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小型桡足类种群动力学研究

作 者: 孙晓红
导 师: 孙松
学 校: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
专 业: 海洋生物学
关键词: 小型桡足类 产卵率 季节变动 数量变动 次级生产
分类号: Q958.8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8年
下 载: 221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小型桡足类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在近岸生态系统中,小型桡足类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但关于小型桡足类种群动力学的研究在国内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我们选取了国内沿岸海域常见优势种小拟哲水蚤、双刺纺锤水蚤、太平洋纺锤水蚤及强额拟哲水蚤等四种小型桡足类为研究对象,探讨其种群动力学相关方面的变动机制。本文在2005年10月-2006年9月选取胶州湾为主要的研究海域,进行了一周年的小型桡足类的采样和培养实验研究。在胶州湾,小拟哲水蚤(Paracalanus parvus)全年出现,其种群数量变动呈现双峰型,在夏季(6月和8月)达数量高值,在冬季(1月)有一个小的高峰。种群数量在4月达全年最低值,在7月份数量也有一个明显的数量降低。从空间分布上来讲,该水蚤在冬季主要以CV期桡足幼体存在于湾南和湾外区域,湾北数量很少;从春末开始,各期幼体开始在各海区广泛分布。小拟哲水蚤在胶州湾几乎全年产卵(2月份除外),但较高的产卵率主要集中在春末到秋初,最大产卵率出现在5月,达27.9 eggs female-1d-1。总体来讲,在胶州湾小拟哲水蚤的产卵率与温度、叶绿素及体长均呈显著正相关,但与盐度呈负相关关系。从不同的区域来看,胶州湾湾北区域小拟哲水蚤产卵率较高,最高值出现在湾北6月份,产卵率达到了60.8 eggs female-1d-1。大于10 eggs female-1d-1的产卵率在湾北持续了6个月(4-9月),在湾口持续了5个月(4-8月),而在湾外只持续了3个月(5-7月)。小拟哲水蚤生物量在6月份达到最高值(6.15 mg C m-3),在4月达到全年最低值(0.028 mg C m-3)。次级生产的变动从4月到9月与生物量的变动趋势完全相似,但冬季生物量的高峰并没有伴随次级生产的高峰值,分析其原因是由于冬季低的生长率所致。小拟哲水蚤在整个胶州湾平均的年次级生产为158.41 mg C.m-3yr -1。强额拟哲水蚤(Paracalanus crassirostris)在胶州湾只在夏末到秋季出现,最大数量出现在8月份。从强额拟哲水蚤的分布区域来看,从湾内到湾外有递减趋势。在2006年9月份,只有湾北有部分种群,其他区域几乎没有该种出现。该种最大产卵率出现在8月,达11.2 eggs female-1d-1。强额拟哲水蚤生物量的变动与次级生产的变动趋势相似,最大值也都出现在8月份。该水蚤在胶州湾平均年次级生产仅为2.12 mg C m-3yr-1。双刺纺锤水蚤(Acartia bifilosa)在胶州湾是全年出现,其种群数量在5-6月份突发性增加达全年最高值(>8000 ind. m-3),之后又急剧下降。从该种的区域分布来看,5-6月份数量的高峰主要出现在湾北区域,7月份虽然各区域数量均下降,但大部分种群集中在湾外区域。双刺纺锤水蚤在胶州湾几乎全年产卵(1-2月除外),产卵率的最高值出现在4月,达16.5 eggs female-1d-1。4月份雌体高的产卵率为5月份种群数量的大量增加提供了补充。双刺纺锤水蚤生物量与次级生产的变动趋势一致,在5-6月份达到高值,在秋冬季次级生产较低。双刺纺锤水蚤在整个胶州湾平均的年次级生产为114.61 mg C m-3yr-1。太平洋纺锤水蚤(Acartia pacifica)在胶州湾季节性出现,在冬春季节消失,从夏季开始出现。该种在5月零星出现,种群数量在6月份开始增多,到7月份达到最高值2356 ind. m-3,之后在8月数量锐减至196 ind. m-3。从区域分布来看,该水蚤在胶州湾只出现在湾北和湾南区域,湾外区域几乎没有,而且呈现湾北到湾南递减的趋势。6月份数量大部分出现在湾北区域,到7月份才有一部份在湾南出现。太平洋纺锤水蚤在其出现季节均产卵,最大产卵率出现在6月份,达37.17 eggs female-1 d-1,部分补充了7月份太平洋纺锤水蚤种群数量的大量增加。太平洋纺锤水蚤生物量与次级生产的变动趋势相似,在7月份达到了最高值,在11月达到最低值。太平洋纺锤水蚤在胶州湾平均的年次级生产为45.63 mg C m-3yr-1。胶州湾四种小型桡足类总的年次级生产为~320 mg C m-3 yr-1。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4-6
ABSTRACT  6-10
引言  10-12
第一章 小型桡足类种群动力学研究概况  12-31
  一、小型桡足类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的重要地位  12-15
  二、国外的小型桡足类研究现状  15-28
    1. 摄食研究  15-18
    2. 生殖、发育  18-23
    3. 滞育的研究进展  23-26
    4. 次级生产的研究进展.  26-28
  三、国内的小型桡足类研究现状  28-31
第二章 小拟哲水蚤的种群动力学研究  31-55
  一、材料与方法  31-34
  二、结果  34-47
  三、讨论  47-53
  四、小结  53-55
第三章 强额拟哲水蚤的种群动力学研究  55-64
  一、料与方法  55-56
  二、结果  56-61
  三、讨论  61-62
  四、小结  62-64
第四章 双刺纺锤水蚤的种群动力学研究  64-72
  一、材料法  64
  二、结果  64-69
  三、讨论  69-71
  四、小结  71-72
第五章 太平洋纺锤水蚤的种群动力学研究  72-79
  一、材料与方法  72-73
  二、结果  73-77
  三、讨论  77-78
  四、小结  78-79
第六章 小型桡足类室内实验研究  79-97
  第一节 强额拟哲水蚤昼夜产卵节律及温度对产卵率和孵化率的影响  79-87
    一、材料与方法  79-81
    二、结果  81-83
    三、讨论  83-86
    四、小结  86-87
  第二节 温度和饵料对双刺纺锤水蚤产卵率、孵化率的影响  87-97
    一、材料与方法  87-89
    二、结果  89-92
    三、讨论  92-95
    四、小结  95-97
参考文献  97-116
发表文章目录  116-117
致谢  117

