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殖民异化与文学演进

作 者: 王劲松
导 师: 蒋承勇
学 校: 四川大学
专 业: 中国现当代文学
关键词: 侵华时期 日占区 伪满洲国 文化殖民 满洲女作家 满洲文学
分类号: I206.6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7年
下 载: 988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论文试图通过1931~1945年间,日本殖民文化侵略对伪满洲国殖民地和华北沦陷区女性作家精神意识的塑造的分析,总结殖民地女性文学发生和异化的内在规律。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东北现代女作家以鲜明的女性意识力图改变自身卑微的社会地位,开辟女性文学的发展道路。日本女性文学的高潮期与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对现代性和人权、人的觉醒是共时同步的。侵华战争时期,日本国内民间妇女团体及女权主义者在军国主义的威逼诱惑下,发生变节和转向,以协从侵略战争为代价,获得经济、政治和社会地位的畸形提升。伪满洲国时期,受“五四”新文化影响以追求自由、平等的“新女性”观在日本殖民文化的渗透下发生异化,自由主义“新女性”观异化为殖民化的“国家母性主义”。本论文以研究侵华战争期间中国东北及华北出现的女性文学现象与日本殖民文化侵略的关联,从具体文学现象出发揭露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对中国殖民地和沦陷区文化殖民与渗透,以及这种文化侵略对女性意识形态的建构和后世的影响。基于上述观念,本论文对中国现代文学和中日比较文学研究缺失的角落——侵华时期满洲文学的一个现象进行考述,通过对伪满洲国女作家现象和当时中日文学关系的深入挖掘,揭露日本殖民文化对中国占领区的影响和渗透。为此,笔者在2005年10月至11月间和2006年6月至8月间,相继用4个多月的时间进行了艰苦的调研工作。先后走访了十几家图书馆、资料室、档案馆、博物馆,采访了十几位当事人及其家属、后裔。因此,本论文是建立在对大量的原始文献的挖掘和考证的基础上,在国内首次提出日本文化殖民对中国殖民地知识分子精神的塑造和渗透,使伪满洲国女作家协从了侵略战争的相应结论。本论文选择伪满洲国时期女性文学的各种形态,对中国现代文学和中日比较文学研究的缺失角落——满洲文学的一个方面进行考述。全文分为五章。导论部分,主要总结了目前沦陷区文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即战争背景下的文学的阐释模式。笔者认为针对沦陷区多维文学形态,应超越沦陷/抵抗的二元对立的研究模式,不应脱离历史语境和中日文化关系对当时具体文学现象的影响。我们必须看到,在各种文学现象生成过程中,历史语境对作家精神塑造的影响。第一章主要从历史文化背景,即地域文化基因、五四新文化对东北现代文学的影响、现代女学的兴起等几方面对满洲文学的历史文化背景做总体概述,并进一步对满洲女作家及其发展轨迹进行界定:①1931年~1945年在伪满洲国的东北籍女作家;②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曾经在东北,随后流亡异地的东北籍女作家和迁往其他日占区定居的东北籍女作家。由此而概括出日占时期满洲女作家的文学创作脉络:(一)发轫时期(1931年~1935年):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中共北满地下党领导开展了一系列的左翼文化活动,北满女作家悄吟(萧红)、刘莉(白朗)正是在这一时期里受北满地下党的影响和培养而发展起来的左翼女作家。(二)崛起时期(1936年~1940年):1935年后,日伪当局不满于满洲文坛的荒凉,扶持本土文化向殖民化方向发展。