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大智度论》中的空与菩萨修行

作 者: 赵文
导 师: 程恭让
学 校: 首都师范大学
专 业: 宗教学
关键词: 《大智度论》 十八空 空三昧 菩萨道 不退转菩萨 菩萨位
分类号: B944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2年
下 载: 0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文不仅探讨《大智度论》中空的概念的源流,更从论中菩萨修行的角度审视空的深层内涵和实践意义。部派佛教时期的空三昧,是修行人开悟时升起的三种(或四种)三昧之一,或者开展无我、无我所的体悟,或者深入到构成“我”的五蕴,观察诸法不可得,从而达到涅槃解脱。而到了大乘佛教兴起,菩萨乘修行人以成佛为最终目标,对于引向涅槃的三三昧,采取“学空而不证”的态度,运用智慧如实地认识到涅槃实相,并将三三昧作为实相的特征来表述。这时,诸法的空不再是禅修体证的结果,而是智慧了解到的诸法本性即空。这一空义作为实相的异名,是深奥的法门,是不待观察而成立的,而被记载在八千颂般若(罗什译《小品般若经》)中。但到了般若经扩充增补为二万五千颂般若(罗什译《大品般若经》)的时候,菩萨道中的诸法被广泛地添加到文本中,成为菩萨修行的科目。《大品》〈序品〉〈大如品〉〈道树品〉等记载的修行科目大概包括:行四禅、四无量心、无色界四处;六波罗蜜,十八空;三十七菩提分,三三昧;八背舍,九次第定,佛十力,四无畏,四无碍;得四果、辟支佛智而不证入,入菩萨位;净佛国土成就众生,起菩萨神通,生一切种智等等。另外〈发趣品〉也出现了菩萨的十阶位的记载。结合《小品》中已有的四阶位,可以构成菩萨修行的系统。这样衍生出诸多问题,空及相关的表述,常常在《大品》中描述修行过程中一切科目,且在佛与弟子的对话中出现于对新学菩萨(四阶位中最初级)的修学要求中(而《小品》中空是深奥的法门,只能被开悟的不退转菩萨修习)。并且,对于菩萨修行系统内部的联系,包括空的两种概念:十八空和空三昧与其他科目、与修行阶位的关系,《大品》中都鲜有涉及。这些正是《大智度论》力图处理的问题。相传为龙树所作的解释《大品》的《大智度论》,对应经中〈序品〉的部分被完整地翻译出来。由于菩萨遍学三乘的要求,在论中,许多部派佛教的修行内容被引入,充实了菩萨修行的系统。于是,通过梳理《智论》对于菩萨修行科目和阶位的诠释和组织,《大智度论》中空和菩萨道的关系便十分清晰了。论中的空被划分了层次,种种修行的法门不应贪著,是从开始就“随善知识”而修学的空。另有高级别的空观:十八空是六波罗蜜的反复修习才能够体证的,三十七助道品和各种禅定法门配合,则通向包含空三昧的三三昧。然而,须知十八空不可得,空三昧亦是学而不证,菩萨便能正确地体悟诸法实相。这时,十八空便成为了空三昧的异名——十八空是诸法实相的分别展开,三三昧是诸法实相的表述。在此一时机,凭此方便力,配以念佛三昧,入菩萨位而开悟。成为不退转菩萨后,因菩萨知诸修证法门亦不可得,故不会有自傲之心,乃可与众生“共住”;亦可知诸法性空不可得,故可以布施一切,大慈大悲。这可谓是般若空观深层的实践意义。

全文目录


摘要  3-4
Abstract  4-8
绪论  8-14
  一、选题的来源及理论意义  8-9
  二、研究现状概述  9-12
  三、研究文献与方法  12-13
  四、章节安排与主要内容  13-14
1 般若空的意义  14-34
  1.1 部派佛教和般若经中的空三昧  14-24
    1.1.1 南传上座部的解脱阶位与空随观  15-18
    1.1.2 有部的解脱阶位与空三昧  18-20
    1.1.3 大众部系的空三昧  20-22
    1.1.4 《般若经》中空三昧的涵义  22-24
  1.2 《般若经》中的十八空  24-28
    1.2.1 十八空的涵义与分类  24-27
    1.2.2 总论十八空义  27-28
  1.3 《般若经》中空三昧与十八空的关系  28-30
  1.4 《般若经》中的空与菩萨修行  30-34
2《大智度论》中的菩萨修行科目  34-49
  2.1 菩萨修行科目的分类  35-36
  2.2 菩萨修行科目的涵义  36-49
    2.2.1 菩萨的主修科目:六波罗蜜的修行  36-40
    2.2.2 菩萨的辅修科目:达到涅槃  40-47
    2.2.3 指向菩萨开悟的修行科目:通向佛道  47-48
    2.2.4 法性身菩萨的修行科目  48-49
3《大智度论》中的菩萨修行阶位  49-64
  3.1 菩萨的十阶位  49-61
    3.1.1 菩萨与声闻的共十地  49-50
    3.1.2 菩萨十地的名称  50-56
    3.1.3 菩萨十阶位中的修行科目  56-61
  3.2 菩萨的四阶位  61-63
  3.3 菩萨修行阶位与科目的对应  63-64
4《大智度论》中的空与菩萨修行  64-73
  4.1 入菩萨位前所学空  64-66
  4.2 入菩萨位所观空  66-71
    4.2.1 十八空与空三昧的分别  66-67
    4.2.2 十八空和空三昧的统一  67-71
  4.3 般若空观的实践意义  71-73
5 结语  73-75
  5.1 《大智度论》空观溯源  73-74
  5.2 般若空在《大智度论》菩萨修行体系中的意义  74-75
参考文献  75-80
附录  80-97
  附录 1. 二万五千颂般若经版本分类  80-82
  附录 2. 梵汉对勘:涅槃实相  82-84
  附录 3. 梵汉对勘:胜义谛  84-88
  附录 4. 梵汉对勘:不退转菩萨  88-91
  附录 5. 《大如品》中入菩萨位前的菩萨道诸法  91-95
  附录 6. 《放光般若经》与《大品般若经》菩萨道诸法对比  95-97
致谢  97

相似论文

  1. “四悉檀”思想研究,B948
  2. 《大智度论》菩萨思想研究,B948
  3. “菩萨唯识观行”的研究——以《瑜伽师地论·菩萨地》为范围,B94
  4. 天然函昰和尚禅学思想研究-以明清之际逃禅现象为背景,B949
  5. 《阿毗达磨俱舍论》中的“无我”思想,B944.4
  6. 《坛经》中所见的《大乘起信论》思想略辩,B944.1
  7. 《阿毗达磨俱舍论》的二重因果理论脉络,B944
  8. 吉藏《二谛义》之“二谛”思想研究,B944

中图分类: > 哲学、宗教 > 宗教 > 佛教 > 论及论疏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