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方言学视野下的山西民间音乐

作 者: 赵海英
导 师: 乔全生
学 校: 山西大学
专 业: 汉语言文字学
关键词: 山西方言 山西民间歌曲 山西地方曲艺 山西地方小戏 实验语音学分析
分类号: H172.2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3年
下 载: 176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论文所涉及的山西民间音乐主要包括左权民歌、河曲民歌、太原莲花落、大同数来宝、平遥盲书、武乡琴书、长子鼓书、壶关秧歌。这八个音乐曲种都是历史留给山西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随着社会发展,人口流动、生活、教育环境改变,年轻一代能完全传承民间音乐的人越来越少。尤其是现代媒体的冲击,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正面临着消亡。拯救、继承这些民间音乐则成为当代音乐人肩上的重任。然而要拯救、继承这些丰富的文化遗产单纯的记录是远远不够的,最主要的是要对这些民间音乐的乐理本质进行深刻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加以传承与发展。因此,运用方言学的方法详尽解读“山西民间音乐”反映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特点,利用实验语音学方法分析研究山西民间音乐,发掘其内在规律,指导学习者学唱,建立考核衡量的客观标准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从方言学视角审视“山西民间音乐”,有助于人们全面认识和了解山西民间音乐的艺术特色,对于发展和振兴山西民间音乐,有力地推动我国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论文分六个部分,即绪论、上篇、中篇、下篇、第九章、研究结论和展望。具体内容如下:第一部分“绪论”:主要介绍本论文的选题依据和意义;论述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交代研究对象和材料来源;理清研究思路、步骤和方法;指出本研究的创新之处:一、第一次系统整理研究“山西民间音乐”的唱词及念白,订正唱词及念白中方言词用字、注音及释义的错误,为“山西民间音乐”的传承及走向世界提供准确的脚本。二、首次以实验声学分析的方法研究“山西民间音乐”,拓宽“山西民间音乐”研究的领域,提升“山西民间音乐”研究的高度。三、首次全面考察“山西民间音乐”的韵律、句法等,研究“山西民间音乐”旋律跳进与方言调值和语调的关系,为音乐学、方言学和汉语语音史研究提供帮助。第二部分“上篇”:系统整理山西民间歌曲歌词中方言词用字、注音及释义。主要包括:第一章、左权民歌的方言学解读;第二章、河曲民歌的方言学解读。第三部分“中篇”:系统整理山西民间曲艺唱词及念白中方言词用字、注音及释义。主要包括:第三章、太原莲花落的方言学解读;第四章、大同数来宝的方言学解读;第五章、平遥盲书的方言学解读;第六章、武乡琴书的方言学解读。第四部分“下篇”:系统整理山西地方戏曲唱词及念白中方言词用字、注音及释义。主要包括:第七章、长子鼓书的方言学解读;第八章、壶关秧歌的方言学解读。第五部分:是本论文的第九章,山西民间音乐的实验声学分析研究。本章以左权民歌、太原莲花落、大同数来宝等三个曲种为个案研究,运用实验声学分析方法,我们得出以下结论:一、在各剧种中,唱调比说调的调值要高,调域也要大;二、在各剧种中,声调的高低、音强的强弱没有必然的联系,这与自然口语语句中的情况相似;三、各剧种唱的音色与自然口语的音色存在明显差异。第六部分是研究结论和展望。本论文通过系统整理“山西民间音乐”的唱词及念白,订正唱词及念白中方言词用字、注音及释义的错误,特别是通过三个曲种声学特点的个案研究,为音乐学界在指导学生学唱“山西民间音乐”时,如何唱出应有的韵味,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意见。论文运用语言学的方法,尤其是汉语方言学的实证方法,科学地阐释山西民间音乐风格深受山西方言影响的规律,深化山西民间音乐形态学的研究,拓展山西方言研究成果的应用范围,系统地构建中国语言音乐学学科,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18-20
ABSTRACT  20-23
绪论  23-43
  0.1 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23-26
    0.1.1 选题的依据  23-24
    0.1.2 选题的意义  24-26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6-37
    0.2.1 国内研究现状  26-36
    0.2.2 国外研究现状  36-37
  0.3 研究对象和方法  37-42
    0.3.1 研究对象  37-39
    0.3.2 研究方法  39-42
  0.4 主要创新和不足之处  42-43
    0.4.1 主要创新之处  42
    0.4.2 不足之处  42-43
上篇 山西民间歌曲  43-92
  第一章 左权民歌的方言学解读  45-67
    1.1 左权县历史沿革及地理人口概况  46-47
