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论保罗·德·曼的讽寓观

作 者: 杨梓露
导 师: 王峰
学 校: 华东师范大学
专 业: 文艺学
关键词: 讽寓 自我分裂 语言修辞性 时间本体 讽寓式文本观
分类号: I06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2年
下 载: 29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论文立足于保罗·德·曼的讽寓观,以“讽寓”概念来管窥德·曼的整个解构思想。西方传统讽寓观是基于形而上隐喻的基础之上的,因而从根本上渗透着形而上色彩。保罗·德·曼在继承了本雅明的“讽寓”概念和尼采的“遗忘”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讽寓式阅读”理论,不仅消解了西方传统讽寓观念的形而上肌理,而且还解构了由传统讽寓观所支配的同质性文本观。德·曼从语言的修辞本性和时间本体这一双重维度来探讨人类所遭遇的自我分裂的讽寓处境。首先,德·曼将重心投向客体的意义之域,即“客体的意义是如何在语言中建构起来的”,他认为客体的诞生是自我设想、语言虚构的结果。如此一来,语言便成为一套宏观庞大的表意结构,人类以逻辑的语言来命名自身,迫使自身以修辞性的隐喻方式来整顿世界,从而便获得了时间的维度,即将来是一个人现在所不能做的事,所以人为着设想出来的将来而提前奋斗。这一时间秩序颠覆了日常世俗的钟表时间,更加深刻地揭示了人类所遭遇的讽寓困境。通过对“语法与修辞”共生关系的探讨,德·曼打破了传统那种语法控制修辞的语法文本观,提出了自己的讽寓式文本观。共生于文本中的语法和修辞,总是处于相互消解又相互纠缠的状态,从而破除了“实在事物”与“对事物的观念”统一的幻觉,“实在事物(语法)”与“对事物的观念(修辞)”之间只是偶然的联系,并不具有整一的对应关系。所有的文本都在述说着这种偶然的联系,而这种叙述是讽寓式的,因为讽寓的符号形式和它的所指是分裂的,它的含义完全取决于人们对它的设想。因此,讽寓式文本所述说的正是意义所具有的无限解释的可能性。

全文目录


论文摘要  6-7
Abstract  7-10
绪论  10-18
第一章 德·曼讽寓观念的学术渊源  18-37
  第一节 西方传统讽寓观的形而上肌理  18-28
    一 建基于隐喻之上的传统讽寓观  18-22
    二 传统讽寓观的形而上肌理  22-28
  第二节 德·曼讽寓的缘契  28-37
    一 本雅明的“讽寓”概念  28-32
    二 尼采的“遗忘”内蕴  32-37
第二章 讽寓的分裂处境  37-57
  第一节 讽寓的自我分裂困境  37-47
    一 “讽寓”作为德·曼身份与学术的真实处境  38-42
    二 讽寓的自我分裂困境  42-47
  第二节 讽寓困境之本源  47-57
    一 语言的修辞本性  48-52
    二 时间本体中的讽寓  52-57
第三章 讽寓与同质性文本观的解构  57-80
  第一节 对有机文本观的解构与批判  57-69
    一 驳新批评  58-63
    二 反传统语法文本观  63-69
  第二节 德·曼的讽寓文本观  69-80
    一 讽寓式阅读  70-75
    二 文本观的重构  75-80
结语  80-82
参考文献  82-87
后记  87

相似论文

  1. 分裂的自我与存在的困境:多丽丝·莱辛之《野草在歌唱》的莱恩式解读,I561
  2. 幻象与现实,I712
  3. 透视《收藏家》中克莱格的自我分裂,I561.074
  4. 李箱小说中的自我意识研究,I207.42
  5. 后现代语境中的自我,I712
  6. R.D.莱因的存在精神病学思想研究,R749
  7. 寻找身份的历程——对《可食的女人》的主题研究,I711
  8. 寻找灵魂的现代人,I561
  9. 假名与空,B948
  10. 论19世纪西方文学“自我分裂”人物母题的特殊类型,I106
  11. 冲突的自我与身份的建构,I712
  12. 希利斯·米勒的文学语言观研究,I712.06
  13. 论小说《天黑之后》的主题及其象征意义,I313.074
  14. 为“第二性”赋予性别意识,I06
  15. 叙事时距和时序艺术化操作背后的那座认知冰山,I06
  16. M.H.艾布拉姆斯的文学批评理论,I06
  17. “新批评”的历史性研究,I06
  18. 试论“大师的批评”,I06
  19. 后现代主义视野下互文性理论的演进,I06
  20.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文化批评简论,I06
  21. 聚焦叙事的伦理意蕴,I06

中图分类: > 文学 > 文学理论 > 文学评论、文学欣赏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