“明明”、“艺文志”派依附于日本人的资助和政府的支持得以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而民间纯文学团体“文丛”、“文选”派以民间筹资创办纯文学刊物,设立民间文学赏。隶属于两大文人集团的新进女作家得以崛起发展。(三)衍变时期(1941年~1945年):1941年后,日本帝国主义日益加强思想文化统治,鼓吹“决战文学”,召开了三次“大东亚文学者大会”,将满洲文学完全纳入战争轨迹。此时,满洲女作家针对“时局”的国策文学作品较多。本论文根据满洲女作家的人生轨迹,将流寓北京的满洲女作家和在满日系女作家纳入“比较研究”的视阈中。广泛涉猎不同流派及精神向度的女作家及其创作,以客观呈现伪满洲国历史时空下所发生的文学状况。因此,不同文化背景与身份的女作家形成了:北满左翼女作家、满洲新进女作家、华北满洲流寓女作家、满洲日系女作家等几个群落。第二章主要探讨日占初期,东北文学社团活动的两种主导性质:左翼文学活动和自由文学同人活动对东北女作家的影响,以及由此形成左翼文学创作倾向和自由主义文学创作倾向。日占初期的左翼文艺活动对东北女作家意识形态的启蒙和导引,使她们日后成为抗战文学的主力。通过东北沦陷初期哈尔滨北满左翼文艺活动——“牵牛坊”沙龙系列活动,揭示了左翼文化阵营使东北女作家悄吟(萧红)、刘莉(白朗)的文学创作从沙龙文化转向社会文学,使发轫期的东北现代女性文学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上迥异于五四时期的女性文学。1935年,日伪当局加强了思想文化的控制,以反满抗日为宗旨的左翼文学在日本法西斯主义的残酷镇压下逐渐消失了。满洲文学界针对当时文坛的萧条景象,批判粉饰文学及出现了对乡土文学的论争。日伪当局积极扶持艺文志派,民间同人纯文学社团“文丛”、“文选”派一贯倡导的“暗的文学”也在新的形势下发生转型。通过探讨“暗的文学”这一30年代伪满洲国文学现象的产生及转型的历史原因,挖掘伪满洲国民间文人集团生存和发展的内在机制和更为深刻的精神因素。左翼集团和民间纯文学社团对满洲女性文学的发轫和满洲女作家的崛起起到了重要作用。第三章从现代传媒的角度来探讨满洲女性文学的各种生态,考察不同载体的传媒与满洲女性文学的生存关联,感受殖民化渐进的历史过程。通过探讨官方报纸、综合性刊物、民间同人纯文学期刊、校园刊物与满洲女性文学的共生现象,寻找满洲文学生成与发展的内在机制,以及文化殖民、文学殖民对各阶段的渗透和腐化,使满洲女性文学发生衍变的经过。日占初期,荒芜之地的报纸副刊对女性文学的呼唤,民间纯文学同人团体艰难创办刊物及对女作家的扶持和女性文学的推动,战时体制下女作家的转向及女性文学的变异等,考述满洲传媒出版政策与女性文学的衍进。依托30年代中期伪满洲国校园文学刊物《萃文季刊》和官方媒体《新满洲》的学生文学栏目,摇篮期的殖民地女性文学在五四以后新思想的自由理念和殖民地“国民精神”等历史“酵素”的作用下,承载了沉重而复杂的精神向度,使满洲青年女性的价值观由“五四”新文化影响后的女性个体本位转向了殖民地“家国”本位的历史变异。日占时期,满洲传媒界的两大综合性刊物《麒麟》和《新满洲》杂志都拥有过众多的女性作者群,女性作者的作品无论是文学创作、时事评论、散文随笔、新闻访谈甚至商业广告等,都可以折射出女性参与伪满洲国殖民文化构建的轨迹,通过协调与粉饰、发现与引导和胁从与趋同等手段从中也可透射出日本当局对殖民地妇女意识形态的引导,以及女权主义在与封建传统文化的冲突中与军国主义走向了趋同。在日本推动大陆奴化政策的具体实施中,号称发行量逾百万的《华文大阪每日》,对日本殖民文化的输出,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全体主义话语是日占区的主流话语,以全体主义话语构筑的文化形态,体现了资本主义现代性发展的畸形特点。在全体主义话语中呈现的新现实主义文学与女性情操教育小说,反映了满洲女性文学殖民化的悖论现象。通过《华文大阪每日》满华交驩中的女作家文学创作比较,考察女性主义在全体主义意识形态的诱惑和麻痹下发生的变异。第四章日本殖民文化统治的结果是文学殖民化。为达到收编中国知识分子的目的,日伪当局通过各种文学活动,为日占区文人创造进入日本文化中心的机遇,通过“大东亚文学精神”对中国日占区文人的毒化,分析侵华时期满洲女作家附逆心理。