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海洋大型底栖纤毛虫的种群增长和摄食效应
作 者: 李承春
导 师: 徐奎栋; 类彦立
学 校: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
专 业: 海洋生物
关键词: 摄食 增长 温度 食物浓度 微食物网 底栖 纤毛虫
分类号: Q958.8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2年
下 载: 96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纤毛虫是各类环境中常见的微型生物类群,一直以来由于其形态的多样性受到广泛的关注。上世纪八十年代“海洋微型食物环”的概念提出以来,纤毛虫在微型生物食物环中的生态作用也逐渐引起了研究的重视。目前对于纤毛虫在浮游微食物网中的作用已有较一致的认识,纤毛虫作为微食物网的顶级捕食者能够有效的摄食控制细菌、微藻、鞭毛虫、较小的纤毛虫等类群,同时作为小型后生动物如桡足类的主要食物,将微食物网的生产力传递到高级经典食物链。因而,纤毛虫被认为是浮游生态系统关键的一环。然而,对于底栖纤毛虫的生态作用却知之甚少。海洋沉积物与水体在理化环境和生物群落构成上有很大不同,微型生物类群的丰度和生物量显著高于浮游环境。纤毛虫在底栖微食物网中可能具有不同于浮游纤毛虫的生态特征。为此,本研究以海洋大型底栖纤毛虫—叶状突口虫(Condylostoma spatiosum)为指标生物,从种群和群落水平上对底栖纤毛虫的生态特征及其对环境因子变化的响应、适应机制进行了探讨。为了解不同单胞藻类投喂和温度下纤毛虫的种群增长,在室内15℃、20℃及25℃下分别投饲等边金藻、牟氏角毛藻、杜氏盐藻和三角褐指藻,进行了叶状突口虫的种群增长研究。结果显示,叶状突口虫的增长率总体上随温度升高而加快,在15℃下的增长率远低于20℃和25℃下。同时,不同食物也对增长率产生了明显影响:杜氏盐藻投喂组的纤毛虫在三种温度下均获得较高的增长率(25℃下达0.692d-1)和最大的种群数量,等边金藻投喂组则在增长率和最大种群数量上均较小,而15℃下牟氏角毛藻投喂组的种群增长率最低(仅0.103d-1)。统计分析显示,食物和温度以及两者的交互作用对叶状突口虫种群增长率均有显著影响(P<0.001)。本研究表明,底栖纤毛虫在较高温度和较佳食物条件下可获得更高的种群增长率。由于底栖纤毛虫的多样性(大小、食性等)及食物因子(类型及品质)的复杂性,以及食物与温度可能存在的交互作用,经由不同温度和食物条件测得的种群增长率,进而估算的纤毛虫生产力可能产生较大差异。由此,在底栖微食物网模型构建时应同时考虑温度和食物的交互影响。为了解叶状突口虫种群增长与摄食功能的对温度和食物浓度的响应,以一种异养腰鞭毛虫—尖尾虫(Oxyrrhis marina)作为饵料投喂叶状突口虫,研究了不同温度和食物浓度下叶状突口虫种群的增长率、细胞体积、生产力、摄食率和增长效率(gross growth efficiency, GGE),并以常用的双曲线模型拟合上述指标,得到了不同温度下Holling Type II模型的参数。结果发现随着温度升高叶状突口虫种群最大增长率、最大生产力、最大摄食率增大,而最大细胞体积降低。随着温度从12℃增加到24℃,叶状突口虫在饱和食物浓度下的GGE由~45%降低至20%。我们也用多变量非线性模型对数据进行了拟合,得到了叶状突口虫种群增长、细胞体积、生产力及其摄食率关于温度和尖尾虫浓度变化的回归方程。为了解叶状突口虫对海洋沉积物中纤毛虫群落结构的影响,在潮间带进行了原位控制实验。实验的设置包括隔离/不隔离大型捕食者以及在隔离大型捕食者的情况下添加/不添加叶状突口虫。在第1、3、6、10天对各处理取样分析纤毛虫群落结构。结果发现,这两种处理均对纤毛虫群落结构产生差异。在隔离大型捕食者时,总的纤毛虫丰度趋于增加,而总的生物量保持不变。而这一趋势在添加叶状突口虫的处理中被削弱。从生物量来看,异毛纲(Heterotrichea)与叶咽纲(Phyllopharygea)为优势类群。异毛纲的生物量百分比在添加叶状突口虫的处理中由38%降到20%,而在未添加叶状突口虫的处理组和对照组中却基本不变。叶咽纲的生物量百分比在添加叶状突口虫的处理中由27%增加到53%,而在未添加叶状突口虫的处理中前3天降低7天升高。群落相似性分析(ANOSIM)表明添加叶状突口虫使得底栖纤毛虫群落发生了迁移,其中Zosterodasys agamalievi和Tunicothrix brachysticha对处理间群落的非相似性贡献最大。然而,添加纤毛虫与隔离大型捕食者两种处理均未对纤毛虫物种数和多样性产生影响。这一结果与前人的结果一致,即更高营养级的改变对纤毛虫群落影响不大。
