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IL-33在β-淀粉样蛋白刺激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中的表达及作用机制研究

作 者: 刘晓萃
导 师: 何守志
学 校: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
专 业: 眼科学
关键词: IL-33 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 炎症因子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发病机制
分类号: R774.1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2年
下 载: 45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目的:1.本课题以IL-33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其在β-淀粉样蛋白(Aβ)刺激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中的表达特性。2.初步探明IL-33在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1. IL-33在β-淀粉样蛋白刺激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中的表达特性研究采用MTT法检测不同浓度Aβ1-40刺激D407细胞后不同时间点的细胞存活率,观察其对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损伤的影响。提取不同浓度Aβ1-40刺激D407细胞24h后细胞RNA,采用定量PCR检测IL-33mRNA水平;收集细胞培养上清,ELISA检测IL-33蛋白表达;加入NF-κB,ERK1/2,JNK,p38MAPK信号通路抑制剂后,采用定量PCR及ELISA检测0.3μMAβ1-40刺激D407细胞24h后IL-33mRNA及蛋白水平表达,鉴定β-淀粉样蛋白刺激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后调控产生IL-33的信号通路。2. IL-33在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采用定量PCR检测不同浓度的IL-33刺激D407细胞16h后其受体ST2LmRNA表达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100ng/ml IL-33刺激D407细胞16h后细胞表面受体ST2L表达;不同浓度的IL-33刺激D407细胞16h后,收集细胞及培养上清,定量PCR和ELISA检测炎症因子IL-6,IL-8,IL-1β,TNF-α mRNA和蛋白表达,探讨IL-33因子对D407细胞的作用机制;加入NF-κB,ERK1/2,JNK,p38MAPK信号通路抑制剂后,采用定量PCR及ELISA检测100ng/ml IL-33刺激D407细胞16h后上述炎症因子的表达,鉴定调控产生炎症因子的信号通路。结果:1. IL-33在β-淀粉样蛋白刺激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中的表达特性研究1.10.3μM Aβ1-40刺激组较正常组细胞形态变圆,胞体肿胀,细胞排列数量减少,细胞间间隙增加,且随Aβ1-40刺激浓度增加变化明显,而小于0.3μM Aβ1-40刺激组细胞形态无明显变化。MTT检测结果表明:随着Aβ1-40刺激浓度的增加,细胞存活率逐渐下降,除了0.001μMAβ1-40刺激组外,其余各刺激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细胞存活率均显著降低(P <0.05)。随着0.3μM和1μM Aβ1-40刺激D407细胞时间的延长,细胞存活率也逐渐下降,且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 <0.05)。1.2不同浓度Aβ1-40刺激D407细胞后,IL-33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增加,且在0.3μM刺激浓度时表达显著增加(P <0.05)。结果提示:Aβ1-40刺激D407细胞后能够引起IL-33表达上调。1.3加入ERK1/2和p38MAPK信号通路抑制剂,0.3μM Aβ1-40刺激D407细胞24h后,IL-33mRNA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 <0.05),但只有加入ERK1/2信号通路抑制剂后,细胞培养上清IL-33蛋白水平才有明显下降(P <0.05)。结果提示:Aβ1-40刺激D407细胞后,IL-33的产生主要是通过ERK1/2信号通路调控,而p38MAPK信号通路仅参与了IL-33转录水平的调控。2. IL-33在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2.1IL-33因子刺激D407细胞后,ST2L mRNA表达显著增加(P <0.05),并随着IL-33刺激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且在100ng/ml IL-33刺激时表达量最高。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D407细胞表面受体表达结果显示:D407细胞表面ST2L表达阳性,且在100ng/ml IL-33因子刺激细胞16h后表达上调。2.2采用定量PCR及ELISA检测IL-33因子刺激D407细胞后炎症因子IL-6,IL-8,IL-1β,TNF-α mRNA及蛋白水平表达。结果显示:20,50,100ng/ml IL-33刺激D407细胞16h后,炎症因子mRNA及蛋白水平表达均显著增加(P <0.05),且随着IL-33因子刺激浓度的增加,炎症因子表达均逐渐增加,并在100ng/mlIL-33刺激时表达量最高。结果提示:IL-33刺激D407细胞后IL-6,IL-8,IL-1β,TNF-α因子表达上调。2.3加入NF-κB,ERK1/2,JNK,p38MAPK信号通路抑制剂,100ng/ml IL-33刺激D407细胞16h后,定量PCR和ELISA检测炎症因子mRNA及蛋白水平表达,结果显示:加入p38MAPK信号通路抑制剂后,IL-6表达显著下降;加入ERK1/2信号通路抑制剂后,IL-8表达显著下降;加入NF-κB信号通路抑制剂后,IL-1β表达显著下降;而加入JNK信号通路抑制剂后,TNF-α表达显著下降(P <0.05)。结果表明:IL-33因子刺激D407细胞后炎症因子IL-6,IL-8,IL-1β,TNF-α的产生是分别通过p38MAPK,ERK1/2,NF-κB以及JNK信号通路调控。结论:1.随着Aβ1-40刺激浓度的增加和时间的延长,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存活率逐渐下降。2. β-淀粉样蛋白1-40刺激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后能够诱导IL-33因子转录及蛋白水平表达上调,且IL-33的产生主要是通过ERK1/2信号通路调控,而p38MAPK信号通路仅参与了IL-33转录水平的调控。3.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表面表达ST2L受体且随着IL-33因子刺激浓度的增加ST2L表达量增加。4. IL-33刺激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后能够上调炎症因子IL-6,IL-8,IL-1β,TNF-α的表达。5.在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中,IL-33因子分别通过p38MAPK,ERK1/2,NF-κB,JNK信号通路调控炎症因子IL-6,IL-8,IL-1β,TNF-α的表达。

