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不同熟期大豆磷素吸收积累规律的研究

作 者: 郭璇
导 师: 龚振平; 胡国华
学 校: 东北农业大学
专 业: 农业推广
关键词: 大豆 磷素积累 产量
分类号: S565.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3年
下 载: 34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大豆营养价值丰富,发展大豆生产对改善人民的食物结构、满足蛋白和油脂的需求以及发展畜牧业和食品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磷是大豆植株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大量营养元素之一,以多种方式参与大豆植株体内各种生物的化学过程,对促进大豆的生长发育和新陈代谢起着重要的作用。本试验于2012年在东北农业大学实验实习基地进行,采用盆栽的方法进行研究。试验设置3个土壤磷素水平,土壤速效磷含量分别为9.96、16.29、33.41mg/kg,以黑河43、绥农28和黑农51三个不同熟期大豆分别为试验材料,对大豆植株磷素含量动态变化、磷素吸收积累与分配、以及产量因素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大豆植株磷素含量变化品种间有一定差异。黑河43叶片、茎部和根部的磷含量在生育前期呈双峰曲线变化,叶柄中磷含量在整个生育期呈单峰曲线变化;绥农28叶片、茎部和根部中的磷含量随生育期的推进呈单峰曲线变化,而叶柄中磷含量呈双峰曲线变化;黑农51植株各营养器官在整个生育期均呈抛物线变化趋势;三个品种大豆荚果磷含量变化规律一致,自荚果出现后磷含量下降,在成熟期升高。三种磷水平土壤下,整个生育期各营养器官中磷素含量均表现为叶片>根、茎和叶柄,成熟期时荚果的磷素含量明显高于其它营养器官。(2)土壤磷素水平对大豆生育前期影响较大,而对中后期影响较小,P10和P16水平间差异不大,而P33水平明显增加植株中磷素含量。(3)P33处理下大豆植株干物质积累量略高于P10和P16处理,可见土壤磷水平对大豆植株干物质量的积累影响较大;不同磷处理下,中熟大豆绥农28和晚熟大豆黑农51干物质积累增加量明显高于早熟黑河43,说明中、晚熟品种大豆更利于干物质量的积累。(4)不同熟期大豆植株各器官磷积累量在整个生育期间变化规律趋近一致,即大豆植株磷素总积累量随生育期的推进而升高,各营养器官的磷积累量在生育期间呈单峰曲线变化趋势,荚果中磷积累量自始荚期不断增加。在大豆营养生长阶段,叶片的磷素积累量明显高于叶柄和茎,叶片是磷素积累的中心,根次之;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大豆转入了以生殖生长为主的时期,磷素由营养器官逐渐向荚果转移,致使叶片、茎部、叶柄和根部磷素积累量下降;大豆植株各营养器官在盛花期~始荚期磷素积累最快,荚果在鼓粒期磷素积累量最多,三个试验土壤磷素水平表现出一致的规律性。(5)大豆产量构成因素受土壤磷水平的影响较为显著,株高表现尤为明显,P33处理下不同熟期大豆的株高明显高于P10和P16处理;大豆节数受磷素水平的影响也较为明显,P33处理下不同熟期大豆的节数明显多于P10和P16处理,说明较高的土壤有效磷含量有助于大豆节数的增加;三个品种间株高、有效荚数、粒数、节数以及产量的大小顺序为黑农51>绥农28>黑河43,说明生育期长的品种有利于产量形成。

