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晋南帝尧传说研究

作 者: 张晨霞
导 师: 田兆元
学 校: 华东师范大学
专 业: 文艺学
关键词: 晋南 帝尧传说 神圣叙事 圣地建构 文化生产
分类号: I207.7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2年
下 载: 586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帝尧是上古传说中的五帝之一,经过孔子等儒家思想的圣化,其“德”之精神得到传扬,他所开创的尧天舜日更成为中国古代理想政治生活的投影。帝尧传说具有高度的神圣性,通过历代社会的治道和实践,帝尧已经成为一种精神象征符号,对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影响深远,由此形成了帝尧神圣文化的“大传统”。这一传统在区域社会中逐渐地方化,晋南将帝尧传说视为本地的传统资源,通过对过去历史的选择、重组、诠释乃至构拟,将传说与地方风物、山水遗迹、风俗传统相结合,创造了帝尧文化的区域特色。帝尧传说植根于晋南生活之中,成为一个容纳丰富历史文化信息、具有神圣秩序意义与情感交流价值的象征性载体。帝尧传说与地方社会发生联系,其形成、展演与持续本身就是一个文化再生产的过程。民众通过对历史的集体记忆,将传说与地方风物相结合,延续了帝尧传说的口头叙事传统,表现了鲜明的民间叙事特征。民众对地方文化资源进行了分配、解释与命名,从而构筑了有丰富文化内涵的神山圣水。在尧都区、翼城县、浮山县、洪洞县、绛县等区县形成的地域文化圈内,帝尧传说的分布状态和叙事主题存在较大的差异性,民众有时将传说与本地其他传统文化相结合,如威风锣鼓的源起、砂锅制作技艺等,增强了传说的表现力。帝尧传说已经融入了地方民众的日常生活中,体现在精神信仰、日常行为、节庆习俗方面,民众精英、香客与普通民众三个阶层的不同诉求,最终强化了晋南的尧王信仰。民众对庙宇神像的集体记忆、修庙时的禁忌、与大传统的冲突以及文化重建,都表明了他们对自身历史和现实社会的认知。地方学者是沟通民众与政府的中介,特定的身份使他们成为尧文化生产的重要力量。以乔忠延为代表的地方学者群体经过去神话化和功绩化,生产了真实而丰满的帝尧圣人,塑造了帝尧“国祖”、“文明始祖”的形象。他们以尧都平阳立论,通过追溯帝尧时代重现了临汾的过去圣地和历史中心地位。帝尧传说中体现的地域关系,不仅联结了临汾与周边区县,而且折射出临汾在这个晋南区域内的重要地位。在帝尧圣人与尧都圣地建构的基础上,地方学者从血缘、地域和尧文化主题三个方面使帝尧根祖化,创造性地发展了“圣人子孙”的身份,以此勾连起民众与帝尧、民众与本地、本地民众之间、帝尧与本地、外地民众与本地域等多重关系,为晋南烙印了“帝尧文化圣地”的地域标签。在面对外在的质疑和危机时,地方学者寻找了更加恰切的传说叙述模式,以演述的权力和自身的权威进行圣地建构。政府通过整合各种力量、重塑神圣象征意蕴等实践方式,谋划了晋南地方经济和社会新的发展空间。他们使权力政治与商业资本合谋,以追求旅游和经济效应为目标,将帝尧的传说内容及象征意义展演开来,具体体现为国家化、景观化、文化产业化,以期实现文化生产的最大利益。地方政府权力之间的更迭、相互的利益之争,导致尧文化传统建构的断裂,甚至出现危机。尽管如此,政府的积极建构使帝尧传说附加的历史观念和文化意识得到传播,新的文化象征重新在地方话语中活跃起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的影响下,地方政府借助国家话语,开发本地尧文化资源,谋求地方新的发展,然而单纯的经济意识将使政府陷入文化发展的困境之中。晋南地区的帝尧传说,在多主体多层次的神圣叙事过程中,努力建构了当地的圣地形象。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6-8
ABSTRACT  8-14
绪论  14-59
  第一节 选题缘起及意义  14-19
    一、选题缘起  14-16
    二、研究意义  16-17
    三、相关概念的界定  17-19
  第二节 传说研究现状  19-37
    一、帝尧传说的基础研究  20-34
    二、帝尧传说与晋南研究  34-37
  第三节 本文的理论视点  37-51
    一、传说与历史、记忆理论  37-39
    二、传说的地方化理论  39-42
    三、文化阐释学与地方性知识理论  42-44
    四、传统的发明理论  44-48
    五、大小传统理论  48-51
  第四节 主要问题、研究方法与思路  51-59
    一、主要问题  51-52
    二、研究方法  52-53
    三、田野调查历程  53-55
    四、写作思路  55-59
第一章 帝尧传说的历史语境  59-103
  第一节 帝尧传说的历史演进  59-89
    一、帝尧传说的形成期(先秦)  60-67
    二、帝尧传说的兴盛期(秦汉)  67-73
    三、帝尧传说的成熟期(魏晋南北朝至唐)  73-77
    四、帝尧传说的新发展(宋元)  77-82
    五、帝尧传说的推进期(明清)  82-86
    六、帝尧传说的学术反思(民国至建国)  86-89
  第二节 帝尧传说的圣化  89-97
    一、帝尧圣人的特质  89-93
    二、帝尧治世的内涵  93-94
    三、帝尧的圣化  94-97
  第三节 帝尧传说的地望辨析  97-103
    一、尧之出生地  98
    二、尧之起兴地  98-100
    三、尧之都城地  100-101
    四、尧之崩葬地  101-103
第二章 晋南尧文化资源考论  103-138
  第一节 晋南文化地理资源  103-114
    一、晋南历史地域沿革  104-106
    二、山川地理环境  106-109
    三、文化传统与陶唐遗风  109-113
    四、考古文化  113-114
  第二节 尧庙、尧陵与祭祀传统  114-123
    一、尧庙与尧陵的历史  115-119
    二、空间格局与意义特征  119-121
    三、帝尧的国家正祀与地方祭尧  121-123
  第三节 帝尧传说的风物特征  123-138
    一、山川  124-126
    二、祠庙  126-129
    三、地名  129-133
    四、古迹(附人物)  133-138
第三章 民众与帝尧传说叙事  138-216
  第一节 传说的叙事类型  139-149
    一、帝尧成长传说  140-142
    二、帝尧家事传说  142-144
    三、农业事功传说  144-147
    四、政治功绩传说  147-149
  第二节 传说的地方化叙事  149-185
    一、尧都区帝尧传说叙事  151-158
    二、翼城县帝尧传说叙事  158-165
    三、浮山县帝尧传说叙事  165-170
    四、洪洞县帝尧传说叙事  170-177
    五、绛县帝尧传说叙事  177-185
  第三节 传说与民众信仰的生成  185-200
    一、民众精英对尧王祖先的崇信和主导  189-190
    二、香客对尧王天官的信仰巩固和强化  190-193
    三、普通民众对尧王的认识和期待  193-200
  第四节 以庙宇为中心的神圣叙事  200-212
    一、庙宇与地方选择性记忆  200-205
    二、民间修庙与文化重建  205-208
    三、庙宇复建与信仰冲突  208-212
  第五节 民间叙事的特性  212-216
    一、文化传统的传承与发明  212-213
    二、信仰的实用性  213-214
    三、集体的地域认同  214-216
第四章 地方学者与帝尧文化研究  216-260
  第一节 晋南学者群体  217-231
    一、探索起步阶段  220-225
    二、蓬勃发展阶段  225-228
    三、稳步推进阶段  228-231
  第二节 彰显圣人形象  231-237
    一、帝尧形象演变  231-232
    二、帝尧去神话化  232-236
    三、帝尧功绩化  236-237
  第三节 巩固尧都地位  237-245
    一、尧都临汾之说  237-239
    二、平阳的帝尧时代  239-241
    三、帝尧活动地域圈  241-243
    四、考论地方风物  243-245
  第四节 认同帝尧之祖  245-250
    一、血缘上的子孙  246-248
    二、临汾本土之根  248-249
    三、从血缘寻根到文化寻根  249-250
  第五节 危机与叙述模式  250-256
    一、帝尧的原真性与建构性  251-253
    二、尧文化的地域性与公共性  253-254
    三、尧文化的影响力与局限性  254-256
  第六节 重建文化圣地  256-260
    一、尧文化生产语境  256-257
    二、圣地中心的建构  257-258
    三、尧文化与旅游开发  258-260
第五章 地方政府与帝尧文化生产  260-305
  第一节 文化生产的“国家化”(1996—2000年)  261-270
    一、地方政府的历史意识  261-263
    二、尧文化的多维生产  263-267
    三、以尧庙为中心的行为建构  267-270
  第二节 文化景观的再造(2000-2006年)  270-280
    一、景观建构的背景  271-272
    二、想象中的尧都:华门景观的再造  272-274
    三、想象中的尧都:华表、天安门、天坛等景观复制  274-277
    四、想象中的圣人国祖:尧庙景观的再造  277-279
    五、尧文化趋于“淡隐”:以旅游为中心的景观建构  279-280
  第三节 打造“文化产业”(2006—2011年)  280-289
    一、现代发展中的文化乡愁:像“挖煤”一样“挖文化”  281-282
    二、尧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  282-285
    三、尧文化的再“品牌化”  285-287
    四、尧文化产业群  287-289
  第四节 周期性建构与内在博弈  289-296
    一、地方权力主导者的博弈  289-291
    二、地方政府的区别建构  291-294
    三、周期性生产的困境  294-296
  第五节 “非遗”与文化生产  296-305
    一、政府的主导性地位  296-298
    二、政府的“非遗”保卫战  298-300
    三、尧文化申遗的两难  300-301
    四、“后非遗”时代的文化产业  301-302
    五、走向旅游文化商品  302-305
结语 神圣叙事中的圣地建构  305-309
附录  309-32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321-322
主要参考文献  322-335
后记  335-337