并通过旧作新版的文化现象批判,揭示殖民文化意识形态对作家的渗透和改型,以及后殖民时代“自内殖民”对民族文化心态、民族主体精神的深刻危机,探讨在当今全球化语境中对“后殖民”文化心态的认识。第五章通过日本女作家寓华期间的文学活动,揭示日本女作家的文化侵略行为,探讨日本女作家与战争的关系。牛岛春子的《王属官》、《祝廉天》编织了“五族协和”、“王道乐土”的神话,林芙美子的《运命之旅》掩盖和美化了南京大屠杀,蓄意制造“皇军救世”论的谎言。在满日系“满洲文学”与日本侵华文学在构筑日本殖民文化侵略和宣扬“侵略有功论”方面形成了互动。通过日本女作家在侵华战争时期的行为和作用的分析,探讨日本妇女解放观和日本知识分子精神信仰问题,对侵华时期日本女作家的战争责任问题进行思考。本论文的学术研究价值:1931~1945年长达十四年的侵华战争,给中华民族留下了永远难以抹去的伤痛。历史早已掀开了新的一页,但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国内掀起了一股否定侵略历史、美化战争、推卸战争责任的逆流。一些政府要员谢绝反省谢罪,并且不断参拜靖国神社。这些始终成为中日关系正常发展的障碍。针对这段时期的文学,中国学术界多呈现于“抗战文学”的研究模式,而关于日本对中国的文学殖民却还没有专门、系统的深入研究。战争不仅摧毁了一切文明,种族与种族之间的相互残杀与毁灭,决不仅仅是国家的政治问题,它包含了更深刻的文化根源。而长期以来对这一领域惯用的侵略/抵抗的二元对立研究模式,忽视了侵华战争殖民化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历史真相。中国读者对侵华战争认识最为深刻的是屠杀和掠夺,而文化殖民和文学殖民的危害性与长远性却鲜为人知。因此,当代中国读者对这个问题所拥有的知识,与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是远远不相称的。这就同时说明了,关于日本对华文化侵略文学殖民问题研究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探讨殖民统治下,日占区妇女精神意志和情感的变异,无疑是对侵华时期文化殖民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正是基于上述理念,对中国现代文学和中日比较文学研究忽视的角落——侵华时期满洲文学的一个现象进行考述,通过对伪满洲国女作家现象和当时中日文学关系的深入挖掘,揭露日本殖民文化对中国占领区的影响和渗透。因此,本论文是建立在对大量的原始文献的挖掘和考证的基础上,首次提出日本文化殖民对中国殖民地知识分子精神的塑造和渗透,使伪满洲国女作家协从了侵略战争的相应结论。本论文的学术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选题上具有较大的学术价值。论文以历史发生和逻辑分析相结合,对文学殖民与伪满洲国女作家现象的发生关系进行了较全面、深入的考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殖民主义意识形态对殖民地知识分子精神上的影响,从具体文学现象出发揭露了日本殖民文化侵略的危害性。从而,一方面开拓了学术界较少涉及的领域,另一方面则在推动中国现代文学与比较文学等学科交叉研究的同时,为“中日比较文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其次,依据历史语境,得出相应的新观点。论文从殖民文化侵略与伪满洲国文学现象的发生关系的角度切入,进而对伪满洲国文学现象得出了新的阐释。如通过中国左翼文学较为忽视的领域——伪满洲国初期北满左翼集团对满洲女作家的影响,阐释悄吟(萧红)、刘莉(白朗)在伪满期间的文学活动与左翼意识形态的关联;从侵华时期中日文学关系的角度考察满洲女作家的附逆行为的根源,战时体制下的日本妇德成为推动日本妇女协助侵略战争和向日占区妇女进行文化殖民的精神鸦片;日伪当局极力遏制受五四新思想影响的满州妇女的公民性,诱导她们发挥对战争的支持作用,为殖民地的建设做出贡献;日本妇女解放观的狭隘以及日本女作家与战争的关系等等,都表现了一定的学术探索的勇气。