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我国乒乓球后备人才“体教结合”培养模式的构建与评价研究

作 者: 于洋
导 师: 苏丕仁
学 校: 北京体育大学
专 业: 体育教育训练学
关键词: 体教结合 乒乓球 后备人才 构建
分类号: G846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306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保持乒乓球项目后备人才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是我国乒乓球项目长盛不衰的重要保证。本文通过对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和“体教结合”发展的历史审视,在全面客观分析我国乒乓球“体教结合”后备人才培养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当前体育发展趋势和项目要求,系统性的提出乒乓球后备人才“体教结合”模式的构建。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我国上世纪八十年代实施的“体教结合”工作为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开辟了新的途径,由于受到体育和教育系统管理体制、组织制度等方面的制约,两部门各自依据自身的资源等优势实施各种形式的“体教结合”培养方式,由于未能实现体教两部门在组织管理等重要因素上的真正融合,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2、当前体育和教育系统乒乓球项目“体教结合”实施现状是,项目发展受到重视,运动训练条件能够满足需要,体育部门在项目经费投入、赛事安排、培训制度方面有较大优势,但教练员学历结构和科研能力尚待加强,运动员对文化学习重视不够;教育系统办队形式多元化,但办队目标不够全面,项目经费投入不足,赛事较少,招生方法尚待完善,教练员训练组织和学历结构较为合理,但执教能力不足,运动员训练总时较短,训练目标定位不高。3、乒乓球“体教结合”培养中表现出的主要问题和不足是,高考制度使“体教结合”面临“瓶颈”;体教两系统忽视对自身教学和训练工作的加强与建设;两部门在培养目标上有所差异;管理体制障碍无法形成资源共用、利益共享的和谐局面;体教竞赛体系的相对独立影响了比赛沟通和交流;观念与认识的不足造成人才培养质量无法保证;办队经费的欠缺,以及体教两部门教练员与教师在科研和职教水平上的不足,影响了后备人才培养的质量。4、“体教结合”评价体系的构建明确了评价指标的组成和权重,指出“体教结合”影响因素依次是体教两部门的制度政策和组织支持、项目发展和学校教育的紧密结合、外部运行环境的影响和运动员个人努力。5、乒乓球“体教结合”的领导体制是在“体教联办”思想下的“体教领导工作小组”,并以“体教联席会议制度”的管理方式开展工作,在培养主体的结构上,确立了以培养乒乓球师资、管理和科研人员等为主要目标的两类主体,以及以培养优秀乒乓球竞技人才为主的三类主体,在培养目标上表现为三个层次,即高端竞技型人才、全面复合型人才和基础技能型人才。6、训练体系由专业队、俱乐部的专业化训练体系与体育院系和高校高水平队训练体系共同构成,相互依托补充,强调初级训练阶段的共同培养,中级训练阶段的人才合理流动以及高级阶段的相互竞争。7、竞赛体系构建以体育系统竞赛体系为赛事主要平台,鼓励教育系统高校和中小学的积极加入,促进高校加入乒协各级俱乐部联赛,增加初、高中阶段乒乓球赛事数量,加大体育系统对教育系统中成绩优异青少年运动员的选拔力度和范围,保证乒乓球“体教结合"竞赛体系的完备和人才选拔的高效全面。8、乒乓球项目后备人才“体教结合”培养工作的发展策略主要有:加强体制建设,促进和保证乒乓球项目发展长盛不衰;促进两部门合作,共同推进乒乓球“体教结合”工作新局面;明确培养目标,实现乒乓球项目发展“体教结合”的共赢局面;加大资金投入,保证乒乓球项目和后备人才队伍的稳定发展;强化科学训练,合理解决乒乓球“体教结合”发展中的“学训矛盾”;注重培养交流,全面提高教练员综合能力和水平;加强监督管理,促进“体教双优”人才选拔制度的真正落实。

