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新疆寨布查尔锡伯自治县锡伯族民歌的研究
作 者: 李滢
导 师: 金士友
学 校: 东北师范大学
专 业: 音乐学
关键词: 锡伯族 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 民歌
分类号: J607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2年
下 载: 40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公元1764年清政府为了加强新疆伊犁地区的防务抵御沙俄的扩张,从盛京、开原、辽阳等15个城镇调取锡伯官兵1020名,连同眷属4000多名,“西迁”至新疆伊犁一带屯垦戍边,守卫我国与沙俄接壤的西部边境,从此,锡伯族形成了东西分居和在各自的居住区内小聚居、大分散的局面。居住在新疆伊犁地区的锡伯族还比较完整地保留着自己的语言文字和浓厚的民俗风情、宗教信仰,这和新疆特殊的地理环境、民族环境是密不可分的。新疆是一个多民族地区,锡伯族在与其他民族的在生活、文化、思想的交往、交流中,也受到了许多影响,产生了很多碰撞和融合。民间歌曲现在一般简称“民歌”,它是各民族民间音乐生活中,由群体世代口头传唱并不断加以提炼而成的一种具有变异特点、地域风貌和民族特色的非专业音乐创作的音乐类型。从它的结构形式而论,民间歌曲是民间诗歌或语言(字、词)与民间曲调相结合的音乐品种。”①在漫漫的历史发展长河中,产生于劳动人民之间的锡伯族民歌装载了了锡伯族文化中最为丰富多彩的篇章,它的内容涵盖了锡伯族社会生活和人类文化的各个方面,透过锡伯族民歌,我们可以窥见到这个民族的思维想法、行为做法以及心理变化、性格个性等文化的内容,也由于其蕴含了民族的历史、渊源、信仰、习俗、礼仪等内容,让我们能够更深刻的上去发现其民族文化心理与精神的最真实的面貌。因此,可以说,锡伯族民歌更像是一部历史记录片,它向我们展现了民族生活情况,记录了民族生活变迁的脉络。之所以向大家呈现锡伯族民歌现今的发展状况,是因为锡伯族民歌涵盖了锡伯族人的灵魂,让我们在其中充分认识锡伯族文化,同时也应当保护和利用好锡伯族民歌资源,为更好的给锡伯族文化提供理论依据。让我们走进这个勇敢、勤劳的民族,去感受他们从白山黑水的大东北到遥远辽阔的西北边疆这200多年的沧桑巨变。然而,随着当今世界日新月异的加速发展,尤其是自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快速发展提高了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为我们提高了生活质量,但同时带来的弊端是人文环境的失衡和传统文化的丧失等问题。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带来了生产方式的更新和生活习俗的随之改变,依赖于传统生产方式、生活习俗而产生和传承的传统艺术已经越来越少,几乎被人们遗忘并且大多已濒临失传的窘境。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正在逐步的消亡。锡伯族民歌的发展状况同样也面临令人堪忧的境况,如何保护好、利用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留住一个民族的个性和特征,让它能够不断地传承和发展下去,是我们作为一名民族音乐的学习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当然我也不可能把锡伯族几百年的文明史淋漓尽致地写透,我只能尽己所能,选择锡伯族民歌这扇极小的窗口来透视锡伯族的音乐文化特征,希望通过民族音乐这条脉络让人们更多的了解锡伯族的历史文化,保护好人口较少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对锡伯族民歌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提出具体可行的保护措施,希望能够对锡伯族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播和发扬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激发大家对少数民族音乐的关注和保护。
|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5-7 Abstract 7-9 目录 9-11 绪论 11-15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11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1-13 三、写作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5 引言 15-16 本论 16-38 一、历史概况与人文背景 16-20 1.1 锡伯族简介 16 1.2 “西迁”事件 16-18 1.3 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人口与生态环境 18-20 二、察布查尔县民歌概况 20-34 2.1 锡伯族民间歌曲的类型特点 20-25 2.1.1 田野歌 20-22 2.1.2 习俗歌 22 2.1.3 叙事歌 22-23 2.1.4 儿歌 23 2.1.5 劳动歌 23-24 2.1.6 萨满歌 24 2.1.7 新民歌 24-25 2.2 察县锡伯族民歌与东北三省锡伯族民歌的对比分析 25-26 2.2.1 辽宁地区的《悠悠调》 25 2.2.2 吉林地区的《棒打獐子瓢舀鱼》 25-26 2.2.3 黑龙江地区的《雅琪娜》 26 2.3 锡伯族民歌的传承特征 26-28 2.3.1 口传心授 26-27 2.3.2 自然习得 27-28 2.3.3 学校教育 28 2.4 锡伯族民歌的价值和作用 28-31 2.4.1 历史价值 29 2.4.2 现实作用 29-31 2.5 锡伯族民歌的发展现状 31-34 2.5.1 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化 32-33 2.5.2 文化和语言环境的变化 33-34 三、对锡伯族民歌发展的保护和反思 34-38 3.1 保护措施 34 3.2 引发的思考 34-38 3.2.1 语言文字的延续 35 3.2.2 传统节日的保持与民间习俗的恢复 35-37 3.2.3 建立完善的传承方案 37-38 结论 38-39 参考文献 39-41 附录1 41-42 附录2 42-43 附录3 43-45 附录4 45-46 附录5 46-47 附录6 47-48 后记 48
|
相似论文
- 裕固族传统民歌传承现状研究,J607
- 肃北蒙古族长调民歌的传承及其特证,J607
- 《仓央嘉措道歌》版本研究,G256.2
- 山西民歌调式研究,J607
- 论河曲民歌的成因及艺术特色,J607
- 内蒙古呼伦贝尔地区民歌的保护与传承,J607
- 青海蒙古族民歌分类与研究,J607
- 传统民歌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音乐实验教科书中的变化与发展研究,G633.951
- 多重视角下的河北民歌研究,J607
- 论民歌中的情感抒发与形象塑造,J607
- 陕北民歌合唱作品研究,J607
- 新疆精河县“十三种毛色的骏马”长调民歌的调查与研究,J607
- 新疆锡伯族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发展现状与开发研究,G623.8
- 新疆锡伯族节庆体育的研究,G852.9
- 新疆锡伯族村落体育研究,G852.9
- 资兴瑶族民歌初探,J607
- 多元文化视域下的东北民歌研究,J607
- 浙江畲族民歌的演唱艺术研究,J607
- 中国民族声乐土壤孕育下山东民歌的创新与发展,J616.2
- 美声歌唱艺术于少数民族音乐演唱的实践与体验,J616
- 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的人文生态研究,J607
中图分类: > 艺术 > 音乐 > 音乐理论 > 民族音乐研究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