    1.2 左权民歌的音系  47-49
      1.2.1 声母  47-48
      1.2.2 韵母  48
      1.2.3 单字调  48-49
    1.3 左权民歌的语音特点  49-56
      1.3.1 声母特点  49-52
      1.3.2 韵母特点  52-54
      1.3.3 儿化  54-56
    1.4 左权民歌的语法特点  56-64
      1.4.1 子尾  56-57
      1.4.2 衬字  57-58
      1.4.3 表音成分“圪”“不”“忽”  58-59
      1.4.4 重叠  59-64
    1.5 小结  64-67
  第二章 河曲民歌的方言学解读  67-92
    2.1 河曲县历史沿革及地理人口概况  68
    2.2 河曲民歌的音系  68-70
      2.2.1 声母  69
      2.2.2 韵母  69
      2.2.3 单字调  69-70
    2.3 河曲民歌的语音特点  70-74
      2.3.1 声母特点  70-71
      2.3.2 韵母特点  71-73
      2.3.3 儿化  73-74
    2.4 特殊方言词语的释义  74-80
      2.4.1 名词类  74-76
      2.4.2 动词类  76-77
      2.4.3 形容词类  77-78
      2.4.4 其他词类  78-80
    2.5 河曲民歌的语法特点  80-91
      2.5.1 子尾  80-83
      2.5.2 衬字  83-86
      2.5.3 表音成分“圪”“鬼”  86-88
      2.5.4 重叠  88-91
    2.6 小结  91-92
中篇 山西地方曲艺  92-184
  第三章 太原莲花落的方言学解读  94-110
    3.1 太原市历史沿革及地理人口概况  95-96
    3.2 太原莲花落的音系  96-97
      3.2.1 声母  96
      3.2.2 韵母  96-97
      3.2.3 单字调  97
    3.3 太原莲花落的语音特点  97-104
      3.3.1 声母特点  97-100
      3.3.2 押韵特点  100-103
      3.3.3 儿化  103
      3.3.4 合音  103-104
    3.4 太原莲花落的词汇特点  104-105
      3.4.1 谐音词  104
      3.4.2 特殊方言词语的释义  104-105
    3.5 太原莲花落的语法特点  105-108
      3.5.1 子尾  105
      3.5.2 表音成分“圪”“日”  105
      3.5.3 重叠  105-108
    3.6 小结  108-110
  第四章 大同数来宝的方言学解读  110-134
    4.1 大同市历史沿革及地理人口概况  111
    4.2 大同数来宝的音系  111-113
      4.2.1 声母  111-112
      4.2.2 韵母  112
      4.2.3 单字调  112-113
    4.3 大同数来宝音韵特征  113-123
      4.3.1 韵例分析  113-114
      4.3.2 用韵分析  114-120
      4.3.3 用韵分布特征  120-123
    4.4 大同数来宝特殊方言词语的释义  123-124
    4.5 大同数来宝的语法特点  124-131
      4.5.1 表音成分“圪”  124-126
      4.5.2 重叠  126-131
    4.6 大同数来宝唱词结构分析  131-132
    4.7 小结  132-134
  第五章 平遥盲书的方言学解读  134-165
    5.1 平遥县历史沿革及地理人口概况  135-136
    5.2 平遥盲书的音系  136-137
      5.2.1 声母  136
      5.2.2 韵母  136-137
      5.2.3 单字调  137
    5.3 平遥盲书的语音特点  137-150
      5.3.1 声母特点  137-144
      5.3.2 押韵特点  144-145
      5.3.3 文白异读  145-148
      5.3.4 儿化  148
      5.3.5 合音  148-149
      5.3.6 分音  149-150
    5.4 平遥盲书的词汇特点  150-152
      5.4.1 逆序词  150
      5.4.2 成语、俗语和歇后语  150
      5.4.3 特殊方言词语的释义  150-152
    5.5 平遥盲书的语法特点  152-162
      5.5.1 子尾、儿尾  152-154
      5.5.2 表音成分“圪”“忽”“的”“地”“们”“鬼”  154-155
      5.5.3 “的”字短语  155-156
      5.5.4 重叠  156-162
      5.5.5 语气词  162
    5.6 小结  162-165
  第六章 武乡琴书的方言学解读  165-184
    6.1 武乡县历史沿革及地理人口概况  167
    6.2 武乡琴书的音系  167-169
      6.2.1 声母  167-168
      6.2.2 韵母  168
      6.2.3 单字调  168-169
