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维汉接触中的母语干扰机制研究-基于标记理论和维汉语音类型学特点差异

作 者: 杜兆金
导 师: 陈保亚
学 校: 北京大学
专 业: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关键词: 语言接触 母语干扰 语音类型学差异 语言标记性 语音相似度
分类号: H116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3年
下 载: 195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母语干扰语言接触中的普遍现象。语音类型学特点差异显著的语言接触中,母语干扰问题尤其突出。汉语属汉藏语系,是单音节有声调语言,维吾尔语属阿尔泰语系,是多音节无声调语言。维吾尔语音系在音位数量、音节结构、声调等方面和汉语音系有明显的差异。接触语言的语音类型学特点差异的大小,可对母语干扰的过程、后果造成不同影响。同语音类型学特点差异不大的语言接触中的母语干扰相比,维汉语言接触中的母语干扰,呈现出独特的特点和规律。母语干扰包括匹配、回归和并合。匹配,本文指维族人以母语语音来读汉语读音,使汉语所有的语音都能以母语的语音来替代,匹配不是语音的简单替代,而是维语、汉语之间系统性的或有条件的语音配对。维汉匹配的结果是产生维族汉语(即维族人所说的汉语)读音。回归,本文指维族汉语读音逐渐向汉语读音靠拢,直至变得与汉语读音相同。并合,指汉语受维族人所说的汉语语音影响而发生的语音变化或合流。语音成分标记性和相似度,是标志特定语言间语音类型学差异的两个重要参项,也是观察维汉接触中母语干扰机制和规律的两个重要窗口。本文把标记性分为两大类。(1)类型标记性:在世界语言中分布广泛的,则标记性程度低;反之,在世界语言中分布不广泛的,则标记性程度高。(2)个别标记性:在某一个语言中使用频率高的,标记性程度低;反之,在一个语言中不存在或使用频率低的,则标记性程度高。本文根据实地调查的维汉接触材料,借鉴当前语言接触研究的优秀成果,利用实验语音学、统计分析、数学计算等方法,基于维汉语音类型学特点差异,以语音成分的标记度和相似度作为体现维汉语音类型学差异的两个参项,考察语音类型学差异显著的维汉接触中的母语干扰机制及特点。维汉接触中经常见到的是匹配和回归,并合现象尽管存在,但相对较少。本文所说的维汉接触中的母语干扰机制,主要指维汉接触中的匹配机制和回归机制。研究发现,维汉语音类型学特点差异对母语干扰过程可造成制约和影响,这突出表现在语音成分标记性和相似度对匹配、回归过程及结果的制约上。(1)维汉匹配过程和结果受施配、受配语音成分相似度大小的制约。维汉声母匹配受声母相似度大小的制约。本文通过设立相似度计算公式,对维汉声母间的相似度进行量化,提出维汉声母匹配的“相似度原则”,即维族人选择母语中与受配声母相似度最大的声母来参与匹配。相似度是对语言接触“相似匹配”的量化分析。维汉韵母匹配受元音空间距离大小的制约。本文把维汉元音构建在一个三维声学空间中,利用距离公式计算出维汉元音间的三维空间距离。元音空间距离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的是元音音值间的相似程度。一般来说,元音空间距离越小,元音相似度越高;反之,元音空间距离越大,则元音相似度越低。维汉韵母匹配同样受施配、受配元音间相似度大小的制约。维汉声调匹配,则受调值相似度大小的制约,即倾向选择维语中与受配调类调值相似度最大的维语固有词词调调值来参与匹配。(2)维汉匹配过程还受语音成分标记性制约声母匹配主要受声母个别标记性的制约,类型标记性的制约作用不明显。维汉韵母匹配中出现大量的维语音节结构对汉语音节改造的现象,这是由维汉语音类型学特点上的差异造成的。基于此,本文提出维汉韵母匹配的类型调整原则。类型调整原则体现了元音、音节结构类型等的标记性对韵母匹配的制约。维汉声调匹配已是一个由无序到有序的发展过程,期间要经历“无声调意识→有声调意识→声调匹配有序化开始→实现声调有序匹配”等几个阶段,其结果必然使声调实现有序匹配会经历很长的时间。维汉声调匹配过程的漫长性,是由声调的标记性高造成的。(3)语音成分的回归主要受标记性的制约。语音成分标记性是引起回归的阶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类型标记性、个别标记性越低,则越早回归出来,类型标记性或个别标记性越高,则回归出来的时间越晚。声母、韵母、声调的回归均存在标记性引起的回归的阶。类型标记性和个别标记性单独或共同制约了回归的阶的产生。声母p先于t(?)而回归,主要是由p、t(?)的类型标记性差异造成的;韵母ei先于(?)u而回归,主要是由ei、au(?)的个别标记性差异引起的;而单元音韵母γ先于双元音ai回归出来,则是由类型标记性和个别标记性共同制约下产生的:γ的类型标记性和个别标记性均比ai低。语音标记性,为研究语言接触回归的阶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4)语音成分标记性和匹配、回归速度存在反函数关系。语音成分标记性越高,则匹配、回归速度越慢;反之,则匹配、回归速度越快。语音成分标记性的高低,可对匹配、回归速度起促进或延缓作用。标记性与匹配、回归速度间存在的反函数关系,体现出标记性高的语音成分对母语干扰中匹配和回归的制约。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4-6
Abstract  6-19
论文中一些重要概念的说明  19-20
绪言  20-25
  0.1 研究缘起及研究思路  20-24
  0.2 本文的章节安排  24-25
第一章 语言接触研究相关文献综述  25-40
  1.1 国内外语言接触研究述评  25-28
  1.2 国内外维汉语言接触研究现状  28-31
  1.3 二语习得研究中的类型学视角  31-37
  1.4 有待研究的问题  37-40
第二章 人类语言的普遍性与标记理论  40-49
  2.1 标记概念的提出  40-43
  2.2 标记性的赋值  43-45
  2.3 标记性分类  45-49
第三章 维汉声母的匹配与回归  49-80
  3.1 维语和汉语声母矩阵比较  50-53
  3.2 维语和汉语声母匹配规则  53-55
  3.3 辅音声母标记性与维汉声母匹配  55-59
  3.4 辅音声母特征与声母相似度  59-72
    3.4.1 维语、汉语声母特征  59-61
    3.4.2 辅音声母相似度的计算  61-68
    3.4.3 辅音相似度与维汉声母匹配  68-72
  3.5 标记性与维汉声母的回归  72-80
第四章 维汉韵母的匹配与回归  80-129
  4.1 维汉音节类型、音节构成的标记性差异  80-83
  4.2 汉语、维吾尔语元音三维空间距离  83-96
    4.2.1 元音声学空间研究现状  83-86
    4.2.2 汉语、维吾尔语元音共振峰的获取  86-91
    4.2.3 汉、维元音共振峰的归一化及元音空间距离计算  91-96
  4.3 维汉韵母匹配与元音空间距离原则  96-104
    4.3.1 维汉基本元音及音节构成比较  96-99
    4.3.2 维汉韵母匹配中的语音对应  99-104
  4.4 维汉韵母匹配过程及其制约因素  104-114
    4.4.1 非零声母音节中韵母的匹配过程  104-108
    4.4.2 零声母音节中韵母匹配过程  108
    4.4.3 声母类型、元音脱落对韵母匹配的影响  108-114
  4.5 维(吐)汉韵母匹配与TAP原则、SDP原则  114-125
    4.5.1 元音空间距离计算与维(吐)汉韵母匹配  114-121
    4.5.2 维(吐)汉韵母匹配过程及其制约因素  121-125
  4.6 标记性与维汉韵母回归  125-129
第五章 维汉声调的匹配与回归  129-201
  5.1 类型学差异对声调匹配及回归制约的实验研究  129-139
    5.1.1 实验材料、发音人和试验方法  129-130
    5.1.2 实验操作及结果分析  130-139
  5.2 维汉声调的匹配  139-157
    5.2.1 维吾尔语词调音高模式  139-145
    5.2.2 维汉声调匹配总体情况  145-157
  5.3 标记性与维汉声调接触  157-174
    5.3.1 标记度的计算  157-160
    5.3.2 标记度与匹配程度  160-174
  5.4 声调意识与声调匹配的有序化  174-183
  5.5 调值的匹配和回归  183-201
    5.5.1 调值相似度与调值匹配  183-192
    5.5.2 标记性与调值回归  192-197
    5.5.3 维汉接触中声调匹配与回归的关系  197-201
第六章 语音类型学差异制约母语干扰过程  201-208
  6.1 语音类型学差异对匹配过程的制约  201-202
  6.2 标记性与回归的阶  202-204
  6.3 标记性与匹配、回归的速度  204-208
结语  208-211
参考文献  211-228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228-229
中英文术语索引  229-232
附录  232-241
致谢  241-243

