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民国时期青藏高原经济地理研究

作 者: 张保见
导 师: 郭声波
学 校: 四川大学
专 业: 历史地理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经济发展 经济布局 民国时期
分类号: K928.6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6年
下 载: 460次
引 用: 4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清末及民国时期青藏高原局部地区设置了一些较为近代化的农牧业试验改良机构,对本地品种改造和优良品种引进、生产工具革新和生产方法改进等方面作了一些工作,在局部地区产生了一定的效益。但从全局来看,这些机构设置过于分散,数量过少,加以人才、资金及技术等方面的缺陷,对于整个区域生产力的革命性进展,无异于杯水车薪。因此,民国时期,本区在农牧业生产技术方面,仍沿袭着传统的操作方式。农业生产方面科学技术含量的低下,使青藏高原区农牧业生产依然严重受制于自然条件,农牧业生产的旧有格局被承继下来,农业区集中在青海东部的河湟地区、西藏一江两河流域、川康滇森林带以下海拔较低的河谷及盆地宜农区,牧业区主要分布西北起羌塘高原,东南延伸至青南高原、松潘草地地带及川康滇区、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一线以南的森林带以上高山草原区。在总体上承继旧有农牧业生产格局的基础上,由于水利兴修,外来移民的增加,政府的提倡等因素,局部地区农牧业生产格局发生了一些变化,主要体现在农业垦殖的发展方面,农业区从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两个方面有所扩大,牧业区相应收缩。民国时期,青藏高原区森林总体破坏不大,原始林面积依然很大,尤其是在藏东南、横断山区、果洛等处,保存完好。当时,森林的利用主要表现为传统的薪炭、建筑、器具制作用材等方面。西藏和青海日月山以西地区之外的交通沿线,主要居民点和城镇周围,河流、湖泊沿岸宜农区域附近森林受破坏较为严重,人为的或天然的火灾对森林破坏最为剧烈。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资本操纵下的森林砍伐发展较快,逐渐成为本区森林破坏的主导力量。被砍伐的林区主要集中在离内地较近的农业区和便于运输的河流附近地带,以青海祁连山地、大积石山等处,甘南洮河、大夏河、白龙江沿岸,川西北岷江干支流沿岸及康属康定、九龙及丹巴等处为主。大体来看,青藏高原手工业生产仍停留在旧有格局,农业区和城镇是手工业较为发达、手工业者较为集中的区域。手工业仍然依附于农牧业生产,是农牧业生产的重要补充,相当一部分手工业者并没有脱离农牧业生产。但是,民国时期,本区手工业生产的进步也显而易见。一是在中心城镇,专业性的手工业生产者较为集中,手工业生产摆脱农业而独立成为一种发展方向。一是部分行业吸收并发展了内地工匠带来的技术,引进了较为先进的工具,生产效率有所提高。一是,在一些城镇出现了规模相对较大、分工更为细致、技术水平更高的手工工场。从空间布局上来看,手工业中心出现了由农村向城镇逐渐转移的趋势。近代机器工业的出现和发展是民国时期青藏高原区经济发展的新现象,集中分布于西宁、康定、拉萨几个区域政治经济中心点上,从一出现就奠定了本区工业发展格局的基础。民国时期,矿业的开采是本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其中以金矿开采最为重要,几乎遍布全境。矿业开采仍沿用旧有的手工生产技术,效率低。对旧有矿区的开发在矿业开采中占有较高地位,一些品味高、矿藏富集的矿区如岷江上游、大渡河源头等处金矿区得到开发。在矿产开发方面,由于政治等相关因素的影响,工矿业发展地域特色鲜明。商业比较发达的区域仍然保持在农业区和邻近内地的地区,商业中心的分布承继了旧有格局,以农业区和交通沿线为主。此外,民国时期,商业发展也表现出了鲜明的地域特色。青海的商业,在建省之后,逐渐向官僚资本垄断的方向发展。民族资本、寺庙商业和官僚资本等多种经营方式并存则是康属商业发展的特点。在西藏,寺庙商和贵族商人及外国商户控制了商业经营。在总体格局没有发生革命性变化的同时,次级区域内部商业格局发生了一些变化,商业网点的分布更趋合理。与手工业、商业发展相对应的是城镇的发展。民国时期,青藏高原区城镇承继了旧有格局,西宁、康定、拉萨仍为本区的中心城镇,城镇依然集中在农业区和交通沿线。随着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在延续和发展旧有城镇分布格局的基础上,次级区域的城镇分布格局有所调整。