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同气相求”理论内涵及其临床应用探讨

作 者: 陈晓楠
导 师: 唐雪梅
学 校: 南京中医药大学
专 业: 中医基础理论
关键词: 同气相求 理论内涵 基本理论 推理方法 临床应用
分类号: R24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2年
下 载: 81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中医学的形成和发展受到了同时代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从而形成了“医易同源”之说。同气相求思维作为易学思维的一个分支,指导完善了中医基础理论,并渗透进中医药的各个方面,指导着临床治疗。目的:通过对古籍文献中有关“同气相求”理论资料的整理,以明确“同气相求”理论的实质和内涵,深入探讨它对中医基本理论和中医推理方法的影响,探寻它对中药采摘炮制等方面和对中医病因病机、辨证诊断、临床治疗、预防保健的指导意义。方法:借助《说文解字》等工具书以明确“同气相求”的理论内涵,引述《易经》、《尚书》等文献资料探讨“同气相求”对中医基础理论的影响。结合古代名家医学著作及近年相关医药文献的研究成果,采用文献整理、逻辑分析、共时对比等文献学研究方法,对所收集资料进行全面分析整理,探寻“同气相求”理论在中医药学的具体应用。结果:1.“同气相求”有其独特的哲学内涵。2.在特定的理论基础作用下,“同气相求”理论被运用于中医学。3.“同气相求”理论深刻影响着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并指导着中医学的临床应用。结论:通过对“同气相求”理论的整理及研究,明确了其独特的哲学内涵,确定了其对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临床治疗的指导作用。同时也清晰地指出由于此理论本身的模糊性所导致的对中医药学影响的狭隘性。这样不但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同气相求”理论,为此理论的科学发展提供了基础,更为此理论在中医药学深层次的应用提供了科学严谨的逻辑指导。

全文目录


目录  5-8
中文摘要  8-9
Abstract  9-11
前言  11-12
第一部分 “同气相求”的理论内涵及其对中医基础理论的影响  12-22
  1.“同气相求”的含义及相关解释  12-15
    1.1 “同”的含义  12
    1.2 “气”的含义  12
    1.3 “相”的含义  12-13
    1.4 “求”的含义  13-14
    1.5 “同气相求”的理论内涵  14-15
  2.“同气相求”运用于中医的理论基石  15-17
    2.1 气—元论  15-16
      2.1.1 “同气相求”的基础  15
      2.1.2 “同气相求”的动力  15-16
      2.1.3 “同气相求”的条件  16
    2.2 整体观念  16-17
      2.2.1 “同气相求”的思维模式  16-17
      2.2.2 “同气相求”的理论基础  17
  3.“同气相求”对中医基本理论的影响  17-19
    3.1 “同气相求”对阴阳学说的影响  17-18
    3.2 “同气相求”对五行学说的影响  18-19
  4.“同气相求”对中医推理方法的影响  19-22
    4.1 “同气相求”对取象比类的影响  20
    4.2 “同气相求”对推理衍义的影响  20-22
第二部分 “同气相求”在中医药学中的应用  22-47
  1.病因病机方面  22-23
  2.辨证诊断方面  23-24
  3.中药采摘炮制、药理药性方面  24-31
    3.1 地道的药物产地  24-25
    3.2 适宜的采摘时节  25-26
    3.3 入药部位与中药药性  26-27
    3.4 四气五味之中药药理  27-28
    3.5 升降浮沉之中药药性  28-30
    3.6 加工炮制与中药药性  30-31
  4.临床治疗方面  31-42
    4.1 以脏治脏之脏器疗法  31-33
      4.1.1 以形治形  31-32
      4.1.2 药物环境习性类比生理病理  32-33
      4.1.3 药物颜色类于脏腑色泽  33
    4.2 心病心医之情志疗法  33-35
      4.2.1 祝由  34
      4.2.2 劝说开导  34-35
      4.2.3 暗示  35
      4.2.4 情志相胜  35
    4.3 五行经穴之针灸疗法  35-38
      4.3.1 按时取穴法  36
      4.3.2 补母泻子法  36-38
    4.4 方药运用之反佐用法  38-40
      4.4.1 寒热配伍反佐用法  39-40
      4.4.2 寒热服药反佐用法  40
    4.5 中药配伍之引经报使  40-42
      4.5.1 有关经络的引经药  40-41
      4.5.2 有关脏腑的引经药  41
      4.5.3 方剂中引经药的应用  41-42
      4.5.4 食物类药引  42
  5.养生保健方面  42-47
    5.1 体质因素  42-44
      5.1.1 体质背景下的病邪易感  43-44
      5.1.2 体质明确下的饮食调养  44
    5.2 顺应四时而养生  44-47
      5.2.1 顺时摄养  45
      5.2.2 顺时调神  45-46
      5.2.3 顺时饮食  46-47
讨论  47-50
  1.对中医理论影响的优势与不足  47-48
  2.对中医临床影响的优势与不足  48-50
结论  50-51
参考文献  51-56
附录  56-6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61-62
致谢  62

相似论文

  1. 空间权基本理论研究,D923.2
  2. 尺神经松解前后肌电生理变化的意义,R688
  3. 有限责任公司股东优先购买权的法律问题研究,D922.291.91
  4. 论合同可得利益的认定及法律保护研究,D923.6
  5. 基于关联议题并发谈判的遗传算法研究,TP18
  6. 野战地域通信网可靠性评估指标及模型研究,E96
  7. 终身定期金合同制度探析,D923.6
  8. 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体系问题研究,F235
  9. 犀角地黄汤的文献研究,R289
  10. 《黄帝内经》“治未病”理论及其古今认识与运用的研究,R221
  11. 论我国检察机关的侦查监督制度,D926.34
  12. 基于生产前沿面理论的工程项目交易方式选择研究,F284
  13. 金匮肾气丸及其类方临床应用规律探讨,R289
  14. 中国古典美学“本色”范畴研究,I206.2
  15. 新新闻主义中国化发展研究,G210
  16. 我国治安行政处罚制度的完善,D922.14
  17. 主体间性德育理论与实践探析,G641
  18. 基于球面三元投影关系的推理,TP18
  19. 大脑运动区浅静脉组的分型与临床意义,R743.3
  20. 圆象解码,J504
  21. 基于命运共同体视角的我国企业绩效考评研究,F272.92

中图分类: > 医药、卫生 > 中国医学 > 中医临床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