相似论文

  1. 唯物史观视域下的文化生产力研究,G02
  2. 文化产业本性研究,G124
  3. 发展文化生产力的问题研究,G124
  4. 基于大圣文化品牌战略的顺昌特色县域经济发展策略研究,G127
  5. 晋南地区黄土的湿陷性分区及其岩土特性评价,TU444
  6. 山西运城舜帝传说与信仰习俗研究,K892.4
  7. 晋南地区民俗体育生存与发展的社会与文化学研究,G852.9
  8. 大众文化视域下的二人转现象研究,J825
  9. 大地震与明清晋南地区社会变迁,K248
  10. 试论晋南民间木版年画艺术,J218.3
  11. 文化资本的理论与实践研究,G0
  12. 论文化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G0
  13. 晋南传统蒲剧用韵考,H114
  14. 西安城市文化建设研究,G127
  15. 试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中政府与市场职能的优化,G124
  16. 晋南村落儿童健身游戏发展现状的社会学考察,G624.8
  17. 基于ETPN经济点网理论的企业基元研究,F224
  18. 从晋南地区出土的先秦乐器看晋音乐文化之特征,J609.2
  19. 晋南出土金元砖雕的音乐学研究,K878.8
  20. 当代传媒产业的文化生产力研究,G206-F
  21. 晋南社火体育健身文化研究,G812.7

中图分类: > 文学 > 中国文学 > 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 > 民间文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