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复合酶结合碱法制备麦胚活性多肽的研究

作 者: 高超
导 师: 王成忠
学 校: 山东轻工业学院
专 业: 食品科学
关键词: 麦胚蛋白 碱提 蛋白酶解 分子量分布 超滤
分类号: TS201.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2年
下 载: 66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文以脱脂后的小麦胚芽为原料,利用蛋白酶降解蛋白,使蛋白质变成可溶的肽类而被分离出来,制备麦胚生物活性多肽。本课题主要研究的内容是选择两种蛋白酶复合水解脱脂后的麦胚制备麦胚多肽,探讨各个实验因素对酶解过程的影响,对主要因素进行参数的分析和优化,确定最佳酶解工艺,酶解后进行碱提;测量得到的混合多肽溶液的分子量分布;根据分子量分布的测量结果将混合多肽利用膜进行分级分离,探讨最佳超滤工艺,得到不同分子量的多肽。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以及结果如下:(1)探讨制备麦胚多肽的最佳实验条件,主要采用复合酶水解麦胚,研究了酶解温度、酶解pH、酶解时间、底物浓度、复合酶配比和添加量等因素,然后调节酶解液的pH进行碱提,进一步提高多肽提取率。实验结果显示,木瓜蛋白酶和中性蛋白酶复合水解麦胚蛋白的最佳工艺为:pH为6,底物浓度为5%,温度为50℃,提取时间为90min,加酶量为400U/g,木瓜蛋白酶与中性蛋白酶的添加量的配比(活性比)为1:1,麦胚多肽的提取率高达89.87%,水解度达到19.03%。然后将料液的pH调到8.5左右,45℃进行碱提1h,使多肽的提取率由89.87%提高到93.76%。(2)本实验采用凝胶过滤层析SephadexG-15来测定麦胚多肽混合液中的分子量的分布,所选用的标准物质是肌球蛋白(F3)(2500Da),维生素B12(分子量1355Da)、氧化型谷胱甘肽(600Da)、还原型谷胱甘肽(300Da)。实验结果表明,木瓜蛋白酶与中性蛋白酶复合的酶解产物中多肽分子量主要在2500-300Da之间,占整个洗脱峰面积的58.91%。大于2500Da多肽分子和大分子蛋白占27.48%;2500-1335Da之间的多肽分子占14.86%;1335-600Da之间的多肽分子占25.54%;600-300Da之间的多肽分子占18.51%;小于300Da的多肽分子和氨基酸总量占13.57%。(3)根据所测得的分子量分布情况,利用膜过滤将多肽进行分级分离,探讨了操作压力、操作时间、料液浓度以及温度等条件对膜通透量的影响,并且确定了超滤的最佳工艺条件。对分级分离得到的每一部分多肽进行喷雾干燥测定每种多肽片段的比例。实验结果表明,选用截留分子量为3000Da、1500Da、1000Da的改性聚醚砜平板对水解度为19.03%的小麦胚芽蛋白复合酶酶解物进行超滤分级分离时最佳超滤条件为最适料液浓度为1.5%-2%、操作温度为30℃、操作压力为0.15MPa、最佳超滤时间为80min。三级超滤后得到的小麦胚芽多肽的回收率达到90.12%。4种分级多肽所占的比例分别为多肽Ⅰ(分子量>3000Da)25.36%,多肽Ⅱ(3000-1500Da)20.79%、多肽Ⅲ(1500-1000Da)22.81%、多肽Ⅳ(﹤1000Da)31.04%。

