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身份自觉:教育质性研究者个人身份问题探究

作 者: 葛孝亿
导 师: 王枬
学 校: 广西师范大学
专 业: 教育学原理
关键词: 质性研究 研究者 身份自觉
分类号: G40-03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101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研究者质性研究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之一。研究者的身份自觉即研究者自我的身份意识,是指研究者对自我身份之于质性研究过程影响的体认及自我重构的意识与觉察。对于身份可有不同的分析维度,本研究将研究者宏观的研究方法论选择、微观的自我属性分析以及实地研究过程作为基本的分析领域,运用文本分析的方法,通过对教育质性研究者的口述材料、研究日记、研究结果等的深度分析,试图探讨作为一个教育质性研究者的真实存在。研究主要关注以下内容:1.教育质性研究的方法论与研究者。教育质性研究的方法论选择问题,可以指向研究者共同体的影响,即人文与社会科学整体研究范式转换的影响;也可指向教育研究的当下困境,即与教育研究本身的诉求相联系;也可以指向研究者的个人选择,与研究者的研究旨趣和个人知识相关;亦可以指向研究者的目的论,教育质性研究是基于一定的知识生产目的而存在的。2.教育质性研究者的体性问题。体性是研究者最微观的自我属性,是与个人的身体、情欲、性格等联系在一起的个人特征。教育质性研究者必定是作为一个有性别、有身体、有欲望和有个性的完整的个体参与研究过程的。质性研究工作本身既依赖于研究者的个人体性,也离不开对体性本身的反思。3.研究者与研究关系及情感。研究关系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工作关系,二是人际关系,两者密不可分。前者是指为了研究工作而建立的公共关系,后者是私人关系或曰情感关系。可以肯定,如果在实地研究中没有研究者情感的投入,没有与研究对象之间情感的交流,而依靠纯粹的工作关系,是不可能获得有价值的、深入的真实材料的。研究关系的建立与演变,实则是研究者自我身份的确立和展现的过程。4.教育研究者的研究视域选择。“陌生人”与“知情者”“局内人”或“局外人”的概念对举并不能揭示实地研究中研究者视域选择的全部内容,亦不能反应研究者的真实处境。在研究者角色转换与个人矛盾之中,蕴含的实则是研究视域的差异问题。因此,与其说是质性研究规定了研究者身份的转换,毋宁说是研究者自身对于世界和事件的观点影响了自我的选择。研究视域的选择问题,反映了研究者选择何种方式参与实地生活,选择何种经验叙事的方式,选择何种个体式的描述方法以便引出研究结论的深层思考。5.研究者的自我概念问题。毋庸置疑,研究者是一个拥有完整自我概念体系的现代主体。自我概念是指个体用以认识、理解、思考和决断的能力系统。概念体系的构成涵盖个体已有的知识结构、身心经验、价值取向等。概念体系是研究者认识活动的中介,而透过中介作用的研究对象早已无所谓“客观”存在了。教育研究过程其实是研究者自我概念体系运用的过程。“我”时刻把自己的认识结构、身心经验与价值取向投到实地之中,自我概念体系投入的必然结果是“自我”的坚持、批判与放逐。6.研究者与资料收集和文本写作。资料收集的常用手段集中在访谈、观察以及实物收集等。这可视为一个预设性的过程:事先准备的访谈提纲和观察量表,结构化材料收集程序,研究对象按照指令呈现材料和行动。如果承认这个过程确实存在诸如“结构”“预设”等行为的话,那么研究者收集资料的过程其实就执行了一个个人意志与选择的过程。在研究的最终,研究者对这些材料进行编码、分析,引出研究结论,撰写研究文本。此时依然可以认为,这个过程同样是研究者个人选择与鉴别的过程,亦即研究者个人身份参与的表现。因此,研究者就必须面对这样一个情景:所谓材料的收集抑或是研究文本的撰写,其实都是在研究者的高度参与和控制下完成的,整个质性研究乃是一个“个人化”的研究。研究者的个人身份及其自觉问题远非以上几个方面可以穷尽,也不是一种分析视角可以完美诠释的。但是本研究力图传递一个信息:在宏大叙事式微之际,质性研究范式给教育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为诸如私人叙事、小叙事和生活叙事提供了空间,而其活力之源则在于研究者主体因素的积极投入。如果说教育质性是对于规范文化的罗曼蒂克式的冒险的话,那么研究者的身份自觉必定是其中最关键的因素之一。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3-5
Abstract  5-8
目录  8-10
第一章 绪论  10-19
  一、选题缘由  10-12
    (一) 忽略的话题  10-11
    (二) 复杂的领域  11
    (三) 个人的尝试  11-12
  二、研究综述  12-15
    (一) 关于质性研究者的讨论  12-14
    (二) 研究的发展性思考  14-15
  三、概念界定  15-17
    (一) 质性研究  15-16
    (二) 身份与身份自觉  16-17
  四、研究路径  17-19
    (一) 研究过程与研究内容的厘定  17
    (二) 研究方法与研究资源的辩证  17-19
第二章 研究者的方法论选择  19-24
  一、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范式的转换  19-20
  二、教育研究的现实诉求  20-21
  三、教育研究者的认知旨趣  21-22
  四、教育研究者的目的论  22-24
第三章 研究者的体性身份  24-30
  一、性别身份与教育质性研究  24-26
  二、年龄差异与教育质性研究  26-27
  三、性格特征与教育质性研究  27-28
  四、研究者的体性形象自觉  28-30
第四章 研究关系与情感  30-39
  一、关系与情感的预设  30-32
    (一) 平等的主体  30-31
    (二) 互利的原则  31
    (三) 关系的层次原则  31-32
  二、关系与情感的困境  32-36
    (一) "守门人"的困境  32-34
    (二) 关系与情感控制的困惑  34-35
    (三) 人际关系取向的商品化  35-36
  三、研究关系与情感的伦理自觉  36-39
第五章 研究视域及其选择  39-44
  一、局外人  39-41
  二、局内人  41-42
  三、双主体互动研究  42-44
第六章 自我概念体系与挑战  44-49
  一、自我概念的体系  44-46
    (一) 认识结构  44
    (二) 身心经验  44-46
    (三) 价值主体  46
  二、自我概念的挑战  46-47
    (一) 地方性知识  46-47
    (二) 前见的困扰  47
    (三) 文化的强势  47
  三、后现代主体的自觉  47-49
第七章 资料收集与结论书写  49-57
  一、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49-52
    (一) 制造同意的取向  49-50
    (二) 实地记录之"实"  50-51
    (三) 回忆的实地  51-52
  二、研究文本的书写  52-55
    (一) 文本与现实  52-54
    (二) 文本与自我  54-55
  三、走向书写的自觉  55-57
结语  57-58
注释  58-62
主要参考文献  62-66
读研期间发表的论文  66-67
致谢  67-68

