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近代武昌城市发展与空间形态研究

作 者: 吴薇
导 师: 吴庆洲
学 校: 华南理工大学
专 业: 建筑历史与理论
关键词: 近代 城市发展 空间形态 武汉三镇 武昌
分类号: TU-098.1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2年
下 载: 739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武昌是位于长江和汉水交汇之滨的一座有近2000年历史的文化名城。自三国时期孙权筑夏口城始,历经郢城、鄂州城、武昌城的发展历程,由最初的军事城堡发展成唐宋时期的“东南巨镇”、元明清时期的“湖广会城”,集区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为一身,在区域城市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1911年,辛亥革命在武昌首先爆发,武汉三镇(武昌、汉口、汉阳)在其后一系列的军事、政治事件中被日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民国中期,三镇合一建立了武汉市,并一度成为国民政府的新首都。虽然其后分分合合,但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三镇还是稳定地结成同一个城市型政区——武汉市,武昌成为这个新的湖北省省会城市中的一个城区。作为“首义之城”以及华中地区的政治文化中心,武昌在区域城市体系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在城市史的研究领域一直未能引起学术界的关注,缺乏综合而系统的研究。目前,国内外开始了新一轮的城市史研究。为了使这个研究更加深入,有必要建立起广泛的、涉及各个层面和类型的城市个体的基础研究。本文就是这个基础研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历史发展到今天,在当代武昌的城市空间结构中仍然保留有相当大部份的近代城市空间格局与建筑,构成当前城市历史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关于近代城市空间形态的研究,无疑对丰富历史文化名城内涵、加强城市历史保护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论文以武昌城市发展以及武汉三镇关系的变迁为基础,重点研究近代武昌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各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梳理了相关学术研究成果,分析了目前关于武昌城市史研究的不足,提出本文对相关问题的解决思路。基于城市形态的多层次含义,提出论文研究内容框架。第二章,古代城市发展历程与形态基础。以地方志、古地图等为依据,梳理了古代城市发展历程,并对明清武昌城市空间形态进行了多层次、多角度分析。第三章,区域视野中的城市近代化发展。梳理了武昌城市近代化的发展,表明晚清时期武昌城市开始由传统向近代转型,在这个过程之中,武汉三镇也日益紧密结合在一起。城市空间形态是城市政治、经济、技术等综合作用的结果,城市社会机制的转变最终导致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第四章,近代武昌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过程。根据对影响城市空间形态的重大历史事件,将近代武昌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分为四个历史阶段,对武昌城市形态由传统向现代的演变过程作纵向梳理。第五章,近代武昌城市空间形态的综合分析。为使形态的分析更有针对性,论文借鉴西方形态类型学方法,建构了“从城市到街区再到建筑的三个层级系统,内含7个形态要素”的研究框架,以期通过对不同层次空间的解析达到对城市空间形态整体且深入的认识。第六章,近代武昌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影响因素。采用多影响因素分析法,从政治政策与军事、经济技术、环境与防灾以及社会文化四个方面对近代武昌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影响进行了综合分析。论文的研究有三个创新点:第一,首次从区域视角分析、揭示了武昌城市近代化发展的典型性与特殊性。第二,基于对城市发展的关节点——重大历史事件的探析,以“突变”与“渐变”相结合的文化节点划分近代武昌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历史阶段,真实且清晰还原了演变的历史过程。第三,对于近代武昌城市空间形态的综合分析研究框架,是对借鉴西方类型形态学理论发展适合中国城市研究和对城市设计有指导作用的城市形态分析方法的初步探索,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同时,对于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综合特征的多层级解读,为深化和加强城市历史保护规划和景观管理提供了科学的支持,对于当前的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与城市规划建设有现实指导意义。