全文目录


摘要  5-7
ABSTRACT  7-12
1.前言  12-14
2.文献综述  14-23
  2.1 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转变  14-17
  2.2 关于"体教结合"产生和政策沿袭的历史背景  17-18
  2.3 "体教结合"发展的现状及模式  18-21
  2.4 "体教结合"发展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21-23
3 研究总体设计  23-31
  3.1 研究目的意义  23-24
  3.2 理论基础  24-27
    3.2.1 以科学发展观为理论指导  24-26
    3.2.2 坚持系统论原则  26-27
    3.2.3 结合人力资源理论  27
  3.3 研究方法  27-30
    3.3.1 文献资料法  27
    3.3.2 专家访谈法  27-28
    3.3.3 问卷调查法  28-29
    3.3.4 数理统计法  29
    3.3.5 逻辑分析法  29
    3.3.6 实地考察法  29
    3.3.7 个案分析法  29-30
  3.4 研究技术路线  30-31
4.研究结果与分析  31-133
  4.1 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体教结合"培养模式的发展及现状  31-39
    4.1.1 "体教结合"产生的历史背景及演进过程  31-34
    4.1.2 现阶段"体教结合"培养后备人才的模式状况  34-39
  4.2 当前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39-48
    4.2.1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发展面临的形势  39-44
    4.2.2 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  44-48
  4.3 现阶段我国乒乓球后备人才培养与"体教结合"状况分析  48-82
    4.3.1 我国乒乓球后备人才培养的基本情况  48-49
    4.3.2 "体教结合"模式在乒乓球后备人才培养中的现状及作用  49-75
    4.3.3 "体教结合"存在的主要问题  75-82
  4.4 国外体育后备人才与香港地区乒乓球后备人才培养的现状和借鉴  82-93
    4.4.1 以美国为代表的依托学校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  83-86
    4.4.2 以德国为代表的学校—俱乐部后备人才培养体制  86-88
    4.4.3 以俄罗斯为代表的体育学校(院)后备人才培养体制  88-90
    4.4.4 我国香港地区乒乓球后备人才培养  90-93
  4.5 乒乓球后备人才"体教结合"培养模式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93-104
    4.5.1 乒乓球"体教结合"培养模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指导思想  93-94
    4.5.2 乒乓球项目"体教结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94
    4.5.3 乒乓球"体教结合"培养模式评价体系的框架  94-95
    4.5.4 乒乓球"体教结合"培养模式评价的指标体系  95-98
    4.5.5 评价指标权重系数确定的方法和主要步骤  98-103
    4.5.6 乒乓球"体教结合"培养模式评价体系指标权重分析  103-104
  4.6 我国乒乓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中"体教结合"模式的构建  104-133
    4.6.1 乒乓球后备人才"体教结合"构建的依据  104-108
    4.6.2 "体教结合"构建的原则  108-111
    4.6.3 我国乒乓球项目"体教结合"培养模式构建的基本框架  111-126
    4.6.4 乒乓球后备人才"体教结合"培养模式的发展策略  126-133
5.结论与建议  133-136
6.致谢  136-137
7.参考文献  137-141
8.附件  141-152
9.个人简历  152

相似论文

  1. 面向动态文档集的大规模文本索引构建技术的研究,TP391.3
  2. 上下文相关的词汇复述研究,TP391.1
  3. 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新问题的矛盾透视,D61
  4. 学生自主管理体系构建的实践研究,G637
  5. 女性乒乓球服的热湿舒适性研究,TS941.15
  6. 我国城乡义务教育差距的公共政策研究,G522.3
  7. 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制度研究,X36
  8. 高校品牌构建策略研究,G647
  9. 海西经济建设下福厦泉市区三小球健身运动的发展研究,G812.7
  10. 禽致病性大肠杆菌鸭源分离株侵袭相关基因致病机理研究,S852.61
  11. 转hrfl基因小麦赤霉病抗性分析与水稻RNA沉默通用载体构建,S512
  12. 论节约型政府及其构建方略,D630
  13. 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陕西省职业技能鉴定体系的构建,C975
  14. 艾米莉·狄金森诗歌的认知隐喻研究,I712.072
  15. 十六大以来党的执政理念研究,D25
  16. 江西省竞技体操后备人才梯队建设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G832
  17. 我国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的培养模式研究,G843
  18.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背景下广东森林警察和谐公共关系建设研究,F326.2
  19. 概念整合理论对中国风歌词的阐释,H15
  20. 丝蛋白基生物材料中微动脉生成及其机制的探索,R318.08
  21. 山水精神,J213

中图分类: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体育 > 球类运动 > 乒乓球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