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基于农业产业—资源耦合下的吴起县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效果评价

作 者: 姚文秀
导 师: 王继军
学 校: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专 业: 土地资源与空间信息技术
关键词: 农业产业 农业资源 耦合态势 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效果 吴起县
分类号: F326.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2年
下 载: 71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退耕还林工程自1999年实施以来,对其实施效果进行评价与研究一直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已有研究主要集中于退耕还林工程的可持续性评价、单项效益评价及综合效益评价方面。然而由于学者评价目的、评价重点和方向、理论依据和计量评价方法上的差异,目前尚未形成公认的评价体系,以致所形成的评价结果并不能被完全接受,影响了对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效果的认识。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给人们的直观感觉是农业资源的变化及由此而引起的农业产业及其相互耦合关系的变化。基于此,本文立足于退耕还林工程的政策目标,从农业产业-资源系统耦合的视角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与常规评价方法相结合的思路,对吴起县(全国退耕还林第一县)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为稳固退耕还林工程成果与农业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1)在对相关研究成果述评及分析的基础上,认为:农业产业与农业资源的合理配置与有效耦合不仅是退耕还林工程政策目标的具体表现,而且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路径。具体表现为: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促使了农业资源结构及资源量的变化,促使了农业产业结构与布局的变化。(2)基于农业产业-资源耦合的视角,选取了能够表征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效果的指标,确定了各指标权重,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进而选择“耦合协调度模型”,定量计算了吴起县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前后农业产业-资源耦合态势。结果表明:1998~2008年吴起县农业产业-资源耦合协调度值介于0.4~0.7之间,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3)通过分析吴起县1998~2008年农业产业-资源耦合态势及相应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效果,判定不同阶段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效果等级,得出: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促进了农业产业与农业资源的协调耦合,使农业产业-资源耦合态势经历了恢复重建和协调发展2个阶段,但目前仅处于协调发展的初级阶段。吴起县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效果的等级从中等级别上升到良好等级,表明其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但离优秀等级尚远。主要问题是吴起县农业产业与农业资源没有形成良好的循环链网结构:林分结构不合理、资源利用率低等。这些因素共同影响了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效果。(4)针对目前吴起县退耕还林工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下一阶段完善退耕还林工程的建议与对策:以调整林分结构、提高农业资源有效利用率及农村劳动力素质、发展主导产业、有效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等为主要内容,为退耕还林工程的成果巩固及后续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保障。

全文目录


摘要  6-8
ABSTRACT  8-12
第一章 绪论  12-23
  1.1 研究背景  12-13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3-18
    1.2.1 国外退耕还林工程评价相关研究动态  13-14
    1.2.2 国内退耕还林工程评价相关研究  14-17
    1.2.3 系统耦合态势研究进展  17-18
    1.2.4 研究进展简评  18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8-19
    1.3.1 研究目的  18-19
    1.3.2 研究意义  19
  1.4 研究思路与内容  19-20
    1.4.1 退耕还林工程与农业产业-资源耦合的关系  19
    1.4.2 吴起县农业产业-资源耦合态势表征及模型构建  19
      1.4.2.1 表征农业产业-资源耦合态势的指标体系的构建  19
      1.4.2.2 农业产业-资源耦合态势模型的建立与计算  19
    1.4.3 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效果评价  19-20
    1.4.4 完善退耕还林工程的策略  20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20-21
    1.5.1 研究方法  20
    1.5.2 技术路线  20-21
  1.6 本研究可能的创新点  21-23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  23-27
  2.1 自然条件概况  23-24
    2.1.1 地质地貌特征  23
    2.1.2 气候特点  23-24
    2.1.3 土壤与水文条件  24
    2.1.4 植被及动物资源  24
    2.1.5 土地与矿产资源  24
  2.2 社会经济状况  24-25
  2.3 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概况  25-27
第三章 退耕还林工程与农业产业-资源耦合的关系  27-33
  3.1 吴起县农业产业耦合对退耕还林工程的响应  27-29
    3.1.1 农业净产值结构对退耕还林工程的响应  27-29
    3.1.2 农产品产量结构对退耕还林工程的响应  29
  3.2 农业资源耦合对退耕还林工程的响应  29-31
    3.2.1. 农用地利用结构对退耕还林工程的响应  30-31
    3.2.2 农村劳动力资源对退耕还林工程的响应  31
  3.3 吴起县农业产业-资源耦合对退耕还林工程的响应分析  31-32
  3.4 讨论  32-33
第四章 吴起县农业产业-资源耦合态势表征及模型构建  33-40
  4.1 表征农业产业-资源耦合态势的指标体系构建  33-37
    4.1.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33-34
    4.1.2 指标体系构建依据  34-35
    4.1.3 指标体系构建  35-37
  4.2 农业产业-资源耦合态势模型的建立与计算  37-39
    4.2.1 耦合态势模型构建  37-38
    4.2.2 吴起县农业产业-资源耦合协调度计算  38-39
  4.3 讨论  39-40
第五章 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效果评价  40-46
  5.1 吴起县农业产业-资源耦合态势及相应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效果分析  40-44
    5.1.1 农业产业-资源耦合态势判定标准  40
    5.1.2 吴起县农业产业-资源耦合态势判定及相应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效果分析  40-44
  5.2 不同阶段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效果评价  44-45
    5.2.1 吴起县退耕还林工程评价标准  44-45
    5.2.2 不同阶段吴起县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效果判定  45
  5.3 讨论  45-46
第六章 完善退耕还林工程的策略  46-48
  6.1 坚持适地适树原则,促进林分结构调整  46
  6.2 提高资源有效利用率,大力发展主导产业  46-47
  6.3 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有效解决农民就业问题  47-48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48-50
  7.1 结论  48-49
  7.2 研究展望  49-50
参考文献  50-55
致谢  55-56
作者简介  56

相似论文

  1. 基于GIS的温州农业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S126
  2. 基于重庆市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构建的新型农民培训研究,F224
  3. 城乡统筹背景下重庆市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研究,F327
  4. 诸城市农业产业化运营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F327
  5. 贵州省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研究,F327
  6. 基于Skyline的农业资源三维地理信息系统框架设计与实现,F320.1
  7. 西部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研究,F321.42
  8. 宁乡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F323.3
  9. 黄土高原地区地质灾害调查方法及规律研究,P642.22
  10. 村域规划编制内容体系的构建研究,TU982.29
  11. 小额信贷与农户行为选择研究,F832.4
  12.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农业产业化及特色空间布局研究,F327
  13. 揭阳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策略研究,F321
  14. 寿光市“两新”组织党的建设问题研究,D267
  15. 崇阳县农业结构调整问题研究,F327
  16. 农业产业化中防范风险的法律支撑研究,F323.5
  17. 休闲农业产业发展模式研究,F320
  18. 基于退耕还林(草)下吴起县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耦合过程研究,F323.22
  19. 甘肃省循环农业模式研究,F327
  20. 甘肃省特色农业产业竞争力提升问题研究,F327
  21. 甘肃马铃薯淀粉产业竞争力研究,F326.11

中图分类: > 经济 > 农业经济 > 中国农业经济 > 农业部门经济 > 林业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