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西方艺术体制理论研究

作 者: 匡骁
导 师: 朱国华
学 校: 华东师范大学
专 业: 文艺学
关键词: 艺术体制理论 艺术定义 分析美学 艺术界 文化学
分类号: J0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3年
下 载: 2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二十世纪下半叶起源于西方分析美学阵营内关于“艺术定义”之论争的艺术体制理论。从狭义上来说,艺术体制论特指以分析美学家丹托和迪基等人为代表的从分析哲学出发的为艺术下定义的理论;而从广义上讲,艺术体制论也可以是指从体制角度来分析艺术界景观和现象的诸种艺术理论。虽然艺术体制理论在不同研究路径下呈现出不同的面相,但总的来说,它把艺术视为一种体制,将艺术作品和现象置于具体的文化社会背景中加以讨论,将目光从艺术的“本质属性”移向艺术生产、传播、消费和分配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制度、行为和各种权力关系,打破了艺术是“纯粹的”这一美学幻象。通过介绍、梳理艺术体制理论的发生、发展和演变,本文揭示了当代美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范式转变:从探寻艺术品自身的“本质属性”的内结构思路,转向以探讨作品与其外在历史、社会、文化语境之间关系的外结构研究范式,换言之,传统艺术哲学和美学的本质主义追问“何为艺术”,在艺术体制理论对艺术品资格何以获得的考察中,被置换为“为何为艺术”。艺术体制论的出现表明,传统美学和艺术哲学在当代艺术实践创新与自身理论发展需要的双重压力下,需要从其他学科(如社会学)汲取理论资源的趋势。美学也该从对“美”的过分关注和一统天下的本质主义思路中走出来,摆脱抽象的哲学思辨的束缚,重新关注生活与艺术的融合。论文包括引论、正文和结语三部分。引论部分综合论述了艺术体制理论的界定,研究背景和意义及其国内外研究历史和现状。正文第一章梳理了现代自主性艺术观念的形成以及由此必然出现的本质主义诉求的关系,分析了本质主义界定艺术的路径在面对后现代艺术实践时表现出明显的阐释乏力,而分析美学家们在反本质主义批判中发展出了“艺术不可定义”与从“非显性属性”出发重新界定艺术的两派,后者为艺术体制理论的发生提供了新思路。第二章阐述了分析美学家丹托的“艺术界”理论的发生和发展。在丹托看来,“艺术界”就是由艺术史知识和理论所构成的赋予某物以艺术资格的体制性环境。文章指出,丹托的这一艺术“类定义”引发了“某物何以获得艺术品资格”的问题。本章进而对丹托围绕这一问题而提出的核心概念“艺术指认的‘是’”、建构性阐释以及作为“理由话语”存在的理论氛围等进行了逐一解析,并指出对艺术品资格的判定和建构因素的讨论不应只停留在语言学层面,而应该深入到社会现实语境中去,这一思路在迪基的体制论中得到了继承和延续。第三章讨论了迪基以艺术资格的“授予”为核心概念的早期惯例论。首先分析了迪基如何通过对“审美经验”和“审美态度”的解构为建构价值中立的定义铺平道路。继而分析了迪基如何从“第三种关系属性”(艺术与社会体制系统之间)出发和艺术概念的“分类意义”出发,提出其惯例论的核心内容,即艺术品资格的获得是一种艺术体制对某欣赏对象进行的艺术地位的“授予”过程,艺术体制就是一种惯例性的既定实践体系。第四章主要研究的是迪基后期惯例论以及由此产生的体制论的文化社会学转向。首先概述了分析美学界对惯例论的几种具有代表性的批评。针对这些批评,迪基的艺术哲学思考逐渐从艺术品本体的定义型思维模式转向对艺术界作为文化结构框架的探求。其次,本章对丹托和迪基的艺术体制论之间的异同进行了比较,指出丹托视角中的艺术品所处的“语境”(context)是一种具有形而上学意味的“理论氛围”,而迪基的“惯例论”则比较详尽而实证地阐述了这一背景,因而带有更鲜明的社会学色彩。最后,本章探讨了艺术体制理论在当代分析美学中所引发的文化学转向,指出体制取径已呈现出溢出传统美学所秉持的艺术品本体论视域的趋势,向文化社会学靠拢的趋势。结语部分总结了艺术体制理论的意义和价值,同时剖析了艺术体制理论所揭示的分析美学所面临的困境,指出体制理论引发了当代美学在思考路径上的范式革命。

全文目录


论文摘要  6-8
ABSTRACT  8-13
引论  13-30
  一、 研究背景  13-17
  二、 研究现状  17-26
  三、 研究思路  26-30
第一章 艺术体制理论的生成背景  30-53
  第一节 当代观念艺术的勃兴和传统艺术叙事的终结  30-39
  第二节 现代艺术体系的形成和本质主义美学定义的危机  39-53
第二章 丹托的“艺术界”理论——艺术体制理论的序曲  53-104
  第一节 从“何为”到“为何”——艺术地位问题的出现  53-57
  第二节 《艺术界》——艺术品资格的判定  57-73
  第三节 阐释·意义·相关性——艺术品资格的建构  73-102
  小结  102-104
第三章 艺术惯例论——艺术体制理论的类社会学视角  104-146
  第一节 “审美态度”的解构——建构“惯例”论的前提  105-115
  第二节 第三种“关系属性”——越轨的本质主义新思路  115-119
  第三节 早期版本的体制论——以“授予”为中心的“惯例”论  119-140
  小结  140-146
第四章 后期版本的惯例论:当代美学中的文化学转向  146-179
  第一节 迪基的后期体制论——以“艺术界”框架为中心的“惯例”说  147-162
  第二节 “形而上学”体制论与“类社会学”体制论:丹托和迪基的理论异同比较  162-166
  第三节 艺术体制论在当代分析美学中所引发的文化学转向  166-177
  小结  177-179
结语  179-184
附录  184-185
参考文献  185-197
后记  197

相似论文

  1. 基于小学各学段特征的班级文化建设研究,G625.1
  2. 从精神分析美学角度对二人转的阐释和思考,J825
  3. 论白璧德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及其影响,I206.6
  4. 浅析克里姆特作品背后的隐性世界,J205
  5. 黄金分割与内隐测量,B84
  6. 紫阳民歌的文本分析与演唱技巧探索,J607
  7. 二十世纪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美学蕴涵,J601
  8. 论安迪·沃霍尔《布里洛的盒子》,J205
  9. 迪基的美学思想研究,B83-06
  10. 中国花鸟画雁画寓意研究,J212
  11. 旅游文化学课程内容整合研究,F590-4
  12. 前景化在《哈克·贝利费思历险记》中的现代文体学解读,I712.074
  13. 类型影片的美学阐释,J905
  14. 明暗交织的艺术界—《申报》副刊《艺术界》研究,K264
  15. 宋代都市风俗的真实写照,J209.2
  16. 中国现代小说中的精神分析美学,I207.42
  17. 莫里斯·魏兹“反本质主义艺术观”批判性研究,J01
  18. 钢琴协奏曲《山林》和《春之采》之分析研究,J647
  19. 旅游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研究,F590-4
  20. 亚瑟·丹托艺术哲学思想研究,J01
  21. 20世纪英美美学原理的对象和范围,B83

中图分类: > 艺术 > 艺术理论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