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中西医结合治疗间歇性外斜视的研究

作 者: 肇龙
导 师: 韦企平
学 校: 北京中医药大学
专 业: 中西医结合临床
关键词: 间歇性外斜视 同视机 中西医结合
分类号: R276.7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3年
下 载: 43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目的:对间歇性外斜视患者采用同视机辐辏训练,观察同视机训练对间歇性外斜视患者三棱镜度数(33cm和6m),同视机一二三级功能和集合近点的影响,探讨同视机训练治疗间歇性外斜视的可行性,以及训练后间歇性外斜视患者三棱镜度数(33cm和6m)与集合近点和同视机三级功能变化差值的改变,为研究间歇性外斜视规范化治疗提供比较可靠的数据,并评价同视机辐辏训练治疗小度数间歇性外斜视的疗效。观察同视机训练后的视疲劳症状,及其穴位按摩治疗后缓解的情况。方法:病例来源2011年1月~2012年12月就诊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等2家参研单位的患者,选取诊断明确的间歇性外斜视患者共8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男21例(52.5%),女19例(47.5%)。年龄6~13岁,平均9.4岁。治疗组男21例(52.5%),女19例(47.5%)。年龄7~12岁,平均9.5岁。治疗组治疗方案:同视机辐辏训练,选用二级画片,20分钟每次,每日1次,共3个月。同视机辐辏训练:选用二级画片,患儿将两张融台画片融合以后,在重合点处锁定为单臂,转动水平旋钮,使镜筒做慢速的辐转运动,两只眼也随之做辐辏运动,由研究者移动单臂向内至画片分开临界处,病人感觉融合画片逐渐变小、变远而且变模糊,最后,两张画片突然分离,移向两侧。临界处进行融合注视强化训练,然后至临界处稍过5-10。。20分钟每次,每日1次,共3个月。每月复查,三棱镜度数(33cm和6m),同视机一二三级功能和集合近点等指标。选用眼周穴位攒竹、承泣、睛明、丝竹空、鱼腰,用手指按摩穴位,轻揉、指压。每次同视机训练后1次,每次10分钟。对照组治疗方案:不采取任何治疗。每月复查,三棱镜度数(33cm和6m),同视机一二三级功能和集合近点等指标,共3个月。两组患者入组时三棱镜度数(33cm和6m),同视机一二三级功能和集合近点数值情况:治疗组三棱镜度数10△-25△,平均18.10±3.82△,对照组三棱镜度数10△~25△,平均18.10±3.30△。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35(P>0.05),说明两组患者入组时33cm三棱镜度数有可比性。治疗组三棱镜度数10△-25“,平均18.73±3.90△,对照组三棱镜度数10△-25△,平均18.93±3.77△。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26(P>0.05),说明两组患者入组时336m三棱镜度数有可比性。治疗组同视机一级重合点度数-8°--15°,平均10.73°±1.99°,对照组同视机一级重合点度数-7°--140,平均10.33°±1.64。。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96(P>0.05),说明两组患者入组时同视机一级重合点度数有可比性。治疗组同视机二级融合功能范围6°-11。,平均7.48±1.66°,对照组同视机二级融合功能范围60~11。,平均7.65±1.61°。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30(P>0.05),说明两组患者入组时同视机二级融合功能范围有可比性。治疗组和对照组都有同视机三级功能。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P>0.05),说明两组患者入组时同视机三级功能有可比性。治疗组集合近点7~12cm,平均9.88±1.44cm,对照组集合近点7-12cm,平均9.9±1.39cm。两组组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53(P>0.05),说明两组患者入组时集合近点有可比性采用SPSS14.0完成统计学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各时间点的33cm三棱镜度、6m三棱镜度、同视机1-3级功能和NPC及各时间点测量指标相对于基线的差值完成统计描述。对各时间点两组间各测量指标及各指标相对于基线的差值进行秩和检验,完成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根据数据分布特征采用均数±标准差或中位数(最小值,最大值)进行统计描述。等级资料和分类变量采用例数(百分数)进行统计描述。结果:本研究课题入选患者共80例,其中治疗组40例,对照组40例,两组间歇性外斜视患者不同时点三棱镜度数(33cm和6m),同视机一二三级功能和集合近点等6个指标在4个时点(共3个月)的动态变化和不同观察时点各观察指标与原始指标差值(开始入组时与每个时点的差值)的变化。