相似论文

  1. 温州天河不同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的研究,Q958.8
  2. 黄河三角洲南部潮间带底栖生产力研究,X145
  3. 海蜇养殖港塭浮游生物生产力与海蜇负载力研究,S931.1
  4. 北黄海春秋季大型底栖动物生态学研究,Q958.8
  5. 化妆品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分析与评价,R194.7
  6. 象山港大型底栖动物生态学研究,Q958.8
  7. 端足类啃食作用对筼筜湖大型海藻群落影响的初步研究,X55
  8. 影响斑点叉尾鮰(Ictalurus punctatus Rafinesgue)产卵率几种因素的研究,S965.199
  9. 中华哲水蚤生殖和生长生态学研究,S963.21
  10. 璧山县两口投饵池塘生态系的初步研究,S917
  11. 武汉市南湖大型底栖动物生态学和优势种群的遗传多样性,S917.4
  12. 湛江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湿地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生态学研究,Q958.8
  13. 乳山湾及邻近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生态学研究,Q958.8
  14. 胶州湾大型底栖动物的生态学研究,Q958.8
  15. 南黄海两种不同生境底栖动物粒径谱研究,Q958.8
  16. 胶州湾西部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和多样性,Q958.8
  17. 长江河口沙洲岛屿湿地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生态学研究,Q958.8
  18. 乌岩岭保护区黄腹角雉栖息地植被类型及植食性食物研究,Q958
  19. 广东罗坑鳄蜥性二型性及咬力研究,Q958.1
  20. 福建兴化湾西岸越冬水鸟多样性与生境选择研究,Q958
  21. 千岛湖岛屿社鼠的巢区和领域研究,Q958.1

中图分类: > 生物科学 > 动物学 > 动物生态学和动物地理学 > 水生动物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