全文目录


摘要  5-7
ABSTRACT  7-12
第一章 绪论  12-37
  1.1 研究背景  12-26
    1.1.1 研究的缘起与意义  13-17
    1.1.2 相关研究成果  17-26
  1.2 研究界定  26-32
    1.2.1 研究对象的界定  26-29
    1.2.2 研究空间与时间范围的界定  29-30
    1.2.3 城市形态的概念  30-32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创新点  32-37
    1.3.1 研究内容  32-33
    1.3.2 研究方法  33-35
    1.3.3 创新点  35-37
第二章 近代之前武昌城市发展与形态基础  37-77
  2.1 宏观视野下的城市地理环境与选址  37-44
    2.1.1 地理区位:显著的军事要地  38-40
    2.1.2 交通条件:江汉汇流之地  40-42
    2.1.3 自然环境:优越的山川形势  42-44
  2.2 近代之前城市发展的历程  44-55
    2.2.1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军事城堡:夏口城  44-47
    2.2.2 唐宋时期的“东南巨镇”:鄂州城  47-51
    2.2.3 明清时期的“湖广会城”:武昌城  51-55
  2.3 近代之前城市空间形态基础  55-63
    2.3.1 城池规模与城郭形态  56-57
    2.3.2 城市空间布局  57-59
    2.3.3 城市中心——楚王府的营建  59-60
    2.3.4 城市景观体系  60-63
  2.4 近代之前武汉三镇关系的历史考察  63-75
    2.4.1 地理环境关系  63-70
    2.4.2 行政隶属关系  70-73
    2.4.3 经济发展关系  73-75
  2.5 本章小结  75-77
第三章 区域视野中的武昌城市近代化发展  77-127
  3.1 近代武昌城市政治地位与政治影响力的上升  77-86
    3.1.1 晚清张之洞督鄂与辛亥武昌首义  78-80
    3.1.2 民国时期武昌建都的主张与两次短暂尝试  80-84
    3.1.3 抗战前期全国革命与政治中心的形成  84-86
  3.2 近代武昌城市经济职能的发展与变迁  86-96
    3.2.1 近代城市工业的曲折发展  86-91
    3.2.2 近代城市商业的缓慢发展  91-96
  3.3 近代武昌城市文化教育职能的全面加强  96-105
    3.3.1 区域文化教育中心地位的形成与发展  96-101
    3.3.2 城市文化设施的发展  101-105
  3.4 近代武昌城市交通体系建设的发展  105-109
    3.4.1 轮运的发展  105-106
    3.4.2 铁路的修筑  106-108
    3.4.3 公路的建设  108
    3.4.4 航空线路的开辟与机场的建设  108-109
  3.5 近代武汉三镇发展关系考察与思考  109-124
    3.5.1 行政建制的发展与变迁  109-113
    3.5.2 近代经济关系发展与三镇城市功能的分异  113-118
    3.5.3 近代三镇交通的发展与社会生活联系的加强  118-124
  3.6 本章小结  124-127
第四章 近代武昌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历史过程  127-172
  4.1 近代武昌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第一阶段(1861-1911)  128-139
    4.1.1 汉口开埠:帝国主义的“文化租界”教会区的出现  128-133
    4.1.2 张之洞督鄂:城墙内外的发展  133-139
  4.2 近代武昌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第二阶段(1912-1926)  139-147
    4.2.1 辛亥首义:城市公共空间的拓展  139-143
    4.2.2 粤汉铁路:城市空间的北拓与车站新区的形成  143-147
  4.3 近代武昌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第三阶段(1927-1937)  147-158
    4.3.1 城墙拆除:近代城市开放空间形态的形成  147-152
    4.3.2 统一建市:现代城市空间的构想  152-158
  4.4 近代武昌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第四阶段(1938-1949)  158-169
    4.4.1 武昌沦陷:城市空间秩序的重新划分  158-161
    4.4.2 战后重建:大武汉区域的美好愿景  161-169
  4.5 本章小结  169-172
第五章 近代武昌城市空间形态的综合分析  172-246
  5.1 近代城市总平面与城市天际线  172-196
    5.1.1 城市总平面  172-183
    5.1.2 城市天际线  183-196
  5.2 近代城市街道网络体系  196-208
    5.2.1 近代城市街道网络  196-204
    5.2.2 近代城市街道空间形态  204-208
  5.3 近代城市街区与公共空间  208-223
    5.3.1 城市街区  208-215
    5.3.2 公共空间  215-223
  5.4 近代城市建筑  223-244
    5.4.1 公共建筑  224-230
    5.4.2 居住建筑  230-234
    5.4.3 大型建筑组群:国立武汉大学校园规划与建筑  234-244
  5.5 本章小结  244-246
第六章 近代武昌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影响因素  246-294
  6.1 政治政策与军事  246-255
    6.1.1 政治政策  246-253
    6.1.2 军事战争  253-255
  6.2 经济技术  255-267
    6.2.1 经济地位、结构与运行环境  255-261
    6.2.2 近代交通与营造技术  261-267
  6.3 建设环境与防灾  267-280
    6.3.1 建设环境  267-272
    6.3.2 城市防灾  272-280
  6.4 社会文化  280-290
    6.4.1 社会组织结构  280-282
    6.4.2 外来文化  282-290
  6.5 本章小结  290-294
结论  294-299
主要参考文献  299-309
插图目录  309-323
表格目录  323-325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325-326
致谢  326-327
Ⅳ-2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  327

相似论文

  1. 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建筑创作的艺术化技术理念研究,TU-86
  2. 近代福州三坊七巷精英文化与草根文化比较研究,TU984.114
  3. 在融合与开新之间—杨文会佛教思想述论,B948
  4. 近代商贾题材电视剧的悲剧审美,J905
  5. 中国近代大学教学体系的演进,G649.29
  6. 夏目漱石《过了春分》论,I313.074
  7. 被建构的“中国形象”,I106
  8. 《红楼梦》前80回助词计量研究,H146
  9. 《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红楼梦》语气词比较研究,H146
  10. 元明清感叹句研究,H146
  11. 明代三种小说联合关系连词研究,I207.419
  12. 城市土地利用与空间结构重构研究,F224
  13. 《红楼梦》前80回代词计量研究,H146
  14. 朱琦诗歌研究,I207.22
  15. 明代三种小说对象类介词研究,H141
  16. 苏州古典园林入口空间研究,TU986.1
  17. 海外旅行与中国近代知识分子文化心理的塑形,I206.5
  18. 沈北新区城市空间扩散问题研究,F224
  19. 包装造型结构虚实空间形态的应用研究,TB482
  20. 体育赛事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分析,G80-05
  21. 东北地区农村住宅室内设计发展研究,TU241.4

中图分类: > 工业技术 > 建筑科学 > 建筑理论 > 建筑史 > 专史 > 城市(镇)建筑发展史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