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东北地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

作 者: 陈晓红
导 师: 宋玉祥
学 校: 东北师范大学
专 业: 区域经济学
关键词: 东北地区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系统 作用机制 调控模式 调控对策
分类号: F205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8年
下 载: 1430次
引 用: 5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21世纪是城市化的世纪,城市可持续发展是城市化发展的基础与目标,而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相互作用是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直接动力。因此,在经济全球化、普遍追求可持续发展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背景下,为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研究尤为重要。本文以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相互作用为主线,以区域经济学、城市地理学、环境学、经济学、区域经济地理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为支撑,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新的科学发展观视角出发,初步构建了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系统发展的理论体系。在研究东北地区100年来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互动效应的基础上,探讨了东北地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系统的作用机制调控模式及协调对策。论文共分六章内容:第一章介绍了本文研究背景与意义,分析了各种基础理论和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系统的密切关系,并系统回顾了国内外关于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研究进展。第二章从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相互作用和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系统等基本概念入手,重点研究了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过程、作用机制与调控机制等内容,初步构建了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理论框架。提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系统是在要素的集聚与扩散、技术进步、制度与制度创新、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人口素质的提升与城市文明传播等多种机制的共同作用下发展的。第三章从东北地区城市化的演变过程及特征出发,重点论述了东北地区100年来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相互作用、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互动效应。东北地区城市化对生态环境具有胁迫和促进效应,生态环境对城市化具有限制与促进效应。发挥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促进效应,是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系统发展的关键。第四章在评价东北地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城市化水平、生态环境水平的基础上,构建了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对东北地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横向协调度和哈尔滨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纵向协调度进行了评价。第五章论述了东北地区自然条件与禀赋、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制度变迁与地域文化变化、城市规划的演变与类型、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等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系统的作用机制。第六章从东北地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视角出发,重点研究了东北地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调控模式与对策。通过对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等四类主体功能区制定和实施差别化的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建设对策,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控与引导,促进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系统的高水平发展。

