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妇女身体:作为“性”符码的生产和消费-以文字文本和图像文本两类文本为例

作 者: 赵卫东
导 师: 邱运华
学 校: 首都师范大学
专 业: 文艺学
关键词: 妇女身体 “性”符码 父权制 生产消费 现代性
分类号: I106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2年
下 载: 685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在人类文化发展的漫长过程中,父权制仿佛是一个无处不在的幽灵,到处都可以发现它的身影。在文学文本和文化文本中,妇女身体是男性和男权社会对女性实施暴力和压迫的场域,也是父权模式实施精神奴役、维护性别制度的工具。妇女身体作为符号受到了父权象征秩序的重新编排,通过语言程序生产和组织出来,转化为男性欲望的消费对象,即由身体的隐喻修辞和推迟身体在场的延异形式来播撒男权主义的种子,到身体图像被置于男性的目光关注之下,通过肉体器官和性的因素被无限突出和放大,以再生产出父权制所需要的文化观念来。在这一转型过程中,身体符号呈现出由内在的心象向外在的物象发展蔓延的趋势,从而以一种物化的消费事实掩盖了男性权力渴求占有和支配女性肉体的观念事实。身体符号从观念意义上的能指符号,发展到日常实用美学上的商品形象,然后进一步发展为无根无源、完全按照虚拟逻辑来运作的类像,正表明了视觉转型为一种观念的传播和再生产所提供的可能发展空间。从文学文本中对欲望叙事的突出到将欲望纳入启蒙一途,再到图像文本中将妇女身体商品化、直观化和类像化,正显示出了父权制与视觉消费主义逐渐合流的历史演进轨迹。特别是进入消费社会以来,父权制通过编码的方式,把“性”符码的欲望解读模式重构为感性审美的消费模式,把文化观念的生产和消费重释为商品的生产和消费,借助于大众传媒的传播诱导和商业文化力量的驱动,源源不断地创设身体景观,为消费大众的欲望需求提供“性”的消费对象,并把这种消费时尚内化为消费大众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究其实质,不过是父权制文化文本在消费主义语境下的一次重演。论文主要以传统时代的文学作品和读图时代的影视作品两类文本为例,试图阐明在从文字文本走向图像文本的过程中,一种源于不平等的性别压迫观念所造成的内伤,在视觉转型和消费主义的背景下是如何得到缝合的,又是怎样在消费大众那里确立其合法性的,以及知识分子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态度又会呈现出什么样的面貌。论文在结构上主要包括“序言”、正文和“结语”三大部分。“序言”总领全文,对于妇女身体的概态予以澄清,指出了在语言学转向之后妇女身体所可能引发的危机;正文又分为“妇女身体与消费社会”、“‘性’符码的现代式转换”、“传统时代‘性’符码的生产和消费”、“读图时代‘性’符码的生产和消费”和“不同时代不同类型文本的解读—以小说《苔莉》和电影《色·戒》为例”五章;最后,“结语:生成中的妇女身体”对全文的内容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并对妇女身体的的未来走向予以瞻望。“妇女身体与消费社会”一章,从谱系学、存在主义等角度探讨了妇女身体的起源和边界,考察了妇女身体在消费社会中的编码情况;“‘性’符码的现代式转换”一章,力图阐明全球化背景下妇女身体生成与流变的动态,强调了妇女身体的出场不过是符号的表演机制在发挥作用;“传统时代‘‘性’符码的生产和消费”、“读图时代‘性’符码的生产和消费”主要考察了传统时代和改图时代“性”符码的生产和消费过程,揭示了“性”符码在不同时期的不同特征,消费群体文化观念的变迁,以及知识分子的身份转型等情况,进而指出,妇女身体作为”性”符码之所以在不同的时代会面临着不同的命运,是由于“性”符码所栖身的文本与彼时的主流文化的关系影响造成的,并从一个侧面揭示了父权制在这种文化语境下的特殊境遇。最后一章借助现代小说《苔莉》和当代电影《色·戒》等文本,细致地描述了两类文本的不同生产机制,阐述了在从阅读文本走向图像文本的转型中,身体符号是如何脱离文本叙事的限制,开始按照自身的运作逻辑运作并逐渐形成身体奇观的。在具体的解读中我们发现,在张资平的小说《苔莉》等作品中,妇女身体作为“性”符码受到了强有力的抵制,原因在于它与当时的启蒙理性相背离,而在电影《色·戒》中,随着视觉消费文化的兴起和新的美学原则的确立,妇女身体的景观已经论为消费大众日常消费对象,作家、媒介制作人、消费者在欲望消费的前提下达成了暂时的妥协,这三种力量的汇合是父权制观念滋生膨胀的现实土壤,也是父权制从观念上升为意识形态的历史前提。“性”符码文化观念的消费和再生产,并不是主动生成的,而是在欲望机器的参与和推动下形成的,目的是在父权制文化模式的控制和主宰下,借助于媒介的转型和视说觉消费主义的力量,引导和刺激消费大众的肉体欲望并在观念上实现对妇女身体的占有和支配。因此,论文在结语部分提出了一种“生成性妇身体”的概念。“生成性妇女身体”既不同于父权制模式下的妇女身体,也不同于女性主义视域下的妇女身体,而是在一致中求差异、在差异中求一致的妇妇女身体,是一种回归到原初经验状态的、不曾进行本质界定的妇女身体,因为“生成性妇女身体”永远在生成之中。