    6.3 武乡琴书的语音特点  169-172
      6.3.1 声母特点  169-171
      6.3.2 合音与分音  171-172
    6.4 武乡琴书的词汇特点  172-176
      6.4.1 逆序词  172
      6.4.2 谚语、俗语  172-173
      6.4.3 特殊方言词语的释义  173-176
    6.5 武乡琴书的语法特点  176-182
      6.5.1 表音成分“的”“圪”  176-178
      6.5.2 重叠  178-182
    6.6 小结  182-184
下篇 山西地方小戏  184-266
  第七章 长子鼓书的方言学解读  186-205
    7.1 长子县历史沿革及地理人口概况  187
    7.2 长子鼓书的音系  187-189
      7.2.1 声母  187-188
      7.2.2 韵母  188
      7.2.3 单字调  188-189
    7.3 长子鼓书的语音特点  189-193
      7.3.1 声母特点  189-193
      7.3.2 入声舒化  193
    7.4 长子鼓书的词汇特点  193-197
      7.4.1 逆序词  193-195
      7.4.2 俗语  195-196
      7.4.3 特殊方言词语的释义  196-197
    7.5 长子鼓书的语法特点  197-203
      7.5.1 名词重叠式  197-198
      7.5.2 动词重叠式  198-201
      7.5.3 形容词重叠式  201-202
      7.5.4 量词重叠式  202-203
      7.5.5 象声词重叠式  203
    7.6 小结  203-205
  第八章 壶关秧歌的方言学解读  205-227
    8.1 壶关县历史沿革及地理人口概况  206
    8.2 壶关秧歌的音系  206-208
      8.2.1 声母  206-207
      8.2.2 韵母  207-208
      8.2.3 单字调  208
    8.3 壶关秧歌的语音特点  208-216
      8.3.1 声母特点  208-216
      8.3.2 押韵特点  216
    8.4 壶关秧歌的词汇特点  216-218
      8.4.1 逆序词  216-217
      8.4.2 衬字  217
      8.4.3 成语、谷语和歇后语  217-218
      8.4.4 特殊方言词语的释义  218
    8.5 壶关秧歌的语法特点  218-225
      8.5.1 表音成分“圪”“日”“忽”“子”  218-220
      8.5.2 重叠  220-224
      8.5.3 语气词  224-225
    8.6 小结  225-227
  第九章 山西民间音乐中方言韵律的实验语音学研究  227-266
    9.1 实验条件  228-230
      9.1.1 实验器材  228
      9.1.2 录音对象  228
      9.1.3 声样内容  228-229
      9.1.4 实验参数  229-230
    9.2 实验步骤及内容  230-235
      9.2.1 声样采集  230
      9.2.2 韵律语图的制作  230-231
      9.2.3 韵律数据的测量与分析  231-235
      9.2.4 音色分析  235
    9.3 实验结果  235-257
      9.3.1 太原莲花落的实验结果  235-244
      9.3.2 左权民歌的实验结果  244-257
      9.3.3 大同数来宝的实验结果  257
    9.4 结论  257-266
研究结论与展望  266-271
参考文献  271-290
附录一:研究对象一览表  290-308
附录二:口述史  308-328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328-330
个人简况  330-331
后记  331-334

相似论文

  1. 山西方言谚语修辞特色研究,H172
  2. 山西话言语测听双音节词表的编制,H17
  3. 临县三交话研究,H172.2
  4. 古文献中所见山西方言历史词汇研究,H172.2
  5. 山西方言亲属称谓研究,H172.2
  6. 山西北区方言语音研究,H172
  7. 山西方言语音历史层次研究,H172.2
  8. 山西方言“子”缀研究,H172
  9. 哈尔滨话合口呼零声母[v]化的社会语言学研究,H172.1
  10. 胶南方言连读变调的优选论分析,H172.1
  11. 西宁方言的民俗文化研究,H172
  12. 周口方言连读变调的优选论分析,H172.1
  13. 山西省方山县方言词汇研究,H172.2
  14. 钟祥方言词汇研究,H172.3
  15. 邢台方言的“子”尾词研究,H172
  16. 太原方言副词研究,H172.2
  17. 府城官话研究,H172.3
  18. 东北方言数字词研究,H172.1
  19. 邢台方言的语流音变,H172.1
  20. 东北方言中的满语借词,H172
  21. 辽宁方言词缀研究,H172.1

中图分类: > 语言、文字 > 汉语 > 方言 > 北方话(官话方言) > 西北方言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