 风险社会 全球化 和谐社会 科学发展观
分类号: C91-0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201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全球化脚步的加快,使我们迈入了“蝴蝶效应”的时代。我们在享受现代化科学技术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便捷和安逸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威胁我们生命安全、生存环境的“人为风险”的“不期而至”。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长期致力于社会问题的研究,敏锐地察觉到了当今世界所面临的风险现状,继而提出了风险社会理论,并提出了“反思现代化”这一解决方案,来带领我们渡过风险社会的危机。当前及今后一个阶段,中国将处于经济发展的关键期与风险爆发的高发期,我们必须面对“风险社会”到来的现实。当前,我国正在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那么,正确处理发展与风险的关系就成为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为指导,采用文献研究、理论分析、归纳与演绎等方法,从风险社会理论产生的渊源入手,探究了风险社会理论产生的社会根源和思想根源,并从词源学等角度追溯了“风险”一词的演化过程,介绍了风险所具有的八重含义,以及风险的五个特征:决策决定性、不可认知性、时间的滞后性及后果延迟性、世界灾难的可能性、风险的双重性,并将风险划分为自然风险、社会风险、经济风险、意识形态风险、信任风险和暴力风险等六种类型。随后,系统地对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进行阐述:风险社会具有风险分配逻辑、有组织的不负责任和个体化问题等三个表征;全球化在风险社会中所起的作用和影响;贝克从提倡现代化反思、开展风险治理的国际合作、加强责任伦理意识、建立健全安全性策略和决策机制四个方面探索了风险社会的出路。本文的最后一章,对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的理论特色和局限性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实际介绍了当前中国风险社会的现实境遇及产生原因,最后从意识层面和方法层面为我国从“风险社会”走向“和谐社会”提出了建议和对策。研究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使我们对于风险社会理论有了正确而全面地认识,有利于我们系统地分析当前我们面临的风险现状,从而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理论武器。

全文目录


摘要  4-5
ABSTRACT  5-8
第1章 绪 论  8-15
  1.1 问题的提出  8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8-9
    1.2.1 研究的目的  8
    1.2.2 研究的意义  8-9
  1.3 国内外在该方向的研究现状  9-13
    1.3.1 国外研究现状  9-11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1-13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5
    1.4.1 研究内容  13
    1.4.2 研究方法  13-15
第2章 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的理论背景  15-23
  2.1 贝克风险社会理论的渊源  15-17
    2.1.1 风险社会理论的思想根源  15-16
    2.1.2 风险社会理论的社会根源  16-17
  2.2 风险的含义与特征  17-20
    2.2.1 风险概念的演化  17
    2.2.2 风险的含义  17-19
    2.2.3 风险的基本特征  19-20
  2.3 风险社会的含义及分类  20-22
    2.3.1 风险社会的含义  20-21
    2.3.2 风险的分类  21-22
  2.4 本章小结  22-23
第3章 贝克风险社会理论的主要内容  23-31
  3.1 风险社会的表征  23-25
    3.1.1 风险分配逻辑  23-24
    3.1.2 有组织的不负责任  24-25
    3.1.3 风险社会中的个体化  25
  3.2 风险社会中的全球化  25-28
    3.2.1 全球化与风险社会的关系  26
    3.2.2 风险全球化社会的具体表现  26-28
  3.3 风险社会的出路探寻  28-29
    3.3.1 提倡反思现代化  28
    3.3.2 开展风险治理的国际合作  28-29
    3.3.3 加强责任伦理意识  29
    3.3.4 建立健全安全性策略和决策机制  29
  3.4 本章小结  29-31
第4章 贝克风险社会理论的现实意义  31-42
  4.1 贝克风险社会理论的评价  31-33
    4.1.1 理论的特色  31-32
    4.1.2 理论的局限性  32-33
  4.2 当代中国社会风险现状分析  33-36
    4.2.1 当代中国社会面临的风险现状  33-35
    4.2.2 当代中国社会风险现状成因探源  35-36
  4.3 从“风险社会”走向和谐社会  36-40
    4.3.1 意识层面:反思现代性  37-39
    4.3.2 方法层面:健全风险应对机制  39-40
  4.4 本章小结  40-42
结论  42-43
参考文献  43-47
致谢  47

相似论文

  1. 电视文化生态的建构,G220
  2. 中国电视媒体话语范式演变的多视角分析,G220
  3. 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新问题的矛盾透视,D61
  4. 论科学发展观对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继承与创新,D61
  5. 和谐社会视野下的渔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D632.1
  6. 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哲学思考,B03
  7. 党的建设科学发展问题研究,D261
  8. 和谐社会构建中的“蚁族”现象研究,D669.5
  9. 全球化背景下当代中国发展道路研究,D616
  10.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统筹兼顾研究,D61
  11. 马克思和谐社会思想研究,A811
  12. 和谐社会视野下的公平正义研究,D61
  13. 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人民信访制度的研究,D632.8
  14. 和谐社会建设中政府职能转变研究,D630
  15. 我国和谐社会构建中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G643.1
  16. 消费领域中的民族主义,G206
  17. 胡锦涛公平正义思想研究,D61
  18. 和谐社会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G641
  19. 和谐社会视域下节庆体育与农村社会协调发展的研究,G812.42
  20. 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结构思想分析,K02
  21. 科学发展观的双重维度审视,D61

中图分类: > 社会科学总论 > 社会学 > 社会学理论与方法论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