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网媒反家暴议题报道呈现研究-以李阳家暴事件为例

作 者: 胡艳
导 师: 李开军
学 校: 山东大学
专 业: 新闻学
关键词: 反家暴 网络媒体 李阳家暴事件 报道呈现 新闻框架
分类号: C913.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3年
下 载: 29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新婚姻法》第三十二条明文规定:实施家庭暴力或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的可直接向人民法院提出离婚诉讼。全国妇联调查显示,三成家庭存在家庭暴力,可见家暴现象不再是“私事”和“家丑”,已日益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李阳家暴事件作为丑闻在透明环境下备受关注,或指责,或同情,或现身说法,膨胀的关注度催生出一系列关乎民众的相关解决方式。网络媒体作为第四媒体,与人们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网络反家暴力量日趋强大,在报道反家暴议题时,网络媒体的框架呈现对公众的舆论导向和政府的决策产生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力。本文基于新闻框架理论,结合框架分析法与内容分析法对人民网、新浪网和凤凰网从2011年8月31日到2012年3月23日有关“李阳家暴事件”的新闻报道抽取样本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研究。研究结果发现,三家网络媒体反家暴议题报道呈现各具特色:人民网——态度严肃立场鲜明,新浪网——娱乐至上专题制胜,凤凰网——视频丰富评论精彩。对比纸媒反家暴议题报道框架呈现,网络媒体更倾向于将家庭暴力放在“娱乐”的框架下来呈现,以“客观中立”为核心的新闻专业主义精神在纸媒那里得到了更佳的体现,网媒相对于纸媒更加重视“新闻当事人”这一信源,网络媒体的报道体裁以“消息”和“深度报道”为主,总体分布极为不均,“消息”一枝独大。针对网络媒体在反家暴议题报道呈现上存在的问题,研究提出的建设性意见主要包括以人为本、避免伪人文关怀,创造性整合新闻资源、突出网络特色,加强互动、重视网民意见传达,报道呈现需讲究“平衡艺术”、正确引导网民心理。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8-9
ABSTRACT  9-10
第1章 绪论  10-16
  1.1 研究背景  10-13
    1.1.1 近年来国内家庭暴力问题概述  10-11
    1.1.2 网络媒体变革与发展  11-13
  1.2 文献综述  13-15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3-14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4-15
  1.3 研究意义与创新  15-16
    1.3.1 研究意义  15
    1.3.2 研究创新  15-16
第2章 本文研究设计  16-24
  2.1 研究理论  16-18
    框架与新闻框架  16-18
  2.2 研究问题与方法  18-21
    2.2.1 研究问题  18
    2.2.2 研究方法  18-21
  2.3 李阳家暴事件回顾  21-22
  2.4 研究类目建构  22-24
第3章 研究结果  24-42
  3.1 李阳家暴新闻报道数量和报道生命周期分析  24-26
    3.1.1 三家网络媒体李阳家暴报道数量情况  24
    3.1.2 三家网络媒体李阳家暴报道生命周期情况  24-26
  3.2 三家网络媒体李阳家暴新闻报道频道分布分析  26-29
  3.3 三家网络媒体李阳家暴新闻报道主题意义分析  29-31
  3.4 三家网络媒体李阳家暴新闻报道态度倾向分析  31-32
  3.5 三家网络媒体李阳家暴新闻报道消息来源分析  32-34
  3.6 三家网络媒体李阳家暴新闻报道报道类型分析  34-36
  3.7 三家网络媒体李阳家暴新闻报道报道形式分析  36-38
  3.8 三家网络媒体李阳家暴新闻报道关键词分析  38-42
第4章 研究结论  42-53
  4.1 纸媒与网媒反家暴议题报道呈现差异对比  42-48
    4.1.1 框架定位:法律权益VS娱乐  42-44
    4.1.2 框架倾向:81%中立VS 75%中立  44-45
    4.1.3 框架信源:记者媒体VS当事人  45-47
    4.1.4 框架体裁:消息+评论述评VS消息+深度报道  47-48
  4.2 三家网媒反家暴议题报道呈现差异对比  48-53
    4.2.1 人民网——态度严肃立场鲜明  48-49
    4.2.2 新浪网——娱乐至上专题制胜  49-51
    4.2.3 凤凰网——视频丰富评论精彩  51-53
第5章 优化网媒反家暴议题报道呈现的建议  53-60
  5.1 以人为本,避免伪人文关怀  53-54
  5.2 创造性整合新闻资源,突出网络特色  54-56
  5.3 加强互动,重视网民意见传达  56-58
  5.4 讲究“平衡艺术”,正确引导网民心理  58-60
第6章 结语  60-62
  6.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60-61
  6.2 本研究的不足与未来研究的建议  61-62
附录  62-64
参考文献  64-67
致谢  67-68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  68-69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69

相似论文

  1. 顺应论视角下时尚网络媒体中的中英语码转换研究,G206
  2. 论司法公正的网络媒体监督,D926
  3. 网络传播中的网民负面行为研究,G206
  4. 哈尔滨高校大学生报媒接触情况研究,G219.2
  5. 网络时代的政府形象问题研究,D630
  6. Web x.0时代网络媒体的盈利模式研究,G206-F
  7. 教育培训行业互联网营销问题的研究,F49
  8. 基于软硬件协同的可重构MAC协议设计,TN929.5
  9. 从网络媒体发展看网络话语权变迁,G206
  10. 中日两国媒体对中国国家领导人访日报道的比较研究,G219.1
  11. 互联网时代的媒体议程设置理论研究,G206
  12. 电视剧的网络传播研究,G206
  13. 新闻框架与社会图景建构,G210
  14. 西部地区新闻网络媒体的现状研究,G219.2
  15. 房地产新闻的传播初探,G206
  16. 试论网络传媒下的刑事审判公开,D925.2
  17. 我国网络媒体的舆论控制,G206
  18. 论网络媒体对舆论信息失真的复原,G206
  19. 《中国青年报》医患关系报道的框架分析,G212
  20. 网络舆论对传统媒体法制报道的影响研究,G206
  21. 危机公关视野下政府应对网络媒体的路径构建,G206

中图分类: > 社会科学总论 > 社会学 > 社会生活与社会问题 > 恋爱、家庭、婚姻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