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除湿胃苓汤加减治疗脾虚湿蕴型蛇串疮的临床观察

作 者: 王伟芳
导 师: 冯永芳
学 校: 湖北中医药大学
专 业: 中西医结合临床
关键词: 除湿胃苓汤加减 蛇串疮 脾虚湿蕴型 临床观察
分类号: R275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2年
下 载: 33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研究目的:观察除湿胃苓汤加减方治疗脾虚湿蕴型蛇串疮的临床疗效。研究方法:1两组共80例患者,均为2011年5月至2011年11月在武汉市第一医院皮肤科带状疱疹专科门诊就诊,符合带状疱疹诊断标准的脾虚湿蕴型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中药组及对照组,每组40例。年龄在18岁至70岁之间,性别、年龄、初诊时病程、皮疹部位等一般情况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中药组内服除湿胃苓汤加减(苍术10g、白术10g、厚朴15g、陈皮10g、板蓝根15g、元胡30g、白花蛇舌草15g、土茯苓15g、全蝎10g、车前子15g、泽泻30g、生甘草8g等);对照组口服伐昔洛韦片(罗乃韦)0.3g po bid;皮疹局部外用金甘油(武汉市第一医院自制药品),喷昔洛韦乳膏(丽科爽),2次/天;物理治疗采用NK808机局部照射(1次/天);10天为一个疗程。3治疗过程中观察两组病例皮疹的止疱时间、结痂时间、止痛时间;治疗一个疗程结束后,比较两组病例的疗效、止痛及后遗神经痛发生率;观察过程中注意不良反应的发生并及时有效地予以处理。4统计学方法:中药组与对照组受试对象临床资料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组间止疱、结痂、止痛时间数据用均数±标准差表示,比较用t检验,临床疗效、止痛率及后遗神经痛发生率等定性指标比较用方差χ2检验,P<0.05为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初诊时病程及皮疹发病部位等一般情况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2观察一个疗程后的结果表明:在止疱时间和结痂时间方面,中药组要优于对照组;在平均止痛时间、临床疗效、止痛率及预防后遗神经痛发生率方面,两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讨论:带状疱疹是一种感染VZV引起的自限性的皮肤疾病,为潜伏水痘病毒再激活表现,免疫系统健全者痊愈后通常无后遗症,年老体弱等免疫低下者常患有严重的疼痛、皮疹和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目前西医主要采用抗病毒和免疫制剂进行治疗,但是远期疗效尚不满意,尤体现在后遗症的治疗治疗方面。带状疱疹属于中医“蛇串疮”范畴,其发生多因脾胃亏虚,外感风湿火毒之邪,内伤情志、饮食不节而发;病机特点为本虚标实,脾胃虚弱为本,湿、热、瘀为标,与肝、胆、脾、心等脏腑相关联。临床多用扶正祛邪法治疗,具体治法上多以清热解毒,理气活血止痛,健脾化湿为主。我们临床发现,本病临床多虚实并见,在正虚的基础上兼有热毒、气滞、血瘀阻络的表现。因此,临床治疗的关键在于标本兼治,这样才能有效的缓解症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从临床观察中发现有相当数量的病例有劳累、熬夜等免疫力下降诱因及伴有慢性疾病、脾虚相关的症状,年老体弱者尤甚,因此认为本病发病与脾虚关系密切,本虚标实者较多,现代研究证明脾虚证与免疫系统密切相关。在临床中运用各种健脾治法、标本兼治,均能增强病患体质、即提其高机体免疫力从而减少发病机会、并能缩短病程、促进痊愈。同时由于本病的皮疹表现主要以成簇水疱,呈带状分布为特征。因此在治疗上,我们多选用具有健脾除湿的除湿胃苓汤为主加减,有健脾利湿,活血通络、解毒止痛之功,用于治疗脾虚湿蕴型带状疱疹,可改善机体免疫功能,抗炎、抗病毒及止痛消肿,疗效满意。结果表明,除湿胃苓汤加减治疗带状疱疹疗效确切,具有很好的理论和临床价值。

全文目录


摘要  4-6
Abstract  6-9
缩略词表  9-10
前言  10-12
1. 方法  12-15
  1.1 临床资料  12
  1.2 研究方法  12-15
2. 结果  15-17
  2.1 一般情况  15-16
  2.2 止疱时间、结痂时间、止痛时间比较  16
  2.3 临床疗效比较  16-17
  2.4 后遗神经痛发生情况  17
3. 结论  17
4. 讨论  17-24
  4.1 中医学对蛇串疮的认识  17-19
  4.2 西医学对蛇串疮的认识  19-20
  4.3 除湿胃苓汤加减方的组方分析  20-23
  4.4 临床疗效分析  23-24
5. 结语  24-25
参考文献  25-29
附录一 综述  29-37
  参考文献  35-37
附录二 除湿胃苓汤加减治疗脾虚湿蕴型蛇串疮的临床观察表  37-39
致谢  39

相似论文

  1. 辨证论治对难治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疗效的临床观察,R259
  2. 针刺配合中药湿热敷法与单纯中药湿热敷法治疗面神经炎的临床观察,R277.7
  3. 针刺治疗对中风恢复期伴发抑郁及肢体障碍的影响,R246.6
  4. 化痰降逆止晕汤治疗痰浊型眩晕的临床观察,R255.3
  5. 郁仁存教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总结与益气活血解毒方联合化疗治疗晚期胃癌的临床观察,R249
  6. 眼缺血综合征的临床观察分析,R771
  7. 不同充填技术根尖封闭性能及临床疗效观察,R781.05
  8. 乳果糖治疗轻微型肝性脑病的临床观察,R747.9
  9. 应用射频技术进行面部除皱的疗效观察,R622
  10. 穴位贴敷防治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肺肾两虚证的临床观察,R272
  11. 外痔切除内痔缝固术治疗混合痔的临床观察,R657.18
  12. 混合痔术后早期排便情况的观察及大便难排的干预研究,R657.18
  13. 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痰瘀互结证)中西医结合疗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R541.4
  14. 生肌红粉膏促进慢性感染性创面愈合作用的临床与实验研究,R285
  15. 加味四黄散熏洗防治痔术后并发症的临床观察,R285
  16. 消银1号方治疗寻常型银屑病临床疗效观察及对动物模型的研究,R285
  17. 复方樟柳碱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临床观察,R276.7
  18. 癫狂梦醒汤治疗中风后抑郁症的临床观察,R255.2
  19. 针药结合治疗肝阳上亢型眩晕的临床观察,R255.3
  20. TDP神灯中药熏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R274.9
  21. 强心复脉汤治疗冠心病心衰31例临床观察,R259

中图分类: > 医药、卫生 > 中国医学 > 中医皮科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