再次,大量地使用未发掘的原始材料。论文以新颖、翔实、可靠的材料,论述了伪满洲国民间同人纯文学刊物、官方综合性期刊、校园女子刊物以及在日本国内出版的官方综合性期刊上的女性文学殖民化发展和变异的内在机制。论文选取了五十余种的鲜为人知的中日文原始文献和五十册单行本,如《大同报》、《盛京时报》、《明明》、《艺文志》、《文选》、《萃文季刊》、《学艺》、《诗季》、《满洲文艺》、《盛京文艺》、《中国文艺》、《中国文学》、《妇女杂志》、《华文大阪每日》、《藝文》、《滿洲評論》等伪满洲国和沦陷区的报刊及《滿洲文學研究》、《滿洲國各民族創作選集》、《大东亚宣言与满洲国》等宝贵的资料。在对大量的原始文献的考证基础上,阐释了日本军国主义的皇民化教育对“满洲国”青少年的毒害,日本妇德文化观对殖民地妇女的灌输和奴化,“大东亚文学精神”和日本文化优越性,文化资本和权力体系的隐秘交易下建构的附逆场域等,使日占区女作家精神意志和情感发生变异,最终走上协从侵略战争的歧途。

全文目录


摘要  2-8
英文摘要  8-14
导论:文化殖民历史语境中女性与文学的生态考察  14-28
  一、多维文学形态与对二元对立研究模式的质疑  14-19
  二、女性文学与文化殖民的关联  19-20
  三、侵华时期中日比较文学研究与当下现实的结合  20-24
  四、本论文的写作目的  24-28
第一章 日占时期东北文学的总体概观  28-50
  第一节 东北现代文学的历史文化基因  28-30
  第二节 "五四"新文化的影响与东北现代文学的起步  30-33
  第三节 现代教育制度的兴起与东北女作家的产生  33-36
  第四节 满洲女作家的界定和发展轨迹  36-39
  第五节 异态时空下满洲文坛的女性文学景观——满洲女作家群落考述  39-50
第二章 日占时期的文学活动与东北现代女性文学的发生  50-87
  第一节 "牵牛坊"沙龙活动与东北现代女性文学的发轫  50-66
    一、"牵牛坊"左翼活动与女作家的参与  51-54
    二、在文学创作与生存需求之间的意识形态选择——"牵牛坊"时期萧红左翼思想的演进  54-61
    三、介入大众传媒:《国际协报》与白朗的左翼使命和文学创作  61-66
  第二节 "文选刊行会"、"文丛刊行会"与满洲新进女作家的崛起——兼论三十年代伪满洲国"暗的文学"及乡土文学的历史转型  66-87
    一、《明明》杂志的先锋意识:针对粉饰文学的批判及转型时期本土作家的策略调整  67-75
    二、创办刊行会:《文艺专页》作家群独立空间的建构和职业化发展趋向  75-82
    三、"文选刊行会"、"文丛刊行会"对新进女作家的误读接受:满洲女作家崛起的认同基础  82-87
第三章 满洲女性文学与现代传媒的生存关联  87-174
  第一节 日占时期满洲传媒出版政策与女性文学的衍进——兼论伪满洲国报刊传媒特点及文化政策  87-102
    一、荒芜之地的报纸副刊对女性文学的呼唤  88-90
    二、纯文学民间同人刊物的艰难创办及对女作家的扶持和女性文学的推动  90-95
    三、战时体制下女作家的转向及女性文学的变异  95-102
  第二节 校园文化背景中的女性新文学及其存在语境的变迁  102-124
    一、"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至"九一八"事变之前的东北校园文化  102-104
    二、从《萃文季刊》看伪满洲国"新女性"观的衍变  104-114
    三、游离于新文学现代性和"载道"意识之间的《新满洲》杂志"学生俱乐部"  114-124
  第三节 《麒麟》、《新满洲》杂志的女性话语空间与殖民文化构建——《麒麟》、《新满洲》杂志女性文化考述  124-133
  第四节 全体主义话语下的女性文学空间——《华文大阪每日》与满华女作家文学创作比较谈  133-174
    一、全体主义与"华北亲日化"、"准满洲化"  134-140
    二、新现实主义文学与女性情操教育小说的悖论现象  140-152