全文目录


摘要  8-10
ABSTRACT  10-12
第1章 绪论  12-24
  1.1 小麦胚芽蛋白  12-14
    1.1.1 小麦胚芽蛋白营养成分  12-13
    1.1.2 小麦胚蛋白提取及其性质  13-14
    1.1.3 麦胚蛋白的利用现状  14
  1.2 生物活性多肽  14-18
    1.2.1 生物活性肽的种类  15-16
    1.2.2 生物活性肽的制备方法  16-17
    1.2.3 生物活性多肽的应用  17-18
  1.3 膜分离技术  18-22
    1.3.1 膜分离技术的定义以及分类  18-19
    1.3.2 膜分离技术的发展史  19-20
    1.3.3 超滤技术在食品中的应用  20-22
  1.4 论文立题意义及主要内容  22-24
    1.4.1 立题意义  22
    1.4.2 主要研究内容  22-24
第2章 复合酶结合碱法制备麦胚多肽的研究  24-38
  2.1 引言  24
  2.2 实验材料与设备  24-25
    2.2.1 实验材料  24
    2.2.2 主要仪器设备  24-25
  2.3 实验方法  25-27
    2.3.1 蛋白酶酶活的测定  25
    2.3.2 多肽含量的测定  25
    2.3.3 水解度的测定  25
    2.3.4 麦胚多肽的制备工艺  25
    2.3.5 实验操作要点  25
    2.3.6 小麦胚芽多肽制备的影响因素  25-27
  2.4 结果分析  27-36
    2.4.1 蛋白酶酶活力的测定  27-28
    2.4.2 小麦胚芽多肽制备的影响因素  28-36
  2.5 本章小结  36-38
第3章 麦胚多肽分子量分布的测定  38-50
  3.1 引言  38
  3.2 实验材料与设备  38-39
    3.2.1 主要实验材料  38-39
    3.2.2 仪器与设备  39
  3.3 实验方法  39-40
    3.3.1 凝胶使用前的预处理  39
    3.3.2 装柱  39
    3.3.3 样品上柱和洗脱  39-40
    3.3.4 凝胶柱的保养和凝胶的保存  40
    3.3.5 凝胶层析峰面积的计算  40
  3.4 结果分析  40-47
    3.4.1 标准曲线的绘制  40-42
    3.4.2 木瓜蛋白酶酶解物分子量的分布  42
    3.3.3 菠萝蛋白酶酶解物分子量的分布  42-44
    3.3.4 中性蛋白酶酶解物分子量的分布  44-45
    3.3.5 碱性蛋白酶酶解物分子量的分布  45-46
    3.3.6 复合酶酶解物分子量的分布  46
    3.3.7 不同蛋白酶酶解产物的分子筛层析结果的比较  46-47
  3.5 本章小结  47-50
第4章 麦胚多肽的分级分离  50-60
  4.1 引言  50
  4.2 实验材料与设备  50-51
    4.2.1 主要试验材料  50
    4.2.2 主要实验设备和仪器  50-51
  4.3 主要试验方法  51-52
    4.3.1 小麦胚芽蛋白混合多肽酶解物的制备  51
    4.3.2 超滤工艺的影响因素  51-52
    4.3.3 膜通量与膜效能的计算  52
    4.3.4 多肽含量的测定  52
  4.4 结果分析  52-58
    4.4.1 膜组件的选择  52-53
    4.4.2 料液浓度的影响  53-55
    4.4.3 操作温度的影响  55-56
    4.4.4 操作压力的影响  56-57
    4.4.5 超滤时间的影响  57
    4.4.6 超滤条件的确定以及产物的分析  57-58
  4.5 本章小结  58-60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60-62
  5.1 结论  60-61
    5.1.1 复合酶结合碱法制备麦胚多肽条件的优化  60
    5.1.2 麦胚多肽混合液的分子量分布的测定  60-61
    5.1.3 麦胚多肽的分级分离  61
  5.2 创新点  61
  5.3 展望  61-62
参考文献  62-68
致谢  68-70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70
  发表学术论文  70

相似论文

  1. 大米蛋白酶解—接枝共聚综合改性技术的研究,TS201.2
  2. 连续性超滤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对C反应蛋白及N端脑钠肽的影响,R541.61
  3. 无机及无机—有机杂化Zn类催化剂及其催化L-丙交酯的开环聚合制备L-聚乳酸的应用研究,O631.3
  4. 蚕蛹蛋白ACE抑制肽的制备及其理化性质研究,S886.9
  5. 化学氧化法对印染废水生化出水中不同有机物的去除特性研究,X703
  6. 活性炭吸附对印染废水生化出水中各类有机物去除特性研究,X791
  7. 麦麸和麦胚深加工技术的研究,TS210.9
  8. 房县小冬菇中香菇多糖的精制、结构鉴定和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R285
  9. 模拟光催化浮床的优化及其处理污水厂二沉池出水的研究,X703
  10. 聚合物强化超滤处理重金属废水,X703
  11. 益生菌发酵制备鳕鱼皮鱼皮多肽的初步研究,TS254.9
  12. 菜籽蛋白及其酶水解物的制取方法改进研究,TS201.21
  13. Lactobacillus Plantarum Lp6发酵大豆蛋白粉及其抗氧化肽的研究,TS201.2
  14. 麻疯籽制备生物柴油及提取蛋白质的技术研究,TE667
  15. 双峰分子量分布乙烯基酯树脂的性能研究,TQ323.4
  16. 两种低分子肝素(LMWH)生产工艺及质量标准研究,TQ464.5
  17. 氯化聚丙烯和醇酸树脂分级的研究,TQ630.4
  18. 城市污水处理厂深度处理技术优化及出水水质特性研究,X703.1
  19. Zielger-Natta复合催化剂的制备及其乙烯聚合的研究,TQ325.12
  20. 管式法乙烯高压聚合过程的模拟研究,TQ325.12
  21. 利用结构分解和参数分解的灰箱建模方法建立化学反应器模型,TQ018

中图分类: > 工业技术 > 轻工业、手工业 > 食品工业 > 一般性问题 > 基础科学 > 食品化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