全文目录


摘要  4-6
ABSTRACT  6-9
目录  9-11
绪论 妇女身体、性与传媒的转向  11-16
第1章 妇女身体与消费社会  16-37
  1.1 妇女身体的文化政治学  18-25
    1.1.1 妇女身体的谱系学  18-21
    1.1.2 妇女身体与“性”政治  21-25
  1.2 消费社会中的身体文化  25-37
    1.2.1. 商品交换下的色情命令  25-29
    1.2.2. 妇女身体与“性”的编码  29-32
    1.2.3. 视觉转型下的妇女身体  32-37
第2章 “性”符码的现代式转换  37-58
  2.1 “性”符码的现代式转换  38-48
    2.1.1 妇女身体与现代性  39-40
    2.1.2 现代式的转换  40-48
  2.2 历史的维度:身体的缺席与在场  48-58
    2.2.1 明代中后期的文学文本  48-51
    2.2.2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文学文本  51-53
    2.2.3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前后的众神狂欢  53-58
第3章 传统时代“性”符码的生产和消费  58-85
  3.1 在身体符码中穿行的欲望叙事  60-70
    3.1.1 肉身的假定性与欲望修辞  62-64
    3.1.2 隐喻修辞与转换机制  64-67
    3.1.3 启蒙叙事与欲望叙事的对立  67-70
  3.2 “性”符码的特征与消费模式  70-77
    3.2.1 “性”符码的特征:间接性、内在性、想象性  70-73
    3.2.2 欲望、理性与深度模式  73-77
  3.3 “性”符码与文化消费观念  77-85
    3.3.1 文化观念、文化市场与消费大众  77-81
    3.3.2 知识分子的反思和批判意识  81-85
第4章 读图时代“性”符码的生产和消费  85-115
  4.1 身体符码的重组与欲望模式的重构  88-96
    4.1.1 肉身的现实性与美学重构  88-90
    4.1.2 超现实世界与身体奇观  90-93
    4.1.3 感性审美与本能欲望的纠结  93-96
  4.2 “性”符码的特征与消费模式  96-107
    4.2.1 “性”符码的特征:直接性、商品性、虚拟性  96-100
    4.2.2 欲望、趣味与平面模式  100-104
    4.2.3 视觉图像与消费意识形态  104-107
  4.3 “性”符码与大众文化观念  107-115
    4.3.1 大众文化、消费大众、身体时尚  107-111
    4.3.2 知识分子人文精神的丧失与身份转型  111-115
第5章 不同时代不同类型文本的解读  115-135
  5.1 小说《苔莉》与电影《色·戒》等文本分析  116-123
    5.1.1 两十文本的解读  116-119
    5.1.2 从身体的想象到身体的景观  119-123
  5.2 父权制与消费主义的合流  123-126
    5.2.1 大众传媒与商业化运作  123-125
    5.2.2 父权制与消费主义的合流  125-126
  5.3 从文化观念到意识形态  126-135
    5.3.1 文化观念的形式辨析  126-130
    5.3.2 从文化观念到意识形态  130-135
结语 生成中的妇女身体  135-139
参考文献  139-146
致谢  146

相似论文

  1. 来华西方左翼思想家看社会主义在中国,D61
  2. 荆棘中的重生,I561.074
  3. 转型时期的社会焦虑研究,C912.6
  4. 由《紫色》探究艾丽丝·沃克的生态女性主义意识,I712.074
  5. 转型社会背景下乡村女性的民间信仰实践,C912.82
  6. 现代性的漂浮,J605
  7. 现代英国文化保守主义文论研究,G156.1
  8. 论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猫眼》中的女性暴力,I711
  9. 英语小说的现代性转向,I561
  10. 论惠尔的现代宪法观,DD911
  11. 弗罗斯特诗歌面具下的个体身份建构,I712.072
  12. 论从现代到后现术“视觉方式”的转变,J05
  13. 理性法与社会自治,D90
  14. 人与文:都市体验观照下的鲁迅30年代杂文,I210.4
  15. 底层打工女性的建构,I207.42
  16. 论黄春明底层写作的现代性诉求,I207.42
  17. 民国言情小说的现代性,I207.42
  18. 政治解冻与文学批评生命的获得,I206.6
  19. “朦胧诗”现象再研究,I207.25
  20. 现代性视野中的许地山,I206.6
  21. 未竟的现代性诉求,I207.42

中图分类: > 文学 > 世界文学 > 作品评论和研究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