    三、"载道"的文学与灵魂的游移——《华文大阪每日》满华交驩中的女作家创作异同  152-174
第四章 文学殖民与受殖主体弥散的空间  174-253
  第一节 "大东亚文学"与国家想象——日本侵华时期满洲女作家附逆心理分析  174-217
    一、"大东亚战争"理念与"大东亚共荣圈"  174-180
    二、"大东亚文学者大会"与中国作家的绥靖主义  180-186
    三、日本形象与国家想象  186-217
  第二节 殖民化下的自我的迷失与解殖——重回梅娘作品版本修订的文学现场  217-253
    一、"殖民化"的历史记忆和重新书写"身份"  217-220
    二、解殖民的意象的转移和越界  220-235
    三、民族身份的迷惑和强化  235-248
    四、生活世界的"自内殖民"  248-253
第五章 日本寓华女作家的"满洲文学"和侵华文学  253-306
  第一节 日本寓华文人的文学活动  253-261
    一、在满日系文人的"满洲文学"  253-258
    二、寓华日侨文学与侵华文学  258-261
  第二节 "王道乐土"、"民族协和"的神话和现实——牛岛春子的文化体认与殖民体系立场  261-286
    一、"建国精神"的政治力量:模范官吏和税收政策  262-274
    二、"日本式的"异人种——《祝廉天》与满人日本化  274-286
  第三节 "皇军救世"论与林芙美子的谎言——从《运命之旅》看日本女作家与战争  286-306
    一、喧嚣的气氛:日本作家协力战争的时代背景  286-288
    二、侵华文学中的"他者"中国——以林芙美子的《运命之旅》为例  288-293
    三、"皇军拯救"观与"日中亲善"  293-296
    四、认识他者中国的视角  296-306
结语  306-311
  一  306-308
  二  308-311
主要参考文献  311-326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326-328
致谢  328-329
附录一  329-331
附录二  331

相似论文

  1. 伪满时期文学与政治的游移,I206.6
  2. 伪满时期东北棉花的统制研究,K265.6
  3. Walking out of the Shadow of the So-called Weak Culture-on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Differences,H315.9
  4. 伪满时期日满文人笔下的满洲形象,I206.6
  5. 路易丝·厄德里克的《爱药》的生态批评阐释,I712.074
  6. 东北沦陷时期日本的殖民宣传探析,K265
  7. 《麒麟》杂志研究,I206.6
  8. 为中国当代艺术把脉,J120
  9. 寻找隐蔽的殖民主义,I561.074
  10. 伪满洲国美术研究,J209.2
  11. 赛珍珠小说中的多重文化观,I712.074
  12. 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看文化殖民主义,G04
  13. 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帝国主义,H059
  14. 日本侵华时期对中国蚕丝业的统制与资源掠夺,F129
  15. 后殖民批评视阈中的张爱玲,I206.6
  16. 台湾日据时期殖民作家西川满之文学考察及批判——从其台湾题材创作出发,I209
  17. 反思归化与异化之争,H059
  18. 朝鲜美术展览会特选制及本土化问题研究,J209.312
  19. 伪满洲国殖民教育特征及其影响研究,K265.6
  20. 伪满洲文学中的东方主义,I206.6
  21. 作为“底层”的农民与农村,D422.6

中图分类: > 文学 > 中国文学 > 文学评论和研究 > 现代文学(1919~1949年)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