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脾胃为五脏藏神关键及针刺足三里干预抑郁症的理论与实验研究

作 者: 杨丹
导 师: 翟双庆
学 校: 北京中医药大学
专 业: 中医基础理论
关键词: 内经 脾胃 神志 抑郁证 足三里
分类号: R246.6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3年
下 载: 246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目的:五脏藏神是中医学脏腑与神志关系的重要理论之一。本研究从基础理论分析、临床文献研究、动物实验的角度对脾胃与神志的关系进行探讨,揭示脾胃与五脏整体的关系以及脾胃对于神志活动的调节作用,分析调理脾胃改善神志异常的机理,对探讨脾胃与神志活动之间的作用机制及丰富五脏藏神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对研究调理脾胃防治神志异常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方法:梳理脾胃为五脏整体之中心的理论基础,探讨脾胃在生理及病理状态下对神志活动产生的影响。以当今社会的高发神志异常抑郁症为例,搜集常用医学数据库中的针刺治疗抑郁症的临床文献,统计选取经脉以及穴位的数据并且加以分析。从细胞信号传导通路角度以CREB为指标,探索足三里穴、神门穴对抑郁症大鼠的发病影响与否及其作用机理。动物实验方法以孤养加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方法建立大鼠抑郁症模型,运用电针手少阴心经穴(神门)、足阳明胃经穴(足三里),通过与西药组盐酸氟西汀对照,运用开野行为测定法检测大鼠行为学指标,运用HE常规染色观察海马CA3区神经元细胞排列与细胞形态变化及Western Blot法测定海马组织中CREB的表达水平,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海马CA3区CREB的表达。结果:五行之中以土为尊,脾因属土而位重。古人崇尚中正之位,因人体脾胃居中,表现而出的现象为化生水谷精微以供养全身,即具有“气血生化之源”的重要功能而受尊崇。人体全身之气升降出入须臾离不开脾胃的转枢,脾胃实为一身气机升降之枢轴。生理上,脾胃具有滋养五脏、助五脏调和之功。病理上,脾胃一病可以直接导致五脏失和;阴阳之气不相顺接导致五脏整体气机逆乱;经脉气血运行失调亦可致周身气机不畅,五脏难安,整体配合不协调从而影响神志活动。脾胃调节五脏整体影响神志活动的机理,不论是脾胃配合失宜、脾胃主持五脏整体气机失调,还是脾胃对气血津液代谢、脾经胃经的影响等,病机关键均离不开气血、阴阳。临床文献研究的结果反映,治疗抑郁症选取阳经的频率远远高于阴经,说明抑郁症在病性上属于阴病,亦表明抑郁症不是单独一脏一腑之病。提示诊治抑郁症时应把握其气血逆乱的本质,在整体观的指导下,以调理气血、转枢气机为治病关键,注意“首调阳经,五脏重脾”的治疗思路。电针足三里组、神门组抑郁症大鼠水平活动和垂直活动次数增加明显。盐酸氟西汀组、电针足三里穴组、电针神门穴组在糖水消耗实验上与模型组比较,糖水消耗量明显增加。电针足三里组、电针神门组两组之间并无显著性统计学差异。在体重的变化上,发现电针足三里穴与神门穴组抑郁大鼠的体重较其他组相对减轻。HE常规染色观察大鼠海马神经元结构,模型组大鼠海马CA3区神经元细胞排练紊乱。电针神门穴组、电针足三里穴组、盐酸氟西汀组海马CA3区神经元变性明显减少,胞体排列较整齐,细胞层次较清晰,结构较清楚。但电针神门穴组、电针足三里穴组与盐酸氟西汀组比较细胞情况稍好,两者并无明显差异。免疫组化法观察大鼠海马CA3区CREB的表达,模型组明显低于其他实验组,电针神门组明显高于足三里组;Western Blot(?)去测定抑郁模型大鼠海马CREB的表达,模型组海马CREB的表达量最低,电针足三里组高于神门组。在海马CA3区电针神门穴增强CREB表达能力强于电针足三里穴,而从整个海马组织CREB的表达来看,电针足三里穴的调节作用优于电针神门穴。结论:1.五脏藏神理论的内涵为五脏整体主神,脾胃是五脏整体的中心,是五脏整体主神的关键。2.脾胃影响五脏整体调节神志活动的机理离不开气血、阴阳。3.抑郁症属于神志异常疾病,在病性上属于阴病,亦表明抑郁症不是单独一脏一腑之病。提示抑郁症的病机实质为阴阳失衡、气血逆乱,在整体观的指导下,以调理气血、转枢气机为治病关键,注意“首调阳经,五脏重脾”的治疗思路。4.电针足阳明胃经足三里穴、手少阴心经神门穴均可改善抑郁症大鼠病理状态,具有防治抑郁症的作用。提示以《内经》“五脏藏神理论”与“心主神明”理论为依据,指导治疗神志异常疗效确切。5.电针足三里穴、神门穴调节抑郁症发病的机理与海马CREB含量增加有关,推测CREB含量增加,保护神经的作用加强。其中电针足三里穴对整个海马组织CREB含量增加的影响强于电针神门穴。考虑其原因可能是针刺足阳明胃经,直接调节中焦脾胃,产生调畅气机、运化气血的作用。这一调控神志活动的过程发生机制可能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变化有关,其中脑肠轴有极大的可能性参与了这一系列的反应。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7-9