这种调整,一是一些旧有的军事性质的城镇被废弃,城镇发展摆脱了对军事的依赖性,受交通、商业、手工业发展和政治的影响增大,城镇的发展和商业的发展渐趋一致,城镇的职能逐渐健全,政治和经济中心成为城镇发展的方向。一是,出现了一些新兴城镇,城镇布局更趋合理。民国时期,陆路交通在青藏高原区交通体系中占据绝对优势。历史上长期使用的古道仍然起着重要的交通运输作用,畜力驮运和人力背负为主要的运输方式。清末民初,英国人在江孜-亚东间改善了道路交通。三十年代以后,近代化的公路在青海、康属等地展开。随之,汽车等交通工具被引进,航空运输虽昙花一现,青藏高原的近代化交通却拉开了序幕。可以说,在恶劣的自然条件和动荡的社会环境中,经济发展取得如此成就足够称得上难能可贵。在发展水平上认为民国时期青藏高原区经济情况“简陋”或“落后”,有其合理性,但是完全否定其取得的成就,认为民国时期本区经济发展“停滞”、“不合理”、“严重倒退”也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应该说,民国时期,由于区位和历史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青藏高原经济的发展仍然滞后于沿海和内地,但是已经取得的成就也不容抹煞。民国时期,国民政府和地方实力政府在客观上为发展青藏高原区经济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对经济发展的束缚和阻碍作用更为显著。所以,从经济层面上来说,评判其“反动”并不过分。综观民国时期青藏高原区经济的发展和布局,笔者以为保持社会的稳定,消除割据,加强同内地的联系是青藏高原区经济得以健康发展的前提。民国时期交通发展较为缓慢对青藏高原区经济发展起着严重的阻碍作用,是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本区由于受恶劣的自然条件限制,发展经济对劳动力素质和技术水平要求较高,所以,应当加强教育和提高科技实力。经济开发应当注意效益和利益分配。民国时期,本区经济开发水平较低,投入大而产出少,致使经济效益较差。以农业为例,火地烧毁大片森林只能换取小块农地三二年的收益。矿业开采,投入大量劳动力,每日所获大多仅够糊口。与经济效益较低相比较,经济开发所带来的利益分配问题更应当引起高度关注。民国时期,青藏高原区居民并没有受到本区经济开发所带来的益处,经济利益完全垄断于外部势力和地方实力派,外部势力一般为外来投资者,地方实力派则包括土司、头人、寺庙势力、贵族、军界和政界人物等等。青海与康属大规模的农业开发一般由外来移民和商人进行,本地蒙藏百姓从事者比例很低。商业资本操纵下的森林砍发,收益者只有当地土司头人及木业经营者,伐木工人则全部从内地雇用。从事矿业开采的投资者和实际控制者一般是地方实力派和外来投资者,矿工一般从内地直接招募。近代化的机器工业完全从外部引进,产业工人和技师也来自内地,基本上没有尝试对本地员工进行训练和培养的作法和打算。这种作为导致本地居民成为经济开发的看客,一方面没有为本地居民带来实际经济利益,致使经济发展缺乏后继力量,也使经济开发失去了应有的意义;另一方面,本地居民难以融入到经济开发中来以便享受经济开发带来的好处,导致部分居民对经济开发的抵制和破坏,影响了经济的发展。

全文目录


摘要  2-6
Abstract  6-25
绪论  25-42
  一 选题意义及资料概况  25-28
    1、地域范围的界定与选题意义  25
    2、基本资料  25-28
  二 研究状况之回顾  28-38
  三 研究思路、方法与论文大致结构  38-42
第一章 民国时期青藏高原发展经济之条件  42-86
  第一节 自然条件  42-53
    一 高山、高原、谷地、盆地相间地貌  42-44
    二 以高寒为主的气候特点  44-48
    三 水资源  48-50
    四 植被  50-53
  第二节 社会条件  53-75
    一 人口状况  53-65
      1、大幅增加的青海人口  53-56
      2、增幅较大的甘南人口  56-57
      3、呈下降趋势的西藏人口  57-59
      4、缓慢增长的川西北人口  59-61
      5、康属人口的曲折发展  61-63
      6、川滇边人口状况  63-65
      7、民国时期青藏高原区人口状况简评  65
    二 政区及政治形势概况  65-75
      1、青海建省和一系列县局的设置  65-67
      2、甘南行政区划的初步形成  67-68
      3、西藏地方模糊的县级政区和现代行政区划范围基础的奠定  68-72
      4、县制与土司制并存的川西北地区  72-73
      5、康属设置及辖境之演变  73-74
      6、川滇边区政区概况  74-75
      7、民国时期青藏高原区政区及政治形势简评  75
  附录1:民国时期西藏地方政区宗黔分布情况简表  75-78
