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巴黎手稿》与当代中国美学理论形态建构

作 者: 杨庙平
导 师: 李益荪
学 校: 四川大学
专 业: 文艺学
关键词: 巴黎手稿 认识论美学 实践论美学 价值论美学
分类号: B83-09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7年
下 载: 502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当代中国美学的理论形态。对当代中国美学的发展可以从多个方面、多种角度做深入研究。这里,本文选取《巴黎手稿》对当代中国美学理论形态建构为研究问题的视角。马克思的《巴黎手稿》对当代中国美学的发展推动作用是多方面的。但是我们认为,手稿对当代中国美学的巨大推动作用首先或者主要体现于美学理论形态的形成与更新上。可以说,当代中国的主要美学流派都是在对《手稿》美学思想的阐释中建构起自己的理论体系的。我们认为,如果从美学理论形态来看,当代中国美学大致可以归约为三种形态:一是认识论美学;二是实践论美学:三是价值论美学。首先是认识论美学转型。这是当代中国美学的一种很重要的美学理论形态,也曾经是当代中国美学研究的一种重要研究范式。这是中国的美学-丁作者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运用于美学研究中的第一次尝试。人们的目标是要建立中国的、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思想体系,也就是所说的“新美学”。认识论美学认为,人的审美活动是一种认识活动。自然,认识论构成了美学的哲学理论基础。而按照恩格斯的观点,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唯物与唯心之争的问题。这样的问题也是认识论美学探讨的主要问题。正是在这样的理论背景上,人们不约而同的美学问题简化为:美在于物还是在于心,抑或是既在于物也在于心?由此,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学大讨论中形成了四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一是以蔡仪为代表的客观论美学,二是以吕荧、高尔太为代表的主观论美学,三是以朱光潜为代表的主客观统一论美学,四是以李泽厚为代表的客观社会论美学。这四种美学观点从理论背景、思维模式、研究范式来说,都是认识论性质的。尽管这四种观点后来都有所发展,但只有蔡仪的客观论美学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形成了完备的认识论美学体系。蔡仪的认识论美学观点贯彻于其美学原理及文艺学等著作中。我们可以看出:一、蔡仪的认识论美学是在对旧美学批判的基础上确立起来的。所谓的旧美学主要是指唯心主义美学,尤其是当时以朱光潜为代表的直觉主义美学。我们一般把这个时期朱光潜先生的美学归结为主观唯心主义美学。从克罗齐的美学观点出发,朱先生认为美不在于客观事物,而在于人主观直觉。蔡仪则从唯物主义观点出发认为,美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识而在于客观事物自身。这样,蔡仪先生就把美学置放在了唯物主义的基础之上了。在这个角度上,我们也把蔡仪的美学称为客观论美学。二、认识论美学的理论基石主要是列宁的反映论观点。这样,客观论美学也就形成了自己的一个的基本观点,即认为审美活动是一种人的认识活动,是人对美的客观事物的认识。蔡仪先生终其一生都坚持这个基本观点,并且认为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三、认识论美学以恩格斯的现实主义艺术理论和马克思的有关“美的规律”的美学思想为直接的美学理论资源形成了自己的美学理论的核心。前边说过,认识论美学认为,美在于客观事物自身,美是客观事物的属性。美的事物之所以美在于其中体现了美的规律即美的本质,而美的本质在于事物的典型性,即个别中显示着种类的一般。不言而喻,美也就是典型。美感则是对美的客观事物的反映。在艺术观点上,认识论美学强调,艺术是一种认识的表现,是对现实的本质现象的反映,是对现实的典型化。正是从这样的哲学、美学以及文艺观念出发,认识论美学坚信美的规律的客观性,并且把与“美的规律”有关的“两种尺度”都归结为客观的审美对象,认为两种尺度实质上是一种尺度,只是“物种的尺度”是针对审美对象的外在形式而言,而“内在固有的尺度”则是强调审美对象的内在本质特征。