相似论文

  1. 基于语料库的汉译英政治语篇限定性状语从句位置研究,H315.9
  2. 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写作中出现的中式英语分析,H310.1
  3. 新疆汉语方言中的维吾尔语借词研究,H17
  4. 清塘壮语核心词研究,H218
  5. 英语语言标记性和认知突显性的关系研究,H314
  6. 中式英语和中国英语的语言特征及成因比较,H310.1
  7. 英语导游词错误分析:长春某职业学校案例研究,H319
  8. 汉语中的英语借词分析,H136
  9. 语言接触和词汇替换,H08
  10. 语言接触视野下的向塘(新村)方言语音研究,H17
  11. 语言接触视野下的南康(龙华)客家方言词汇研究,H176
  12. 泰国北柳府华人社区华人语言使用情况考察,H030
  13. 《原本老乞大》中的比较、比拟和选择问句式研究,H195
  14. 乡镇中学教师语文课堂语码转换动机研究,G633.3
  15. 《人民日报》中英源外来词的社会语言学研究,H136.5
  16. 吴语、南京话和普通话的接触研究,H102
  17. 汉日同形词的对比分析,H36
  18. 寻甸县联合乡凹子彝族村汉语中介语习得与应用研究,H193
  19. 从英汉互借词角度谈中西文化的趋同,H03
  20. 词语借用研究,H04
  21. 语言接触中的句法演变,H146

中图分类: > 语言、文字 > 汉语 > 语音 > 现代语音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