相似论文

  1. 福利院学龄孤儿同伴关系的质性研究,B844.1
  2. 自闭症儿童的家庭教养方式与箱庭治疗,B844.1
  3. 工作价值观、人际沟通和组织承诺:台湾和大陆员工的质性研究,F272
  4. 海洛因依赖者生活质量影响因素及连续护理干预,R749.64
  5. 教育NGO的组织生态研究,G40
  6. 高三学生高考前考试焦虑的质性研究,B844.2
  7. 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教育科研机制探析,G40-03
  8. 登仁桥社区海洛因依赖者的质性研究,R749.64
  9. 影响化学教师实施探究教学的因素研究,G633.8
  10. 对我省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弹性发展的质性研究,G441
  11. 思考中的行动:钱穆的中国文化教育道路,K092
  12. 小学教师成为研究者:现状与对策,G625.1
  13. 抑郁障碍患者心理治疗感受的质性研究,R749.4
  14. 上海市中学地理教师教育科研现状调研,G633.55
  15. 课程行动研究探析,G423
  16. 论教师成为研究者的可能——一项个案研究,G451
  17. 台湾惊恐症及其求医行为的社会文化因素研究,R749.7
  18. 日语敬语的现状与将来,H36
  19. 学生作为研究者的语文研究性学习模式初探,G633.3
  20. 论教师成为研究者,G451

中图分类: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教育 > 教育学 > 教育科学研究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