全文目录


摘要  8-9
Abstract  9-11
1 前言  11-20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1-12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20
    1.2.1 磷肥对大豆植株磷含量的影响  12-13
    1.2.2 磷肥对大豆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13-14
    1.2.3 大豆磷素营养的吸收积累特征  14-16
    1.2.4 大豆的磷素营养分配、转移规律  16-17
    1.2.5 磷素营养对大豆产量的影响  17-20
2 材料与方法  20-22
  2.1 试验方法  20
    2.1.1 试验材料  20
    2.1.2 试验设计  20
  2.2 取样方法  20-21
  2.3 测定方法  21
  2.4 相关计算  21
  2.5 分析软件  21-22
3 结果与分析  22-65
  3.1 不同熟期大豆植株磷含量变化  22-32
    3.1.1 早熟大豆(黑河 43)植株磷含量变化  22-25
    3.1.2 中熟大豆(绥农 28)植株磷含量变化  25-27
    3.1.3 晚熟大豆(黑农 51)植株磷含量变化  27-29
    3.1.4 不同熟期大豆品种间植株磷含量差异比较  29-32
  3.2 不同熟期大豆植株干物质积累的变化  32-45
    3.2.1 早熟大豆(黑河 43)植株干物质积累变化  32-35
    3.2.2 中熟大豆(绥农 28)植株干物质积累变化  35-39
    3.2.3 晚熟大豆(黑农 51)植株干物质积累变化  39-43
    3.2.4 不同熟期大豆植株干物质积累差异比较  43-45
  3.3 不同熟期大豆磷素吸收与积累变化  45-63
    3.3.1 早熟大豆(黑河 43)植株磷素吸收与积累变化  45-48
    3.3.2 中熟大豆(绥农 28)植株磷素吸收与积累变化  48-51
    3.3.3 晚熟大豆(黑农 51)植株磷素吸收与积累变化  51-53
    3.3.4 不同熟期大豆磷素吸收转移差异比较  53-56
    3.3.5 大豆营养器官中磷素转移率  56-58
    3.3.6 磷素营养对大豆植株磷素分配的影响  58-60
    3.3.7 不同熟期大豆磷素区段积累分析  60-63
  3.4 磷素营养对大豆产量的影响  63-65
4 讨论  65-69
  4.1 磷素营养对大豆植株磷含量的影响  65
  4.2 磷素营养对大豆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65-66
  4.3 大豆植株磷素积累与分配  66-68
  4.4 磷素营养对大豆产量的影响  68-69
5 结论  69-70
致谢  70-71
参考文献  71-77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77

相似论文

  1. 大豆疫霉RXLR效应分子靶标的筛选,S435.651
  2. 黄芪、硒对金针菇生长的影响及应用研究,S646.15
  3. 大豆农艺和品质性状遗传模型分析与QTL定位,S565.1
  4. 大豆品种对腐竹品质的影响及其品质评价体系的初步构建,TS214.2
  5. 水氮耦合对泸州烟区烤烟产量和质量的影响,S572
  6. 大豆品种对北豆腐品质的影响及其品质评价方法的研究,TS214.2
  7. 基因表达谱数据聚类分析方法比较与大豆疫霉基因的网络构建,S435.651
  8. 基于小麦群体指标及氮营养状况的籽粒产量和品质预测研究,S512.1
  9. 不同栽培管理模式对冬小麦碳氮代谢及产量的影响,S512.1
  10. 施钾和施硫水平对香料烟燃烧性及品质的影响,S572
  11. 基于HJ卫星混合像元分解的水稻生长监测技术研究,S511
  12. 黄淮和南方地区大豆育成品种籽粒性状遗传构成的分子标记解析及等位变异优选,S565.1
  13. 中国大豆地方品种群体的遗传结构和连锁不平衡特征及主要育种性状QTL的关联分析,S565.1
  14. 陆地棉雄蕊发育耐高温种质资源筛选及农艺性状与SSR标记关联分析,S562
  15. 我国栽培大豆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分析与青籽粒性状QTL的关联定位,S565.1
  16. 转基因大豆玉米小麦信息平台建设及转基因大豆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研究,S565.1
  17. 转基因Roundup Ready大豆外源CP4-EPSPS蛋白及内外源基因在食品加工过程中的降解变化规律,S565.1
  18. 不同砧木嫁接对番茄产量品质与苗期耐氯化钙的影响,S641.2
  19. 大豆多肽车间工艺设计,TS214.2
  20. 遮光对丘陵茶园茶树产量指标及主要生化成分的影响,S571.1
  21. CO2激光辐射对大豆诱变的初步研究,S565.1

中图分类: > 农业科学 > 农作物 > 经济作物 > 油料作物 > 大豆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