1个月后33cm三棱镜度数:治疗组8△-23,平均15.38±3.79△,对照组三棱镜度数8△-25△,平均18.63±3.34△。两组组间33cm三棱镜度数对比出现统计学差异,P=0(P<0.05)。6m三棱镜度数:治疗组三棱镜度数6△-25△,平均16.48±4.22△,对照组三棱镜度数10△-25△,平均19.6±3.82△。两组组间6m三棱镜度数对比出现统计学差异,P=0(P<0.05)。治疗组33cm三棱镜度数差值-6△-0△,平均-2.73±1.62△,对照组33cm三棱镜度数差值-2△-5△,平均0.53±1.26△。两组患者三棱镜度数差值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P<0.05)。治疗组6m三棱镜度数差值-10△-0△,平均-2.25±1.95△,对照组6m三棱镜度数差值-5△-5△,平均0.68±2.08△。两组患者三棱镜度数差值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P<0.05)。治疗1个月时,治疗组同视机一级重合点度数-6°~-16°,平均9.18°±2.15°,对照组同视机一级重合点度数-80~-14°,平均10.68°±1.56°。两组组间同视机一级功能对比出现统计学差异,P=0(P<0.05)。治疗1个月时治疗组同视机二级融合功能范围60~16°,平均9.53±2.68°,对照组同视机二级融合功能范围6°-11°,平均7.4±1.37°。两组组间同视机二级功能对比出现统计学差异,P=0(P<0.05)。治疗1个月时,治疗组和对照组都有同视机三级功能。两组组间同视机三级功能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P>0.05)。治疗3个月时,治疗组40例都具有三级视功能,对照组40例中36例具有三级视功能,占90%,而其余4例双眼视功能丢失,占10%。两组组间3个月时同视机三级功能对比出现统计学差异,P=0.041(P<0.05)。治疗1个月时,治疗组集合近点7~11cm,平均9.25±1.19cm,对照组集合近点7-12cm△,平均9.98±1.33cm。两组组间1个月时集合近点功能对比出现统计学差异,P=0.016(P<0.05)。2个月后33cm三棱镜度数:治疗组三棱镜度数0△-22△,平均10.8±6.63△,对照组三棱镜度数10△-30△,平均20.48±4.07△。两组组间2个月时33cm三棱镜度数对比出现统计学差异,P=0(P<0.05)。6m三棱镜度数:治疗组三棱镜度数0△-25△,平均12.8±5.84△,对照组三棱镜度数15△~30△,平均21.4±3.65△。两组组间6m三棱镜度数对比出现统计学差异,P=0(P<0.05)。疗组33cm三棱镜度数差值-16△-0△,平均-7.3±4.4△,对照组33cm三棱镜度数差值0△-5△,平均2.38±1.93△。两组患者三棱镜度数差值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P<0.05)。治疗组6m三棱镜度数差值-20△-0△,平均-5.93±4.76△,对照组6m三棱镜度数差值-2△~8△,平均2.48±2.34△。两组患者三棱镜度数差值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P<0.05)。治疗2个月时,治疗组同视机一级重合点度数-5°~-14。,平均8.48°±2.21°,对照组同视机一级重合点度数-8°~-15°,平均11°±1.750。两组组间同视机一级功能对比出现统计学差异,P=0(P<0.05)。治疗2个月时治疗组同视机二级融合功能范围7°-20。,平均12.75±3.35。,对照组同视机二级融合功能范围6°-10。,平均7.28±1.34。。两组组间同视机二级功能对比出现统计学差异,P=0(P<0.05)。两组患者治疗2个月时,治疗组和对照组都有同视机三级功能。两组组间三级功能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17(P>0.05)。2个月时,治疗组集合近点6~11cm,平均8.18±1.11cm,对照组集合近点7-13cm△,平均10.25±1.65cm。两组组间2个月时集合近点功能对比出现统计学差异,P=0(P<0.05)。3个月后33c n三棱镜度数:治疗组三棱镜度数0△~25△,平均8.8±7.59△,对照组三棱镜度数15△~35△,平均22.73±4.43△。两组组间3个月时33cm三棱镜度数对比出现统计学差异,P=0(P<0.05)。6m三棱镜度数:治疗组三棱镜度数0△~25△,平均10.55±6.47△,对照组三棱镜度数20△~30△,平均24.18±3.15△。两组组间3个月时6m三棱镜度数对比出现统计学差异,P=0(P<0.05)。治疗组33cm三棱镜度数差值-17△~0△,平均-9.3±5.38△,对照组33cm三棱镜度数差值0△~10△,平均4.63±2.52△。两组患者三棱镜度数差值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P<0.05)。