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中国古代印论的理论渊源与框架结构研究

作 者: 陈国成
导 师: 丛文俊
学 校: 吉林大学
专 业: 历史文献学
关键词: 印论 理论渊源 框架结构
分类号: J292.4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2年
下 载: 306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中国古代印论,作为古典艺术理论的组成部分之一,与文论、诗论、书论、画论……皆有相通之处,所谓“文也、诗也、书也、画也,与印一也”。(周应愿《印说》)故举凡中国古代艺术理论之重要范畴,于印论中皆有阐发。印论的发生时代,因其历史缘故,远晚于文、诗、书、画论,这种“后起性”为印论之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具有很好发展基础的文、诗、书、画之论,在印论的发生、发展时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惯性牵引效应”。印论因此也具有了“依附性”。印论除了具有“依附性”之外,还具有“独立性”。即印论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独特的审美取向。这是由印章艺术史与篆刻艺术创作形式两方面的特殊性所决定的。印论中的宗法、崇古观以及关于集古印谱的讨论等等,都与印章特殊的历史发展轨迹相关。而诸如“笔意说”、“印从书出论”、“印外求印论”、印章品评以及技法论,则是篆刻艺术特殊的创作规律的产物。因此中国古代印论,一方面借鉴文、诗、书、画之论,另一方面则不断揭示自身的规律和特征,进而生发出独立的框架结构。本文即是从印论的依附性和独立性这两个视角切入的,分上、下两编。上编以微观的视角,从理论的高度揭示中国古代印论的产生与发展的意义,以详实的文献探求古代印论的理论渊源,理清印论与文、诗、书、画之论之间的密切关系。印论渊源问题的解决,对深入挖掘印学理论宝藏,有效利用印论解决实际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下编则从历史发展的宏观角度,对古代印学理论建立起比较清晰的框架结构,解决了印学界对中国古代印论的宏观建构不足的问题。

全文目录


内容提要  4-5
中文摘要  5-7
Abstract  7-14
绪论  14-16
上篇 中国古代印论理论渊源  16-152
  总论  16-24
    一、 文人治印与印论之始  16-18
    二、 大文艺思想的观照:印论之晚出及其理论借鉴与依附  18-20
    三、 印论之成熟:特色  20-24
  第一章 文学渊源  24-50
    一、 正统与复古  24-28
    二、 王章教化  28-30
    三、 游艺志道  30-35
    四、 气论  35-43
      1. 气势  38-40
      2. 气韵  40-42
      3. 气质  42-43
    五、 以情为经  43-50
  第二章 文字与书法渊源(上)  50-74
    一、 字学与印章文字的师古特征  50-53
      1. 祖述文字  50-53
      2. 祖述书法  53
    二、 文字、书法的衍生品:金石古气  53-58
    三、 书卷气  58-62
    四、 雅俗观  62-66
    五、 印外求印  66-71
    六、 书印兼能的文人在其书论和印论思想上的互通  71-74
  第三章 文字与书法渊源(下)  74-96
    一、 形式上的模仿与借鉴  74-81
      1.笔阵——刀阵  74-76
      2.五乖五合——四病、五要  76-77
      3. 不书——不刻  77-78
      4. 印论在批评方法上对书论的借鉴  78-81
    二、 技法上的借鉴  81-96
      1. 字法  81-87
      2. 刀法  87-89
      3. 章法  89-96
  第四章 绘画渊源  96-134
    一、 画品的“逸、神、妙、能”与印品的“逸、神、妙、能”  96-110
    二、 审美原则上的借鉴与统一  110-128
      1. 传神与写形的统一:妙在传神  110-115
      2. 尚“简”的审美取向  115-118
      3. 文人画的“写意”与印章的“写意”  118-128
    三、 印学南北宗  128-131
    四、 形式上的直接模仿  131-134
  第五章 金石学渊源  134-152
    一、 金石学的发展带动篆书的发展,导致印风发生变化  134-142
      1. 金石学的兴起使得印章字法的取法范围扩大  134-140
      2. 写篆入印:笔意的追求  140-142
    二、 金石学影响下的崇古思想  142-148
    三、 从“印宗秦汉”上溯古玺  148-152
      1. 印论之表现  148-149
      2. 治印之仿效  149-152
下篇 中国古代印论框架  152-228
  第六章 “印宗秦汉”与传统的确立  154-164
    第一节 “印宗汉晋”与三代无印观  154-158
    第二节 由“印宗汉晋”到“印宗秦汉”  158-160
    第三节 传统的确立  160-164
  第七章 “尚古”思想与“复古”行动  164-178
    第一节 尚古、拟古的复古情怀  164-168
    第二节 以复古为解放  168-170
    第三节 仿古与再造  170-178
  第八章 印人流派:文人之志与工匠之技  178-200
    第一节 文人的立场与价值观  179-183
      一、 重情传神  180-181
      二、 腹有诗书气自华  181
      三、 技进于道  181-183
    第二节 技艺传承  183-192
      一、 技法综论  183-185
      二、 字法、篆法论  185-188
      三、 章法论  188-190
      四、 刀法论  190-192
    第三节 风格与流派  192-200
  第九章 刻印与写篆的混一:印法与书法  200-212
    第一节 拓展印学天地,不甘做书法之附庸  200-208
    第二节 写篆入印与新趣味  208-212
      一、 文人篆印  208-209
      二、 以书入印  209-212
  第十章 印章的伦理阐释  212-228
    第一节 印品  212-217
    第二节 巧拙雅俗  217-221
    第三节 印如其人  221-228
      一、 人体取喻  222-223
      二、 人品特征和印章风格  223-228
主要参考文献  228-238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238

相似论文

  1. 带填充墙框架结构非线性有限元分析,TU323.5
  2. 框架结构局部柱破坏对整体性能的影响,TU375.4
  3. 内嵌开洞填充墙框架结构有限元非线性分析,TU323.5
  4. 填充墙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分析,TU352.11
  5. 韩非的法哲学思想,D909.2
  6. 方圆之美—谈油画风景写生中的构图,J205
  7. 框架柱设计方法对比研究,TU391
  8. “中马”文论概念体系的形成与“苏马”文论渊源,I0
  9. 巨型RC柱、钢桁架梁混合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研究,TU352.11
  10. 中小学教学楼抗震性能及对策研究,TU352.11
  11. 经济全球化下的新贸易保护主义,F741.2
  12. 拉兹法律观的解读,D909.1
  13. 基于小波分析的框架结构损伤识别研究,TU312.3
  14. 有限合伙制度研究,D922.291.91
  15. 基于小波包分析的结构损伤识别方法研究,O346.5
  16. 高棅诗学研究四题,I207.22
  17. 经历强震损伤的混凝土框架结构火灾行为试验研究,TU317
  18. FRP加固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研究,TU311.3
  19. 罕遇地震作用下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性能分析,TU378.4
  20. 多层砌体填充墙框架结构抗震性能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TU352.11
  21. 非抗震设计的框架结构抗连续倒塌性能的延性要求,TU375.4

中图分类: > 艺术 > 书法、篆刻 > 中国书法、篆刻 > 篆刻、治印及作品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