全文目录


摘要  4-5
Abstract  5-10
引言  10-12
第一章 绪论  12-36
  第一节 研究背景  12-14
    一、国际背景  12-13
    二、国内背景  13
    三、东北地区背景  13-14
  第二节 研究意义  14-16
    一、理论价值  14-15
    二、应用价值  15-16
  第三节 国内外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系统协调发展研究评述  16-36
    一、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相关基础理论综述  16-27
    二、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国外研究成果综述  27-31
    三、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国内研究成果综述  31-34
    四、理论述评  34-36
第二章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机制  36-65
  第一节 城市化、生态环境及其相互作用  36-40
    一、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概念与特征  36-38
    二、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相互作用  38-40
  第二节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系统概述  40-44
    一、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系统内涵  40-41
    二、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系统的基本特征  41-42
    三、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42-44
  第三节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过程  44-49
    一、传统农业经济时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低水平协调  44-46
    二、工业化初中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加剧不协调  46-47
    三、工业化后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趋向协调发展  47-48
    四、信息化社会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高水平协调  48-49
  第四节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作用机制  49-58
    一、要素的集聚和扩散  49-52
    二、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  52-53
    三、技术进步与技术扩散  53-54
    四、人口素质的提升与城市文明传播  54-56
    五、制度及制度创新  56-58
  第五节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调控机制  58-65
    一、产业调控机制  59-60
    二、规划调控机制  60-61
    三、社会文化调控机制  61-62
    四、政策调控机制  62-65
第三章 东北地区城市化过程及其生态环境响应  65-93
  第一节 东北地区城市化的演变过程及特征  65-74
    一、东北地区城市化的演变过程  65-71
    二、东北地区城市化特征  71-74
  第二节 100 年来东北地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相互作用  74-83
    一、清末城镇发展与土地利用  74-77
    二、民国时期的城市发展与土地利用  77-79
    三、“伪满”时期的城市发展与土地利用  79-82
    四、内战时期东北城市的停滞与衰败  82
    五、建国后大规模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问题显现  82-83
    六、改革开放后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相互作用的复杂化  83
  第三节 东北地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互动效应  83-93
    一、东北地区城市化对生态环境的胁迫效应  84-91
    二、东北地区城市化对生态环境的促进效应  91
    三、东北地区生态环境对城市化发展的促进效应  91-92
    四、东北地区生态环境对城市化发展的制约作用  92-93
第四章 东北地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评价与分析  93-108
  第一节 东北地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综合水平与地域特征  93-96
    一、东北地区城市社会与经济综合评价  93-96
    二、东北地区城市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地域特征  96
  第二节 东北地区城市化水平与生态环境水平的综合评价  96-102
    一、东北地区城市生态环境综合评价  96-99
    二、东北地区城市化水平的综合评价  99-102
  第三节 东北地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横向评价  102-107
    一、评价指标体系构成  102-103
    二、评价的模型与标准  103-104
    三、横向评价结果  104-105
    四、东北地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度横向评价结果分析  105-107
  第四节 哈尔滨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纵向评价  107-108
    一、哈尔滨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系统的发展趋势  107
    二、哈尔滨市协调发展度态势评价与分析  107-108
第五章 东北地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作用机制  108-130
  第一节 自然条件与资源禀赋  108-113
    一、自然条件和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系统  108
    二、资源禀赋与城市区位选择  108-112
    三、资源禀赋变化对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系统的作用  112-113
  第二节 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  113-118
    一、产业结构调整对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系统的作用  113-117
    二、产业升级对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系统的作用  117-118
  第三节 制度变迁与地域文化变化  118-124
    一、推进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系统协调的全球制度变化  118
    二、推进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系统协调的国家制度变化  118-120
    三、东北地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制度响应  120-122
    四、东北地区地域文化变化  122-124
  第四节 城市规划的演变与类型  124-126
    一、城市总体规划演变及对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系统的作用  124-126
    二、其他规划和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系统  126
  第五节 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126-130
    一、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概况  127-128
    二、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对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系统的作用  128-130
第六章 东北地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调控模式与对策  130-147
  第一节 东北地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调控方向  130-136
    一、东北地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系统经济结构的高效化  130-132
    二、东北地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系统社会结构的公平化  132-134
    三、东北地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系统空间结构的整合化  134
    四、东北地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系统功能的扩大化  134-136
  第二节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调控模式  136-141
    一、新型工业化调控模式  136-138
    二、循环经济调控模式  138-140
    三、“绿色社区”调控模式  140-141
  第三节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系统协调发展的对策  141-147
    一、优化开发地区的调控对策  142-143
    二、重点开发地区的调控对策  143-144
    三、限制开发与禁止开发地区的调控对策  144-147
结论  147-150
  一、基本结论  147-148
  二、主要贡献  148-149
  三、遗留问题  149-150
参考文献  150-159
附录  159-160
后记  160-161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161

相似论文

  1. 中等艺术学校师生冲突的现状与调控对策研究,G456
  2. NaHCO3在杨树溃疡病防治中的作用机制研究,S763.7
  3. 东亚钳蝎昆虫毒素BmK IT中关键活性位点的功能分析,Q51
  4. 东北雨养农业区种植密度对玉米田间土壤水分和产量的影响研究,S513
  5. 调脂颗粒对大鼠高脂性脂肪肝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研究,R285.5
  6. 进口贸易对经济增长影响的作用机制,F124;F224
  7. 中国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区域差异性研究,F124;F224
  8. 复方贞术调脂胶囊抗非酒精性脂肪肝作用及机制的研究,R285.5
  9. 阿魏酸通过调节钠离子通道(ENaC)介导骨形成的研究,R285.5
  10. 侧脑室注射抗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血清对电针夹脊穴镇痛的影响,R245
  11. 东北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研究,F812.7
  12. 垂直专业化对我国制造业生产率影响的实证研究,F424
  13. 东北地区下古生界多重地层划分与对比,P534
  14. 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机制及优化政策研究,TU984.113
  15. 商圈对我国新城建设的作用机制研究,TU981
  16. IFN-α2b逆转MCF-7乳腺癌细胞对IFN-γ诱导Fas途径凋亡的抵抗作用,R737.9
  17. 怀牛膝总皂苷抗大鼠急性心肌缺血作用的研究,R285.5
  18. 基于显微图像技术的四物汤调节微循环机制研究,R285.5
  19. 益气养阴方和益气补肾方的药理作用研究,R285.5
  20. 针刺调节疼痛与免疫的共同作用机制与内源性TRH的关系研究,R245
  21. 用佐剂性关节炎大鼠探讨中药治疗RA的复方配伍规律,R259

中图分类: > 经济 > 经济计划与管理 > 国民经济管理 > 资源、环境和生态管理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