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重庆市户籍制度改革的政策目标分析

作 者: 杨军
导 师: 周黎明
学 校: 西南大学
专 业: 区域经济学
关键词: 户籍制度 市民化 劳动力转移 城镇化 政策目标
分类号: D631.4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2年
下 载: 127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重庆市兼具“大城市、大农村”特征,农村人口多、经济实力弱,城市人口少、经济实力强,二元结构突出,城乡差距明显,进行户籍制度改革具有深刻的现实背景。一是城乡差距明显,不仅表现为收入差距,而且表现为教育投入、就业机会、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差距。二是重庆市城镇化水平落后于工业化水平,且差距有扩大之势;三是内需疲软,对经济发展贡献不足;四是城乡资源有待盘活,农村经济亟需发展。基于以上严峻形势和重庆市统筹城乡发展的迫切要求,重庆市以解决有条件农民工及新生代转户进城为突破口,率先在全市范围正式实施户籍制度改革。这项改革已经进行了2年多,取得了很多成绩,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因此有必要重新梳理和适时调整户改的政策目标。本文将重庆市区域经济发展目标界定为城乡人口与就业均衡,通过分析户籍制度改革政策目标与城乡人口与就业均衡的偏离度来判断户籍制度改革政策目标是否利于重庆市区域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达到分析与评价的目的。在预测农业人口需求时,首先预测农业人口预测和耕地数量预测,通过劳耕系数法预测出农业发展适度人口,最终得出农业潜在转移人口和劳动力。在预测城市的吸纳能力时,运用投资创造就业原理,城市就业量取决于城市的资本存量,资本存量由投资形成。首先计算1997年至2009年13年间全市城市投资就业系数,然后以过去13年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率为基准参数,预测2009年至2020年各年度城市投资额,将投资就业系数设为每年0.002绝对水平递减,预测未来各年城市总就业人口,将就业人口乘以城镇赡养系数得到城市总人口。在城乡就业最大化基础上,得出重庆市城乡人口与劳动总量配置和时间序列配置。在进行城乡人口与就业空间配置分析时,主城、集镇、远郊区县城对农民的排斥力和吸引力存在差别,由于数据有限,本文以现实为基础设置城镇人口配置比例和城镇就业配置比例,得出城乡人口与就业在不同梯度城市的空间配置。在进行重庆户籍制度改革政策目标评价时,构建由总量指标、时间序列指标、空间配置指标构成的指标体系,采用专家评分法对各个指标进行评分确定权重,利用“偏离度”概念进行综合评价。经过上述分析与研究,本文主要研究结论为:一是城乡就业、人口均衡时间序列目标(以2020年为目标年)。到2020年,全市总人口约3034.13万人。其中,农业发展适度人口为1021.12万人,占33.65%;城镇总人口约2013.01万人,占66.35%。农业潜在转移人口为1487.42万人。到2020年,重庆全市总就业量约1845.02万人。其中,农业部门吸纳的就业量583.50万人,占31.63%,城镇吸纳的就业量1261.52万人,占68.37%。农业部门的潜在转移劳力849.95万人。其中,市内转移595.52万人,占70.07%;市外转移254.43,占29.93%。二是城乡就业、人口均衡空间序列目标(以2020年为目标年)。到2020年,主城总人口将达到916.92万人。远郊区县总人口将达到2116.85万人。其中,区县城563.64万人,占48.28%;集镇603.90万人,占51.72%。到2020年,全市城镇总就业量约为1261.52万人。其中,主城就业达605.53万人,占48.00%;远郊区县城就业量约353.23万人,占28.00%;远郊区县集镇约302.76万人,占24%。三是户改政策目标评价。①市内转户总量稍微偏大,少数地区出现过度转移;②转户人数在时间序列上的分布较优;③以主城为主要转入地的空间配置不合理,未充分发挥集镇吸纳转户人口与劳动力的重要作用;④从长期来看,转户不转土地的做法不合理,未能给现代农业的发展扫清障碍;⑤城市基础设施、就业岗位供给等相关配套未提前纳入规划。重庆市户改的政策目标与区域经济发展最优目标偏离度为0.38,说明虽然两者大致吻合,但重庆市户改的政策目标对区域经济发展最优目标仍有一定阻碍作用,需要相应调整。对此,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一要创新观念,更新认识。要准确把握重庆市区域经济“大城市、大农村”特征,要全面树立“以人为本”观念,,要正确处理农民转移与现代农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就业转移与市民转移之间的关系、重庆四大区域之间的发展关系。二要实施城乡统一的动态户籍制度管理。要建立一个专门机构统一负责处理户籍管理诸多业务,提高户籍管理行政效率,为人口流动和社会发展创造一个更好的制度环境;要逐步建立城乡统一户口登记管理制度,实现人口迁徙自由、全体公民身份和发展机会的平等化;建立科学的人口管理系统,实现静态管理向动态管理的转变和人口信息统计数据的共享。三要重点实施振兴集镇发展战略,充分发挥集镇在农转城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要制定和颁布重庆小集镇建设发展促进法,要明确各级政府特别是乡镇政府在集镇建设发展中的责任,要加强规划管理,用规划指导小集镇建设发展;合理分配财力和金融,尽量使财力和金融下沉;要合理配置建设用地指标,要向集镇适度倾斜。四要实施综合配套改革。户籍制度改革需要社会保障制度、土地制度改革相配套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可以使得农民转户后无后顾之忧,实施农村土地流转可以促进农村人口放弃土地转户进城,两者共同保障户籍制度改革顺利有效进行。五要完善就业保障机制,确保转户和未转户农民均实现稳定就业。要完善产业体系,为农民转户提供产业支撑;建立完善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帮助转户人员及时了解就业信息;加强转户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形成“政府推动、企业主导、社会参与”的良好格局,帮助转户人员适应城镇用工新要求,在城镇实现稳定就业。

