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探析新社会阶层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作 者: 李海霞
导 师: 徐文生
学 校: 西南交通大学
专 业: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 新社会阶层 社会结构 改革开放
分类号: D663.9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92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经济和社会结构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而社会结构的变化在近几年更是引起了执政党和政府及学术界的高度重视。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变化,传统的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的社会结构逐步被打破,出现了由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所构成的新的社会阶层,这些新的社会阶层主要由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和自由择业知识分子组成,集中分布在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中。随着新社会阶层在我国经济、文化社会中的影响越来越突出,如何认识他们的性质和作用成为了一个新的重大的政治问题。同时新社会阶层的出现对于我们未来的社会力量整合、社会组织与社会治理也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课题。在对新社会阶层的认识上,由于它的出现时间短、成员构成复杂,不同的人有对其有不同的看法,人们对它的褒贬不一,但是执政党要全面客观的看待它,才能正确的引导新社会阶层并促进它的健康发展。而目前国内学者对其专门的研究还不是很多,未形成一套成体系的深刻的理论,鉴于此,本文试图全面分析新社会阶层对我国社会所产生的影响,深刻分析新社会阶层当前所面临的问题及成因,希望能够为全面认识并引导新社会阶层的发展做出有意的探索。本文首先对阶层、阶级、新社会阶层做了概念界定,紧接着从历史、社会和新社会阶层自身三个角度对新社会阶层的产生进行分析,并对它的构成和规模做了充分的阐述,指出我国新社会阶层主要是由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组成,并指出新社会阶层有继续壮大和对政治需求不断增强的趋势。第三,以新社会阶层给我国带来的利弊影响开展正反两方面的分析。得出新社会阶层虽然对我国社会产生了一些不利影响,但是其产生的有利影响却是占据主导地位的。论文认为新社会阶层的出现促进了我国经济建设,拓展了我国劳动就业渠道;有助于弱化刚性社会,同时也有利于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增强民众的民主法治观念。最后,为了促进新社会阶层的顺利发展,使其能够为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做出更大贡献,论文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全文目录


摘要  6-7
Abstract  7-11
第1章 绪论  11-16
  1.1 研究动态、选题意义  11-16
    1.1.1 问题的提出  11-12
    1.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4
    1.1.3 研究方法与基本思路  14-16
第2章 我国新社会阶层概说  16-31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16-19
    2.1.1 阶级和阶层  16-17
    2.1.2 新社会阶层的内涵  17-19
  2.2 新社会阶层的产生  19-24
    2.2.1 新阶层产生的背景  19-20
    2.2.2 新阶层产生的原因  20-24
  2.3 新社会阶层的现状  24-29
    2.3.1 新社会阶层的构成  24-26
    2.3.2 目前新社会阶层的规模及特征  26-29
  2.4 新社会阶层的发展趋势  29-31
    2.4.1 队伍将会继续壮大  29
    2.4.2 政治需求不断增强  29-31
第3章 新社会阶层对当前中国社会的影响  31-37
  3.1 新社会阶层对中国社会的积极影响  31-34
    3.1.1 有助于弱化刚性社会结构,为建设和谐社会做贡献  31-32
    3.1.2 促进了我国经济建设,极大的拓展了我国劳动就业渠道  32-33
    3.1.3 有利于推进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增强民众的民主法治观念  33-34
  3.2 新社会阶层对中国社会的消极影响  34-37
    3.2.1 贫富差距扩大影响社会稳定  34-35
    3.2.2 新阶层与其他阶层的矛盾冲突影响社会稳定  35-37
第4章 新社会阶层发展应注意的问题及对策  37-48
  4.1 新社会阶层应注意的问题  37-40
    4.1.1 新阶层政治参与渠道不顺畅  37
    4.1.2 新的社会阶层成员缺少组织依靠  37-38
    4.1.3 企业发展中融资不易  38
    4.1.4 社会对新阶层的认知认可需要过程  38-40
  4.2 执政党应采取的对策  40-48
    4.2.1 加大对新阶层的统战力度  40
    4.2.2 加强对新社会阶层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40-42
    4.2.3 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扶持力度  42
    4.2.4 拓宽政治参与渠道  42-43
    4.2.5 解决新社会阶层的组织依托  43-44
    4.2.6 建立健全法律制度并加强制度创新  44-45
    4.2.7 执政党要客观理性的看待新社会阶层  45-48
结论  48-49
致谢  49-50
参考文献  50-52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52

相似论文

  1. 谁来荣耀生活,G40
  2. 改革开放以来山西代县的基督教与民间信仰,B979
  3. 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省政府职能转变研究,D625
  4. 改革开放三十年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建设的回顾与思考,G633.3
  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研究,D64
  6. 谁为食品安全事件买单,F203
  7.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阈下的社会公正问题研究,D61
  8. 新社会阶层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研究,D61
  9.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变迁研究,K27
  10.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移民潮研究,K27
  1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西方文化热研究,K27
  12. 党的新社会阶层政策研究,D663
  13. 新社会阶层统战工作路径整合研究,D613
  14. 国家介入与村民行动,C912.82
  15. 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研究,C912.1
  16. 经济增长和金融发展的关系,F832;F224
  17. 改革开放以来呼和浩特市伊斯兰文化研究,B968
  18.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文化建设的演进及其经验研究,G122
  19. 改革开放以来乌鲁木齐地区高师美术教育发展研究,J20-4
  20. 改革开放以来银川市民族关系研究,D633
  21. 新社会阶层的政治参与意识与政治参与渠道研究,D663

中图分类: > 政治、法律 > 中国政治 > 阶级结构与社会结构 > 阶级、阶层 > 其他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