全文目录


英文缩略表  6-8
中文摘要  8-11
Abstract  11-14
前言  14-20
  参考文献  16-20
第一部分 IL-33 在β-淀粉样蛋白刺激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中的表达研究  20-41
  引言  20
  实验一 Aβ1-40对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损伤的影响  20-26
    实验材料  20-22
    实验方法  22-24
    实验结果  24-26
  实验二 IL-33 的表达及信号通路研究  26-38
    实验材料  26-29
    实验方法  29-34
    实验结果  34-38
  讨论  38-40
  结论  40-41
第二部分 IL-33 在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41-71
  引言  41
  实验一 IL-33 受体的表达研究  41-51
    实验材料  41-45
    实验方法  45-48
    实验结果  48-51
  实验二 IL-33 下游炎症因子的表达及信号通路研究  51-65
    实验材料  51-54
    实验方法  54-59
    实验结果  59-65
  讨论  65-70
  结论  70-71
参考文献  71-77
综述 白介素-33 在疾病中的作用  77-87
  参考文献  82-87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87-88
致谢  88-89

相似论文

  1. 苏钟猪TLR4基因多态性及编码区C1027A功能分析,S828
  2. 维生素A联合BCG早期干预对成年后SD哮喘大鼠肺部CD11C+和抗OVA-IgE的影响,R562.25
  3. 心肌梗死后hRAMP1修饰MSCs移植对球囊损伤血管再狭窄及心功能影响的研究,R542.22
  4. 糖皮质激素治疗对支气管哮喘患者血清IL-18、IL-33水平的影响,R562.25
  5. 支气管哮喘患儿血清中白介素-16的测定及临床意义,R725.6
  6. 海人酸致痫大鼠神经元树突棘的可塑性变化,R742.1
  7. 脱氢表雄酮对大鼠脊髓损伤后继发性炎症反应介质和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R651.2
  8. S100A12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中的表达及意义,R541.4
  9. 用眼底照相评价受训者应用直接检眼镜的准确性,R770.4
  10. 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预治疗对冠心病患者PCI术后sP-selectin、hs-CRP的影响,R541.4
  11. 复方樟柳碱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临床观察,R276.7
  12. 从络病论治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理论研究与临床观察,R276.7
  13. 汉防己甲素联合5-氟尿嘧啶壳聚糖微球防治实验性PVR的实验研究,R774.1
  14. 脉络膜新生血管性疾病的分布及荧光素血管造影特征,R773
  15. 全反式视黄酸对兔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的影响,R774.1
  16. FFA作用于脂肪细胞Toll-NF-KB信号通路机制研究,R589.2
  17. 炎症因子等指标与闭塞性动脉硬化症中医证型相关性研究,R259
  18.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流行病学研究,R774.5
  19. 三七总皂苷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治疗作用的实验研究,R285.5
  20. PEDF基因多态性与渗出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危险性的研究,R774.1
  21. 盐酸戊乙奎醚对食管癌根治术单肺通气患者炎症因子的影响,R614

中图分类: > 医药、卫生 > 眼科学 > 视网膜及视神经疾病 > 视网膜疾病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