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以透刺法为主治疗中风病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研究

作 者: 王明
导 师: 陈邦国
学 校: 湖北中医药大学
专 业: 中医学
关键词: 透刺 中风病 痉挛 瘫痪
分类号: R246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93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目的:中风,又称脑卒中或脑血管意外,作为临床上常见的危急重症,其发病率高、病程长、缠绵难愈,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和生命。临床上痉挛瘫痪中风病患者常见的后遗症之一,患侧肢体往往表现为拘紧僵硬。痉挛性瘫痪为脑卒中后恢复过程中的必经过程,其出现代表肢体肌张力的恢复,但若停留在此痉挛期阶段,肢体肌张力的进一步增高会影响肢体的功能恢复,导致肢体挛缩甚至出现功能的完全丧失。因此解除痉挛,尽快帮助患者度过痉挛期已经成为中风病治疗的重点和难点。本文研究旨在通过选取和调查武汉市部分中风病痉挛性瘫痪患者,观察并记录患者在不同针刺方法治疗前后患侧肢体肌张力分级与运动功能的变化,分析治疗前后组内及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通过观察及分析临床疗效,探讨以透刺法为主、分部选取上下肢体阳经及阴经腧穴对于改善痉挛性瘫痪的疗效机理及安全性,为针刺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提供一定的有效治疗方法,进一步为针刺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方法:将2009年9月至2011年2月于武汉市中医院针灸部住院治疗的60例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纳为本课题的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原则将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针刺治疗,头针选取患肢对侧顶颞前斜线,顶颞后斜线,留针4小时,留针期间每隔30分钟捻针1次;痉挛患肢取穴以阳明经及厥阴经腧穴为主,其中上肢从阳经穴进针,下肢从阴经穴进针,均运用透刺手法,并行小幅度提插捻转手法。诸穴操作时避开大血管,进针缓慢,均直刺入1.0-1.5寸,平补平泻,透刺得气后,留针30分钟,5-10分钟行针1次。对照组采用普通针刺法,其中头针选取患肢对侧顶颞前斜线,顶颞后斜线,留针4小时,留针期间每隔30分钟捻针1次;患侧肢体取常规用穴,诸穴操作时避开大血管,进针缓慢,均直刺入1.0-1.5寸,平补平泻,留针30分钟。两组针刺治疗每日一次,一周六次为一疗程,疗程之间间隔一天。治疗均满4个疗程后,分别运用改良的Ashworth分级量表法(modified Ashworth cale,MAS)与Fugl—Meyer运动功能评测表(简称FMA表)评价中风病患者在治疗前后瘫痪肢体的痉挛程度及运动功能。统计分析应用SPSS17.0软件: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结果:两组均能顺利完成4个疗程的针刺治疗,治疗组肢体肌张力较检查前明显降低,痉挛程度得到缓解;治疗组肢体痉挛痊愈率及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其中治疗组31例患者瘫痪侧肢体痉挛基本痊愈14例,占45.16%;显效11例,占35.48%;:有效5例,占16.13%;无效1例,占3.23%。总有效率为96.77%。对照组29例患者瘫痪侧肢体痉挛基本痊愈6例,占20.69%;显效13例,占44.83%;有效5例,占17.24%;无效5例,占17.24%。总有效率为82.76%。治疗组患侧下肢运动功能的增强明显较对照组高,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两组治疗前、后患侧下肢运动功能的增强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刺是中医治疗中风后瘫痪的重要方法之一,世界卫生组织(WHO)明文确定中风病是针灸疗法的适应症。中医药尤其是针刺疗法在缓解中风后瘫痪肢体痉挛状态、促进肢体自主运动恢复及减少致残率等方面已显示出独特的优势。取国际标准化方案头针、瘫痪侧肢体阴阳经相配选穴为主,配合面部穴位及颈部阿是穴,采用透刺手法为主,辅以小幅度提插捻转手法,使得阴阳调和,阴平阳秘,有效缓解患肢的痉挛程度,促进中风病痉挛性瘫痪肢体功能的恢复。本针刺方法对于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有较明确的效果,在改善肢体痉挛的同时,提高了肢体运动功能,且该方法安全有效,患者满意度高的特点,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4-7
abstract  7-11
缩略词表  11-12
前言  12-15
文献综述  15-24
  一、中医学对中风病的认识  15-17
  二、现代医学对痉挛瘫痪肌张力增高的认识  17-19
  三、针刺治疗对于调节脑卒中肌张力增高作用的分析  19-20
  四、针灸治疗中风病痉挛性瘫痪的研究进展  20-24
临床研究  24-31
  1 临床资料  24
  2 诊断标准  24
  3 纳入标准  24-25
  4 排除标准  25
  5 肌张力检测方法  25-26
  6. 研究方法  26-28
  7 疗效判定标准  28
  8 临床结果及分析  28-31
讨论  31-36
结语  36-37
参考文献  37-41
附录  41-47
致谢  47

相似论文

  1. 针刺夹脊穴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研究,R246
  2. 针刺治疗对中风恢复期伴发抑郁及肢体障碍的影响,R246.6
  3. 苏中地区笼养蛋鸡瘫痪综合征的调查与诊断,S858.31
  4. 动脉瘤夹闭术手术效果与血管痉挛的关系,R651.1
  5. 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病理变化与细胞凋亡相关因子AKT、JNK的表达研究,R743.34
  6. 不同的肉毒素注射治疗方式对脑损伤后肌痉挛的影响,R743
  7. 硫酸氨基胍对兔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型脑血管痉挛的影响研究,R965
  8. 孤立性心肌桥合并急性心肌梗塞一例,R542.22
  9. VEGF转染NSCs治疗新生脑瘫大鼠的实验研究,R742.3
  10. 华东地区原发性肌张力障碍和面肌痉挛的流行病学调查,R746
  11. 罂粟碱在兔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中的作用,R285.5
  12. 丹参酮ⅡA对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血浆钙离子和内皮素的影响,R285
  13. 眼针配合经筋刺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临床研究,R246
  14. 温阳活血法对冠状动脉痉挛患者hU-Ⅱ、TM的干预研究,R259
  15. 活血利水通腑汤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痰热腑实型的临床研究,R255.2
  16. 不同经穴针刺对脑卒中偏瘫痉挛状态大鼠PKA水平影响的研究,R246
  17. 毛刺法配合按摩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的临床应用,R246
  18. 针刺腰夹脊穴配合康复治疗脑卒中后下肢痉挛的临床研究,R246
  19. 脑淋巴引流阻滞对SAH继发性脑缺血损伤的影响及吡哆醇的缓解作用,R743
  20. rhG-CSF经鼻靶向中枢给药对SAH后继发性脑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R743.3
  21. 小儿脑性瘫痪危险因素研究,R742.3

中图分类: > 医药、卫生 > 中国医学 > 中医临床学 > 针灸学、针灸疗法 > 针灸疗法临床应用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