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碑铭所见宋元以来中原地区的民族融合

作 者: 王泽
导 师: 袁祖亮
学 校: 郑州大学
专 业: 中国古代史
关键词: 碑铭 宋元以来 中原 民族融合
分类号: K877.42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3年
下 载: 91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碑铭所见宋元以来中原地区的民族融合》利用目前河南省境内遗存的宋元以来的碑铭资料,对这一时期中原地区的民族融合问题进行了研究,本研究的主要工作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对河南境内宋元以来迄今可以搜索到的有关民族融合碑铭资料,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分类。这些碑刻主要包括《唐兀公碑》、《马祖常墓碑》等16通。通过系统的整理和分类,为中原地区的民族融合研究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这些碑铭资料能够使我们从一个侧面对中华民族在中原地区的发展和融合有着更为直接和生动的认识。其次,对碑铭资料中所反映的民族融合问题,进行了梳理和研究。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碑铭历史研究价值的判定。二、碑铭所涉少数民族族属的确定。三、碑铭中少数民族进入中原的时间、原因和方式的探究。四、中原地区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步伐的加快,以及宋元以后以中原地区为核心的民族融合与民族凝聚力的加强。通过对于碑铭中上述诸问题的个案研究,以期达到初步揭示宋元以来中原地区民族融合规律的目的。最后,通过对上述问题的系统研究,笔者认为中原地区在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史上具有重要作用。中原地区不仅是早期华夏民族的形成之所,也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策源地。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从分散多元结合成为一体,中原地区具有民族融合的凝聚作用。这一作用对于中华民族在宋元以后的发展壮大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对于华夏文明的传承创新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

全文目录


摘要  4-5
Abstract  5-9
1 绪论  9-19
  1.1 研究现状  9-16
  1.2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6-18
  1.3 论文的总体设计  18-19
2 《唐兀公碑》与濮阳西夏族  19-36
  2.1 研究中原地区西夏遗裔的碑刻史料  19-21
  2.2 魏郡伯墓碑与唐兀公碑的族属应为西夏党项无疑  21-24
  2.3 西夏党项遗裔何时进入中原  24-32
  2.4 从通婚看中原地区民族融合  32-36
3 《马祖常墓碑》与信阳回鹘族  36-52
  3.1 信阳潢川发现的马祖常墓碑  36-37
  3.2 马祖常族源  37-40
  3.3 马祖常祖籍为净州路天山县  40-41
  3.4 从马氏家族看民族融合  41-50
  3.5 马氏家族在中原的变迁反映出民族融合的历史规律  50-52
4 《长葛市维吾尔族(翦氏)碑记》与长葛维吾尔族  52-63
  4.1 长葛翦氏碑记中的翦氏家族  52-55
    4.1.1 翦氏祖先  52-53
    4.1.2 湖南翦氏进入内地  53
    4.1.3 翦氏家族的为官情况  53-54
    4.1.4 长葛翦氏先祖  54-55
  4.2 姓名变迁与民族融合  55-57
    4.2.1 维吾尔族姓名的特点  55-56
    4.2.2 汉族的姓名特点  56-57
  4.3 长葛翦氏碑记中反映姓氏的改变  57-58
  4.4 从翦氏姓名改变看民族融合  58-60
  4.5 从翦氏维吾尔反映出的民族政策看明代民族融合  60-63
5 《刘氏祖茔记》与渑池维吾尔族  63-73
  5.1 渑池刘氏家族进入中原蠡测  63-68
  5.2 关于脱列海牙任“思南宣慰”  68
  5.3 从渑池刘氏祖茔记看民族融合  68-73
6 《塔里赤神道碑》与平顶山康里族  73-88
  6.1 塔里赤神道碑的族源  73-76
  6.2 塔里赤家族进入中原  76-85
  6.3 从塔里赤神道碑看民族融合  85-88
7 《王氏祠堂碑志》与南阳蒙古族  88-104
  7.1 南阳砚台蒙古族概述  88-93
  7.2 南阳晁陂蒙古族始祖  93-95
  7.3 从王氏祠堂碑志看民族融合  95-104
8 《弘治碑》、《正德碑》等四碑与开封犹太人  104-113
  8.1 研究开封犹太人融合历程的犹太四碑  104-107
  8.2 犹太教与开封犹太后裔  107-109
  8.3 开封犹太后裔宗教信仰的淡化与最终放弃  109-113
9 碑铭所反映宋元以来中原地区民族融合的特点  113-118
10 结语  118-120
附录  120-164
  附录A  120-124
  附录B  124-126
  附录C  126-131
  附录D  131-134
  附录E  134-136
  附录F  136-138
  附录G  138-140
  附录H  140-141
  附录I  141-143
  附录J  143-145
  附录K  145-146
  附录L  146-147
  附录M  147-148
  附录N  148-150
  附录O  150-153
  附录P  153-155
  附图  155-164
参考文献  164-169
致谢  169

相似论文

  1. 程中原与张闻天研究探析(1979-2008),D239
  2. “中原剪纸艺术”介入初中美术课堂教学设计研究,G633.955
  3. 从陈国公主驸马合葬墓出土文物看辽代艺术设计的风貌,K878.8
  4. 中原地区传统民居建筑形态分析,TU-0
  5. 蒙元墓葬研究,K878.8
  6. 唐末五代入辽汉人群体研究,K246.1
  7. 汉代中原地区城市研究,K234
  8. 两汉时期中原人物的地理分布,K234
  9. 博爱方言的代词系统,H17
  10. 河南省实现中原崛起过程中人力资源开发对策研究,F224
  11. 郑州市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策略研究,F259.2
  12. 城市集聚效应和中原城市群的溢出作用,F299.2
  13. 中原油田抽油机负荷特性分析及无功补偿研究,TM714.3
  14. 中原城市公共空间人工水景设计要素研究,TU986
  15. 潮汕传统群落建筑研究,TU-86
  16. 中原崛起中的河南航空口岸管理研究,F562
  17. 中原城市群推进过程中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研究,F301
  18. 中原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研究,F299.27
  19. 中原内配公司客户评价体系研究,F426.471
  20. 中原主要经营竹林结构及促萌技术,S795
  21. 元代丁忧制度研究,K247

中图分类: > 历史、地理 > 文物考古 > 中国文物考古 > 古书契 > 金石文 > 石刻 > 碑碣(碑文)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