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曾子研究-以“孝”为中心

作 者: 翁柳洁
导 师: 于迎春
学 校: 北京大学
专 业: 中国古代文学
关键词: 曾子 孔子 孝道 修身
分类号: B222.9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3年
下 载: 71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文以曾子及其孝道思想为研究对象。在先秦孝道思想观念的发展过程中,曾子不但以“孝”为其思想核心,而且他还是一位“孝”的实践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当一个思想家把自己的理论付诸实践,其思想就更有说服力。本文重点讨论了孔子、曾子两人的孝道思想内涵,试图在现有文献与研究的基础上,由思想史的角度出发,探讨、梳理曾子的学行与思想的相合性,以揭示曾子在儒学发展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第一章叙述曾子的学行与著作。从小的生活环境、学习对象,甚至长辈们的所言所行,都会影响一个人日后的品格塑造。除了从身边对他教授、影响的人来观察,也可从曾子讲学中与弟子们的交流,乃至生活的细节,看出他的为人。而在进一步深入探讨曾子的思想以前,对散见于他书的曾子言论,或相关著作流传的认识,无疑是架构其思想的基本前提。第二章考察曾子孝道思想的渊源。一方面,曾子从师于孔子,其思想的产生,可以说是与孔子无法脱离联系。另外,“孝”的历史悠久,可以推溯到原始社会时期。从历史发展的脉络来考察,“孝”的初始意义是与祭祀祖先神有关,到后来才转以父母为行孝的主要对象。直到孔子,才有关于子女应如何孝顺父母的详细言论。其“孝”的言论,是围绕于“仁”而展开的。同时,孔子也把“孝”纳入“礼”的范畴。这意味着,以“礼”约束的“孝”行,才可能真正达到“仁”的要求。第三章主要讨论曾子孝道思想的内涵与实践。曾子的思想以“修身”和“孝”为主要内容。在继承了孔子的孝道观念后,曾子把“孝”阐述得更为透彻。他将孝道在社会上加以普及,从天子以至庶人,都不能悖逆;他强调“孝”并不会因为个人身份的不同而有什麽本质的差异。曾子把“孝”的范围大大地扩展了。他从本于内心的诚意开始,将“孝”推展于个人道德修养的诸多方面。换言之,“孝”是子女一辈子的责任所在,不管父母在生或逝世,都不能有所懈怠。

全文目录


内容摘要  3-4
Abstract  4-8
绪论  8-11
第一章 曾子的学行与著述  11-24
  第一节 曾子的学行与为人  11-16
  第二节 曾子的著述  16-24
    一、《曾子》十八篇与“曾子十篇”  16-19
    二、《孝经》  19-24
第二章 曾子孝:道思想的溯源  24-44
  第一节 孝的初始意义  24-34
    一、西周起源说  25-29
    二、殷商起源说  29-32
    三、比殷商更早的起源说  32-34
  第二节 孔子论孝  34-44
    一、从《论语》看“孝”的定位  35-38
    二、从《论语》看“孝”的具体含义  38-44
      (一) 养父母以敬  38-39
      (二) 关心、关爱父母  39
      (三) “孝”与忧  39-40
      (四) 劝谏之“孝”  40
      (五) 丧祭之“孝”  40-41
      (六) 继承父母之志  41-42
      (七) “孝”的政治化  42-44
第三章 曾子孝道思想的基本内容  44-76
  第一节 孝道思想的基石——“修身”  44-53
    一、内省  44-46
    二、慎独  46-48
    三、“言”与“行”的一致性  48-49
    四、“修身”与“学”  49-51
    五、以友辅仁  51-53
  第二节 曾子孝道思想的内涵  53-76
    一、曾子的孝道思想与实践  53-67
      (一) “孝”为诸德之本  53-54
      (二) “身者,亲之遗体也”  54-55
      (三) “忠者,其孝之本与”  55-57
      (四) “敬”之“礼”  57-60
      (五) 谏诤  60-61
      (六) 忧  61-62
      (七) 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62-63
      (八) “不遗父母恶名”  63-64
      (九) “孝”的层次  64-65
      (十) “孝”的政治化  65-67
    二、对孔子孝道观念的继承与发展  67-76
      (一) “孝”作为道德的根本  68
      (二) “孝”与“诚”  68-69
      (三) “学”与“孝”  69
      (四) 保全身体之“孝”  69-70
      (五) “爱”与“敬”  70-71
      (六) 谏诤  71-72
      (七) 忧  72
      (八) 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72-73
      (九) 父母之志  73-74
      (十) “孝”与政治的关系  74-76
结语  76-78
主要参考文献  78-85
后记  85

相似论文

  1. 孔子教育思想研究,G40-092
  2. 孔子教学理念操作转换研究,G420
  3. 中庸思想在汉英词语中的对比研究,H313
  4. 孝道教育的时代境遇与价值重构,B823
  5. 海外孔子学院的教材研究,H195
  6. 吉村孝道研究,B823.1
  7. 论唐律中的不孝罪,D924
  8. 论我国传统孝道的现代建设,B823
  9. 论司马迁的孝道与《史记》孝文化,I206.2
  10. 论儒家“以孝治天下”孝道理论的形成,B222
  11. 试论梁漱溟对伍庸伯《大学》解的阐扬,B26
  12. 中国古代刑法亲属容隐制探析,D929
  13. 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农村孝道研究,D649
  14. 试论孝观念向封建孝道的转化,B823.1
  15. 荀子孝道思想述论,B82-09
  16. 中学生孝道的问卷编制与试用研究,B823.1
  17. 论孔子的礼学思想,B222
  18. 《庄子》寓言人物形象研究,I207.6
  19. 孝道的产生及其社会文化基础,B823
  20. 《孝经》的孝道思想及其现代意义研究,B823.1
  21. 《淮南子》无为思想研究,B232

中图分类: > 哲学、宗教 > 中国哲学 > 先秦哲学(~前220年) > 儒家 > 其他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