其次是实践论美学转型。当代中国美学的第二种理论形态就是实践论美学。与认识论美学不同的是,实践论美学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哲学作为自己的理论框架,把审美活动置放在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历史背景上来考察、理解。当代中国实践论美学是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学讨论中初步提出的。当代中国实践论美学的构想的最早提出者当是由主张主客观统一论的朱光潜先生。他在《生产劳动与人对世界的艺术掌握》(1960)—文中初步阐明了自己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实践观点”。他从自己既有的美学观点出发,充分吸收了马克思“艺术的掌握世界的方式”的思想还有“自然人化”的思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艺术是一种生产劳动”的观点。1970年代末,李泽厚则在自己原来的美的客观社会说基础上,进一步把康德的先验哲学和马克思的“自然人化”思想结合起来,构拟了自己的人类学——实践本体论美学体系。除过朱光潜、李泽厚,刘刚纪和蒋孔阳也对实践论美学做出了自己的研究。刘刚纪有关实践美学的思想主要体现于其对马克思“劳动创造了美”这个命题的阐释上。蒋孔阳则是在实践本体论美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出了实践创造论美学。但总起来看,李泽厚的人类学—实践本体论美学构成了新时期中国实践论美学的代表。这个美学体系在新时期的中国美学界影响也最大。李泽厚的实践论美学的基本观点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实践论美学是在认识论美学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他先是在客观论之上引申出社会性,强调审美对象与人类社会历史的关联。后来,他更进一步强调人类社会实践对审美活动的决定作用,也就是实践在审美活动中的本体论地位。因而,李泽厚对恩格斯的“劳动创造了人”这个观点做了深入阐发。二、实践论美学认为,美的本质与人的本质密切相关。美的本质在于自然人化,或者说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我们可以看到,当代中国的实践论美学一开始就把马克思《巴黎手稿》中的“自然人化”思想作为一种很重要的理论资源。李泽厚客观社会论美学也是把马克思“自然人化”思想作为构建实践论美学的重要思想资源。与朱光潜不同的是,李泽厚先把“自然人化”理解为人的物质实践活动,后又提出“内在自然人化”与“外在自然人化”,在此之上更进一步提出了“人自然化”的学说主张。尤其是他在新近的美学著作中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对自然人化思想做了全面系统的论述。三、在美感方面,实践论美学侧重于人的主体性研究,即审美主体的社会文化心理结构的研究。这里“人的社会文化心理结构”一概念,显然是对康德有关人的先验心理结构的置换,更是受手稿中有关“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产生的对象性的存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打开了的书本,是感性地摆在我们面前的、人的心理学”——这一思想的启发而形成的。四、在人的社会文化心理结构——知、情、意感知结构中,实践本体论美学认为,艺术的本体是人的情感,也就是情感本体论。李泽厚的实践论美学主张表现在当代中国的文艺理论中,那就是“文学主体论”的观点。其三是价值论美学转型。如果说认识论美学是对旧的唯心主义美学的克服,那么实践论美学则是对认识论美学的深化,而在我们看来,价值论美学则是在认识论美学和实践论美学基础上的综合、发展。虽说早在美学大讨论之初,黄药眠就提出了“美是人对于客观事物的审美的评价”的观点(1957),同时与黄氏表露出相近理论视野的学者还有高尔太等人;但是价值论真正成为当代中国美学的一种理论视野,那是1980年代中后期的事情。当代中国美学的价值论转向首先是伴随着新时期人们对人的价值问题的思考开始的。因而,美学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人学”。