Abstract  9-13
综述一  13-23
  参考文献  20-23
综述二  23-35
  参考文献  31-35
前言  35-36
第一部分 脾胃为五脏藏神关键理论研究  36-78
  1. 五脏藏神理论的内涵为五脏整体主神  36-44
    1.1 五脏是一个自组织整体  36-41
      1.1.1 以阴阳五行阐释五脏整体协调关系  36-38
      1.1.2 以封建官职制度说明五脏整体的自组织性  38-39
      1.1.3 以亢害承制阐释五脏整体的调节方式  39-40
      1.1.4 以五行互藏学说阐明五脏之间互有彼此  40-41
    1.2 神是五脏整体协调基础上的表现  41-42
    1.3 五脏分藏神魂魄意志整体主宰神志活动  42-44
  2. 脾胃为五脏整体的中心  44-55
    2.1 五脏整体之中重脾胃源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所引导  44-52
      2.1.1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重中、重土  44-50
        2.1.1.1 从阴阳之道论古人重象、重中  44-46
        2.1.1.2 从五行之理论古人重土、重数“五”  46-50
      2.1.2 五行-五脏系统中脾“土”的重要地位  50-51
        2.1.2.1 脾为孤脏  50
        2.1.2.2 脾不独主于时  50-51
      2.1.3 脾胃居中为“后天之本”  51-52
    2.2 五脏整体协调有赖于脾胃斡旋气机  52-55
      2.2.1 脾胃是一身气机升降之枢轴  52-53
      2.2.2 以“脾为至阴”论脾转枢阴阳之气  53-55
  3. 五脏整体主神的关键是脾胃  55-75
    3.1 脾胃功能正常是五脏和的前提条件  55-61
      3.1.1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滋养五脏  56-59
        3.1.1.1 从“生化”一词及“脾”、“胃”造字含义分析  56-57
        3.1.1.2 脾为五脏的根本与胃为水谷之海  57
        3.1.1.3 血的调节需在五脏共同作用下完成  57-58
        3.1.1.4 精气血筑形体使神有所依归  58-59
      3.1.2 脾胃为人体枢轴助五脏调和  59-61
        3.1.2.1 气化运动的开始及关键在脾胃  59-60
        3.1.2.2 脾胃相互配合影响五脏整体  60-61
    3.2 脾胃功能异常导致五脏整体配合不协调影响神志活动  61-75
      3.2.1 从脏腑探讨脾胃病直接导致五脏气机紊乱  61-65
        病案举例  62-65
      3.2.2 从经脉阐释脾胃经脉异常致五脏气血不调  65-68
        3.2.2.1 脾经、胃经气血失常影响经脉气机  65-66
        3.2.2.2 营卫不和影响全身气机  66-67
        3.2.2.3 病案举例  67-68
      3.2.3 从七情过极、饮食劳倦病因探讨脾胃功能异常致五脏不安  68-72
        3.2.3.1 七情过极致中焦脾胃受损  69
        3.2.3.2 饮食劳倦耗伤脾胃之气  69-70
        3.2.3.3 病案举例  70-72
      附:所举病案完整原文  72-75
  4. 小结  75-76
  参考文献  76-78
第二部分 临床文献分析研究 从针刺治疗抑郁症考察脾胃经脉与神志关系的研究  78-111
  1. 资料与方法  79-81
    1.1 研究对象  79
      1.1.1 本研究的纳入标准  79
      1.1.2 本研究的排除标准  79
    1.2 检索策略  79-80
      1.2.1 数据库  79-80
      1.2.2 检索式  80
    1.3 统计学方法  80-81
  2. 结果  81-83
    2.1 纳入文献选取穴位情况  81-82
    2.2 纳入文献选取穴位所属经脉情况  82-83
  3. 讨论  83-86
    3.1 论治抑郁症应把握整体  83
    3.2 抑郁症属阴病  83-84
    3.3 论治抑郁症就五脏所归属的经脉之中重脾经  84-86
  小结  86-87
  参考文献  87-111
第三部分 针刺足三里干预抑郁症实验研究  111-143
  实验研究(一) 电针足三里穴对慢性应激抑郁症大鼠行为改变的影响  111-117
    1. 实验材料  111-112
      1.1 实验动物  111
      1.2 实验仪器  111-112
      1.3 主要药品及试剂  112
    2. 实验方法  112-113
      2.1 SD大鼠慢性应激加孤养抑郁模型制备方法  112
      2.2 实验动物的分组和电针方法  112-113
      2.3 行为学测定指标  113
        2.3.1 开野实验(open-field test)行为观察  113