|
全文目录
致谢 4-5 摘要 5-7 Abstract 7-12 第1章 绪论 12-31 1 纤毛虫研究概述 12-14 2 纤毛虫在浮游微食物网中的作用 14 3 摄食研究的意义 14-16 4 底栖纤毛虫的摄食研究 16-17 5 摄食的量化指标 17-18 5.1 清滤率(Clearance rate, F) 17 5.2 摄食率(Ingestion rate, I) 17 5.3 日摄食食比率(Dailyy ration, DR) 17-18 5.4 生物量和能量单位的转换 18 6 微型生物摄食研究的方法 18-27 6.1 间接方法测定群体的摄食率 18-19 6.2 直接方法测定个体的摄食率 19-27 7 影响微型生物摄食的因素 27-31 7.1 食物的浓度 27-29 7.2 温度 29-31 第2章 食物及温度对海洋底栖性纤毛虫—叶状突口虫种群增长的影响 31-41 引言 31-32 1 材料与方法 32-33 1.1 实验材料 32 1.2 实验方法 32-33 1.3 主要参数的计算 33 1.4 数据处理 33 2 实验结果 33-38 2.1 不同温度与食物条件下叶状突口虫种群增长曲线 33-34 2.2 不同温度与食物下的纤毛虫自然增长率 34-38 3 讨论 38-41 第3章 底栖纤毛虫增长与摄食对温度和食物浓度的响应 41-68 引言 41-44 1 材料与方法 44-47 1.1 研究材料 44 1.2 实验设置 44-45 1.3 实验结果的计算 45-46 1.4 纤毛虫数量及功能反应的模型 46-47 2 实验结果 47-56 3 讨论 56-68 第4章 大型纤毛虫对潮间带底栖环境纤毛虫群落结构的影响 68-97 引言 68-69 1 材料与方法 69-74 1.1 实验地点与环境 69 1.2 实验材料与设计 69-70 1.3 样品离心提取 70-72 1.4 染色制片 72 1.5 生物的计数与鉴定 72-73 1.6 数据分析 73-74 2 实验结果 74-88 3 讨论 88-97 参考文献 97-110 第5章 总结 110-111 个人简历 111
|
相似论文
- 钛酸锶钡铁电薄膜的制备及电热效应,TB383.2
- 基于CCD图像传感器的温度测量技术研究,TH811
- 光纤陀螺温度漂移建模与补偿,V241.5
- 碾压混凝土拱坝温度应力仿真分析与分缝设计研究,TV642.2
- 混凝土高拱坝三维非线性有限元坝肩稳定分析研究,TV642.4
- 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内流动过程数值分析,TM911.4
- IGCC系统高温合成气中碱金属凝结特性的试验研究,TM611.3
- 半导体激光器温度控制系统的研究,TP273
- 高性能恒温晶体振荡器温度控制系统的研究,TN752
- 携带WSSV凡纳滨对虾的养殖和环境因子胁迫的研究,S945
- 远海梭子蟹及其软壳蟹、抱卵蟹的保存与运输研究,S968.252
- 光照强度、温度和总氮浓度对三种沉水植物生长的影响,Q945
- 罗非鱼死鱼厌氧发酵处理技术研究,TS254.4
- 黑碳添加对土壤有机碳分解的影响,S153.6
- 长期规律性运动对人体体表温度分布与变化调节的影响,G804.2
- 温州天河不同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的研究,Q958.8
- 聚合物片材加热过程的温度分布与控制技术研究,TQ320.6
- 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在水环境管理中的应用,X824
- 现代化温室温度场数字化模拟研究,S625.51
- 软件可信性增长测试用例生成方法的研究,TP311.53
- 三丁基锡对海洋腹足类种群的生态风险评价,X174
中图分类: > 生物科学 > 动物学 > 动物生态学和动物地理学 > 水生动物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