在这样的背景下,马克思《巴黎手稿》中的异化理论自然成了新时期人们探讨的热点。另外,现代价值哲学在国内的介绍,使价值问题的研究得到了空前的重视。这也促成了美学的价值论转向。因而,审美价值也成为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在新时期,人们从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的角度阐释马克思“自然人化”思想,这就已经把审美价值问题的研究奠定在了坚实的基础上。从当代中国美学学科自身的发展来看,美学的价值论转向也体现于很多方面。如和谐论美学的提出以及由和谐论美学向生态论美学的延伸。和谐论美学凸现的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这又为人们思考当下的生态问题以及进而构建和谐论美学提供了理论上的直接支撑。如文艺美学的提出以及由此向文化美学的迁移。文艺美学的产生,使得审美价值成为研究文艺问题的重要视角。而文化学则把审美价值问题的研究引向了更广阔的、更深入的领域。这就是当下人们的社会生存、发展问题。价值论美学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成为当下中国美学的一种主要理论形态。当代中国价值论美学的理论特征:一、价值论美学认为,审美创造是一种价值创造活动,也就是审美价值的创造活动。审美活动则是一种价值评价活动,是一种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评价活动。二、马克思的对象性理论,尤其是手稿中的对象性理论构成了价值论美学的哲学理论基础。马克思的对象性理论包括了对象、对象化、对象性关系等概念。在价值论美学中,审美客体就是审美对象,审美创造就是审美主体的对象化,审美活动则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评价,而这种评价活动呈现出一种对象性关系。三、价值论美学的理论体系。审美价值是价值论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审美需要则是审美主体研究中的重要问题。审美主体按照美的规律创造是审美价值创造的关键。审美评价则是审美价值的最终实现。四、围绕着审美价值展开的人类审美价值创造活动以及审美评价活动往往具有五个方面的特征,即价值评价性、价值理想性、价值人文性、价值关系性以及价值宏观性等。四、在文艺研究中,文艺价值成为人们研究的重要问题,文化研究成为当下文艺研究的主要策略。本论文由导论、正文五章和结语组成,具体结构安排如下:导论部分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一是概述本论文的选题缘起、选题的意义以及本文的研究思路;二是概述马克思《巴黎手稿》整理出版过程和不同中文版本的情况;三是概述当代中国美学理论形态的历史演变。第一章“《巴黎手稿》与当代中国认识论美学”,主要论述马克思《巴黎手稿》对当代中国认识论美学的理论建构。其中,一是对当代中国认识论美学的发展历程做了回顾:二是系统介绍并深入分析当代中国美学界对《巴黎手稿》中“美的规律”命题的研究;三是“美的规律”对蔡仪认识论美学的理论建构。第二章“《巴黎手稿》与当代中国实践论美学”,主要论述《巴黎手稿》对当代中国实践论美学的理论建构。其中,一是对当代中国实践论美学的不同流派做了全面分析、研究;二是对当代中国美学界有关《巴黎手稿》中“自然人化”命题研究成果做深入检视;三是“自然人化”对李泽厚实践论美学的理论建构。第三章“《巴黎手稿》与当代中国价值论美学(上)”,主要对二十世纪中国审美价值研究做了回顾,并进一步指出:价值论美学已经正在成为当下中国美学理论的新形态。第四章“《巴黎手稿》与当代中国价值论美学(中)”,从现代价值论的角度重新审视《巴黎手稿》中有关人的异化问题的思想,把异化问题置于马克思价值论美学的语境之中进行深入研究。第五章“《巴黎手稿》与当代中国价值论美学(下)”,主要论述马克思的对象性理论及其对当代中国价值论美学的理论建构。结语部分总结本文的主要观点,并就当代中国价值论美学理论体系及相关论题做简单的说明。

全文目录


摘要  2-7
Abstract  7-14
导论——《巴黎手稿》与当代中国美学理论形态的转型  14-24
  一 选题的缘起及其研究思路  14
  二 《巴黎手稿》的整理出版及其中文版本介绍  14-17
  三 《巴黎手稿》与当代中国美学理论形态的建构及其转型  17-24
第一章 《巴黎手稿》与当代中国认识论美学  24-61