全文目录


摘要  6-9
Abstract  9-11
文献综述  11-15
第1章 总论  15-19
  1.1 问题的提出  15-16
    1.1.1 重庆户籍制度改革的背景  15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16
  1.2 研究内容  16-17
  1.3 技术路线与方法  17-19
    1.3.1 资料来源  17
    1.3.2 技术路线  17
    1.3.3 研究方法  17-19
第2章 研究基础  19-31
  2.1 核心概念  19-22
    2.1.1 户籍制度  19-20
    2.1.2 城镇化  20-21
    2.1.3 市民化  21-22
  2.2 理论借鉴  22-26
    2.2.1 人口迁移理论  22-24
    2.2.2 集聚经济理论  24-25
    2.2.3 投资就业乘数理论  25-26
  2.3 重庆城市化水平  26-28
    2.3.1 城市体系  26-27
    2.3.2 城市化水平  27-28
  2.4 重庆户籍制度改革政策和目标  28-31
    2.4.1 重庆户籍制度改革的政策  28-29
    2.4.2 重庆户籍制度改革的目标  29-31
第3章 重庆城乡人口与就业均衡分析  31-45
  3.1 分析思路和方法  31-32
    3.1.1 分析思路  31
    3.1.2 分析方法  31-32
  3.2 农业人口(劳动)需求  32-37
    3.2.1 分析方法  32
    3.2.2 农业劳动即人口预测  32-33
    3.2.3 耕地数量变动预测  33-34
    3.2.4 劳耕系数  34
    3.2.5 重庆农业发展适度人口  34-35
    3.2.6 农业潜在转移人口和劳力  35-37
  3.3 城市的吸纳能力  37-39
    3.3.1 分析方法和步骤  37
    3.3.2 资料的来源和应用  37
    3.3.3 城市的吸纳能力  37-39
  3.4 城乡人口与就业时间序列分析  39-40
    3.4.1 城乡人口配置  39
    3.4.2 城乡就业配置  39-40
  3.5 城乡人口与就业空间配置分析  40-45
    3.5.1 分析思路  40-41
    3.5.2 分析方法  41-42
    3.5.3 分析结论  42-45
第4章 重庆户籍制度改革的政策目标评价  45-51
  4.1 评价思路  45
  4.2 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  45-48
    4.2.1 指标体系  45-46
    4.2.2 评价方法与步骤  46-48
  4.3 评价结论  48-51
第5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51-63
  5.1 主要结论  51-52
    5.1.1 农业发展适度人口规模  51
    5.1.2 城镇对农民的吸纳能力  51
    5.1.3 城市总人口配置  51
    5.1.4 不同梯度城市人口配置  51-52
    5.1.5 评价结论  52
  5.2 政策建议  52-63
    5.2.1 创新观念,更新认识  52-54
    5.2.2 实施城乡统一的动态户籍制度管理  54-56
    5.2.3 重点实施振兴集镇发展战略  56-57
    5.2.4 实施综合配套改革  57-59
    5.2.5 完善就业保障机制  59-63
参考文献  63-67
致谢  67-69
发表论文及参与课题  69

相似论文

  1. 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群体性突发事件研究,D630
  2. 浙江西苕溪流域城镇溪流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多样性研究,X826
  3. 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路径研究,D630
  4.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D412.6
  5. 农民工生存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412.6
  6. 嘉鱼县人口城镇化问题研究,C924.2
  7. 基于政策变迁理论视角的我国户籍制度改革可行性及对策研究,D631.42
  8. 山西省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研究,D422.6
  9.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机制研究,D630
  10. 大众体育在城镇化进程中的作用与地位的研究,G812.0
  11. 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研究,F323.6
  12. 新形势下重庆市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转型问题研究,D412.6
  13. 长江上游地区城镇化发展演变的特征及趋势,F224
  14. 重庆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分析,F124.7;F224
  15.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村经济发展,F323.6
  16. 农民人力资本提升在市民化过程的作用探析,F323.6
  17. 城市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及其对策研究,D412.6
  18. 江苏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影响因素的统计研究,F323.6
  19. 江苏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研究,F127;F224
  20.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困境的制度研究,D412.6
  21. 湖南省“两型社会”试验区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组合研究,F205

中图分类: > 政治、法律 > 中国政治 > 国家行政管理 > 公安工作 > 治安工作 > 户籍管理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