        2.3.2 体重监测及糖水消耗实验  113
      2.4 统计学处理  113
    3. 结果  113-117
  实验研究(二) 电针足三里穴对慢性应激抑郁症大鼠海马神经元形态结构的影响  117-121
    1. 实验材料  117-118
      1.1 实验动物  117
      1.2 实验仪器  117
      1.3 主要实验试剂  117-118
    2. 实验方法  118-119
      2.1 SD大鼠慢性应激加孤养抑郁模型制备方法  118
      2.2 实验动物的分组和电针方法  118
      2.3 实验取材  118
      2.4 HE染色步骤  118-119
    3. 结果  119-121
  实验研究(三) 电针足三里穴对慢性应激抑郁症大鼠海马CREB含量的影响  121-126
    1. 实验材料  121-122
      1.1 实验动物  121
      1.2 实验仪器  121
      1.3 主要实验试剂  121-122
    2. 实验方法  122-123
      2.1 SD大鼠慢性应激加孤养抑郁模型制备方法  122
      2.2 实验动物的分组和电针方法  122
      2.3 实验取材  122
      2.4 CREB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步骤  122-123
      2.5 图像分析及统计学处理  123
    3. 结果  123-126
  实验研究(四) WESTERN BLOT法测定慢性应激抑郁症大鼠海马CREB表达水平  126-134
    1. 实验材料  126-128
      1.1 实验动物  126
      1.2 实验仪器  126-127
      1.3 主要实验试剂  127-128
    2. 实验方法  128-131
      2.1 SD大鼠慢性应激加孤养抑郁模型制备方法  128
      2.2 实验动物的分组和电针方法  128
      2.3 实验取材  128
      2.4 WESTERN BLOT测试实验原理  128-129
      2.5 WESTERN BLOT法测定抑郁模型大鼠海马CREB表达水平  129-131
      2.6 凝胶图像分析及统计学处理  131
    3. 结果  131-134
  讨论  134-140
    1. 实验动物概况  134
    2. 关于电针组针刺穴位选取足三里穴与神门穴  134-135
    3. 关于抑郁症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  135
    4. 关于开野实验行为评分、糖水消耗量及体重的比较  135-136
    5. 关于CREB表达结果与海马神经元结构改变的分析  136-138
    6. 从实验探讨五脏藏神理论说明的观点——脾胃为五脏藏神关键  138-140
  参考文献  140-143
第四部分 总结与创新点  143-147
  4.1 总结  143-145
  4.2 创新点  145-147
致谢  147-149
个人简历  149

相似论文

  1. 荥合配穴加常规取穴治疗面神经炎的疗效观察,R246
  2. 张明雪教授调理脾胃防治胸痹心痛的经验总结,R249
  3. 《黄帝内经》心系疾病名义考辨,R221
  4. 《黄帝内经》肺系疾病名义考辨,R221
  5. 《黄帝内经》水液名词研究,R221
  6.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内镜辨证规律探讨,R259
  7. 益气健脾汤抗溃疡性结肠炎(脾胃虚弱型)复发的临床研究,R259
  8. 针刺太冲、足三里在周围性面瘫治疗中的作用观察,R246
  9. 《内经》刺血法研究,R246
  10. 肝胃关系与消化性溃疡诊治规律的研究,R259
  11. 健康人针刺左、右足三里穴中枢效应的fMRI对照研究,R245
  12. 足三里穴提插补法对脾胃虚寒型患者的温度调节效应研究,R246
  13. 健胃消食方治疗脾胃气虚型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研究,R272
  14. 东垣治脾胃病基本理论和脾胃方组方特点研究,R256.3
  15. 《黄帝内经》与帕金森病的关联性研究,R277.7
  16. 针刺足三里穴对颈内动脉末端血流动力学的影响,R245
  17. 吴鞠通论治神志异常证的思想研究,R277.7
  18. 《内经》汗法理论及应用探讨,R221
  19. 心脾相关理论及其与冠心病发病规律的研究,R259
  20. 督脐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脾胃虚弱证的临床研究,R246.1
  21. 《黄帝内经》“治未病”理论及其古今认识与运用的研究,R221

中图分类: > 医药、卫生 > 中国医学 > 中医临床学 > 针灸学、针灸疗法 > 针灸疗法临床应用 > 神经精神病科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