  第一节 “新的美学”:当代中国认识论美学建设的起点  25-35
    一 周扬:“我们需要新的美学”  25-28
    二 蔡仪:“新美学”  28-32
    三 美学论争(1950—60年代):认识论美学研究的继续与分化  32-35
  第二节 “内在尺度”:“美的规律”论争的热点  35-51
    一 “美的规律”一节的不同汉语译文  35-38
    二 中国美学界对“美的规律”的论争  38-44
    三 重新理解“美的规律”  44-51
  第三节 “美的规律”:蔡仪认识论美学的理论内核  51-61
    一 蔡仪对《巴黎手稿》美学的研究  52-53
    二 蔡仪《新美学》(改写本):当代中国认识论美学的集大成  53-61
第二章 《巴黎手稿》与当代中国实践论美学  61-98
  第一节 “实践美学”:新时期中国美学的发展的主潮  62-76
  第二节 “实践本体”:实践美学阐释“自然人化”的路径  76-86
    一 有关马克思“自然人化”思想的早期研究  76-82
    二 新时期对“自然人化”的美学论争  82-86
  第三节 “自然人化”:李泽厚实践美学的理论基点  86-98
    一 自然人化:作为物质生产实践  86-87
    二 自然人化:“内在自然的人化”与“外在自然的人化”  87-89
    三 自然人化:“自然的人化”与“人的自然化”  89-91
    四 “自然人化”与李泽厚实践美学的关系  91-98
第三章 《巴黎手稿》与当代中国价值论美学(上)  98-120
  第一节 二十世纪中国审美价值研究的回顾  99-110
  第二节 价值论美学:当代中国美学理论的新走向  110-120
第四章 《巴黎手稿》与当代中国价值论美学(中)  120-144
  第一节 当代中国学术界对异化问题的研究  121-136
    一 异化:作为一个哲学范畴  122-127
    二 异化:作为一个理论问题  127-134
    三 异化:作为一种话语表征  134-136
  第二节 异化劳动:马克思主义价值论美学的重要范畴  136-144
第五章 《巴黎手稿》与当代中国价值论美学(下)  144-168
  第一节 对象性理论:马克思价值论美学思想的哲学基石  144-158
    一 对象性理论的缘起:对象与创作自由  145-148
    二 对象性理论的确立:对象化与审美创造  148-152
    三 对象性理论的深化:对象性关系与审美价值  152-155
    四 对象性理论的基本特征及其现代意义  155-158
  第二节 马克思价值论美学思想的体系特征  158-168
    一 马克思美学思想的价值论视野  158-162
    二 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的价值论特征  162-168
结语  168-172
参考文献  172-186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及获奖简介  186-188
致谢  188

相似论文

  1. 《巴黎手稿》文化思想研究,A811
  2. 造物艺术暨民间工艺的形式美及其审美现代性,J501
  3. 《巴黎手稿》的法哲学问题,B0-0
  4. 回到美自身的领域,B83
  5. 实践论美学在中国,B83
  6. 《淮南子》美学思想初探,B83-09
  7. 古希腊与先秦美学思想比较,B83-09
  8. 福柯空间理论及空间美学研究,B83-09
  9. 丰子恺艺术美学思想探究,B83-09
  10. 康德美学在中国60年的接受史研究,B83-09
  11. 梁启超趣味美学新论,B83-09
  12. 张竞生美学思想研究,B83-09
  13. 回归自然,B83-09
  14. 历史视角下的孔子与柏拉图美学思想比较研究,B502.232;B83-09
  15. 从人性和谐美论席勒活的形象美学,B83-09
  16. 反叛,还是沉沦?,B83-09
  17. 试论康德对王国维和巴赫金美学思想的影响,B83-09
  18. 论审美超越性,B83-09
  19. 孔子美育思想的现代阐释,B83-09
  20. 胡塞尔现象学对美学研究的影响,B83-09
  21. 西方美学精神现代转型视野中的波德莱尔研究,B83-09

中图分类: > 哲学、宗教 > 美学 > 美学理论 > 美学史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