治疗组6m三棱镜度数差值-20△~0△,平均-8.18±5.59△,对照组6m三棱镜度数差值0△~10△,平均5.25±2.57△。两组患者三棱镜度数差值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P<0.05)。治疗3个月时,治疗组同视机一级重合点度数-5°--14。,平均8.48°±2.21°,对照组同视机一级重合点度数-8°--15。,平均11.38°±1.78°。两组组间3个月时同视机一级功能对比出现统计学差异,P=0(P<0.05)。治疗3个月时,治疗组同视机二级融合功能范围7°~20°平均12.75±3.35°,对照组同视机二级融合功能范围5°~10。,平均7.18±1.39。。两组组间3个月时同视机二级功能对比出现统计学差异,P=0(P<0.05)。治疗3个月时,治疗组40例都具有三级视功能,对照组40例中36例具有三级视功能,占90%,而其余4例双眼视功能丢失,占10%。两组组间3个月时同视机三级功能对比出现统计学差异,P=0.041(P<0.05)。治疗3个月时,治疗组集合近点6~11cm,平均8.18±1.11cm,对照组集合近点8-14cm△,平均10.48±1.65cm。两组组间3个月时集合近点功能对比出现统计学差异,P=0(P<0.05)。在研究中发现所有同视机训练患者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视疲劳症状,通过穴位按摩都得到了缓解。结论:间歇性外斜视是一类进展性疾病,斜视角度可能会逐渐增大,发展到一定程度,会破坏双眼的融合功能,导致立体视觉的丢失。本研究对间歇性外斜视采取同视机辐辏训练,有效的减少了偏斜角度,扩大了双眼融合范围,维持了正常的立体视觉,避免了手术治疗可能带来的风险,方法安全有效。同视机训练后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视疲劳症状,通过穴位按摩可得到有效缓解。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4-8
ABSTRACT  8-14
英文縮略词表  14-15
文献综述  15-43
  参考文献  36-43
前言  43-44
材料和方法  44-50
结果  50-78
讨论  78-88
创新点  88-89
参考文献  89-92
致谢  92-93
个人简历  93

相似论文

  1. 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老年高血压患者中医证候及生活质量的影响,R544.1
  2.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研究,R743.3
  3. 40例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治疗总结,R733.71
  4.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结石性胆囊炎的临床观察,R657.4
  5. 手术加中药治疗髋臼骨折的临床研究,R687.3
  6. 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性溃疡并出血的临床疗效观察,R573.1
  7. 中西医结合治疗视神经萎缩的疗效观察与分析,R774.6
  8. 中西医结合对老年高血压病降压疗效和生活质量影响的临床研究,R544.1
  9. 中西医结合方案干预老年高血压病早期肾损害的临床研究,R544.1
  10. 推拿治疗对颈椎病项部肌群影响的MRI初步研究,R274.9
  11. 张淑文教授学术思想及59例中西医结合诊治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研究,R249.2
  12. 五参口服液治疗糖尿病性冠心病伴发心律失常临床观察,R259
  13. 补肾通淋方治疗女性慢性尿路感染的临床研究,R277.5
  14. 康莱特注射液胸腔灌注并十枣汤加味内服治疗恶性胸水的临床观察,R273
  15. 抗癌消癥颗粒治疗原发性肝癌介入术后的临床研究,R273
  16. 补肾壮骨方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观察,R259
  17. 血必净注射液应用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瘀阻肺络证)化疗患者的临床研究,R273
  18. 痰热清注射液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临床疗效观察,R259.563
  19. 滋阴养目汤加减联合人工泪液治疗肝肾阴虚型干眼症的疗效观察,R276.7
  20. 自拟醒脑救神汤用于高血压性脑出血硬通道穿刺血肿引流术后的研究,R277.7
  21. 活血消瘿方治疗结节性甲状腺肿的临床疗效研究,R285

中图分类: > 医药、卫生 > 中国医学 > 中医五官科 > 眼科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