  附录2:民国时期青藏高原区战乱大事简编  78-86
第二章 农业的发展和布局  86-192
  第一节 耕作农业的发展与布局  86-139
    一 农地开发与农业规模  86-105
      1、向西部进军:青海的农业垦殖  86-92
      2、甘南农垦在民国时期进展迅速  92-94
      3、西藏地方近于停滞的农垦事业  94-96
      4、川西北耕地概况  96-97
      5、康属先抑后扬的农垦事业  97-102
      6、川滇边的农垦状况  102-103
      7、民国时期青藏高原区农地开垦的地理特征  103-105
    二 水利兴修  105-113
      1、呈拱形发展态势的青海水利  105-109
      2、民国时期甘南水利发展概况  109
      3、停滞不前的西藏水利  109-110
      4、川西北的水利发展状况  110
      5、康属的水利发展状况  110-112
      6、川滇边的水利发展状况  112
      7、民国时期青藏高原区水利发展的特点  112-113
    三 农业技术的发展及地域差异  113-121
      1、青海农业技术概况及地域差异——附甘南  113-116
      2、西藏地方的农业技术概况及地域差异  116-117
      3、川西北农耕技术概况及地域差异  117-118
      4、康属农耕技术概况及地域差异  118-120
      5、川滇边农业技术发展概况  120-121
      6、民国时期青藏高原区农耕技术发展的地域特点  121
    四 农作物的经营状况及地域分布  121-139
      1、主要农作物的种植与分布  121-131
      2、农作物产量概况  131-137
      3、青藏高原主要农作物的经营及分布特点  137-139
  第二节 森林的经营与破坏概况及其地域特色  139-156
    一 青海的森林经营与破坏  139-141
      1、青海森林的破坏概况及其地域分布  139-141
      2、青海的植树造林活动及其地域分布  141
    二 甘南的森林经营与破坏  141-144
      1、甘南森林的破坏概况及地域特色  141-144
      2、甘南的植树造林活动  144
    三 西藏地方的森林经营与破坏概况  144-145
    四 川西北的森林开发与破坏  145-147
      1、川西北森林的开发与破坏概况及其地域分布  145-147
      2、川西北的植树造林活动概况及其地域分布  147
    五 康属的森林经营与破坏概况及其地域特点  147-152
      1、康属森林的开发与破坏概况及其地域分布  148-151
      2、康属的植树造林概况及其地域分布  151-152
    六 川滇边林业经营和破坏简况  152-153
    七 民国时期青藏高原区森林经营与破坏的特点及其影响  153-156
      1、森林经营与破坏特点  153-155
      2、森林破坏的影响  155-156
  第三节 畜牧业的发展与布局  156-178
    一 牧区分布及其萎缩  156-161
      1、青藏高原区牧区分布及其破坏概况  156
      2、青海牧区分布概况及其发展趋向  156-158
      3、甘南牧区的分布概况及其发展态势  158-159
      4、西藏纯牧区界线较为分明  159
      5、川西北牧区分布及其发展态势  159-160
      6、康属及川滇边牧区分布及其发展态势  160-161
    二 牲畜分布及畜产品生产概况  161-171
      1、主要牲畜种类分布概况  161-163
      2、牲畜及畜产品的生产情况  163-171
    三 畜牧技术发展概况及其地域特点  171-176
      1、青藏高原区的传统畜牧牧放方式及其地域差异  171-174
      2、畜牧业的优化和改进及其地域分布  174-176
    四 畜牧业发展与布局的特点  176-178
  第四节 副业的发展和区域特点  178-190
    一 副业生产及地域分布概况  178-180
    二 经济林木生产的生产概况及地域分布  180-182
    三 药材的生产概况及地域分布  182-186
      1、药材生产的地域分布情况  182-185
      2、药材生产的特点  185-186
    四 狩猎生产及分布概况  186-190
      1、狩猎生产及分布概况  186-189
      2、狩猎生产的特点  189-190
  第五节 处于萌芽状态的渔业  190-192
    一 渔业生产及分布概况  190-191
    二 渔业生产特点  191-192
第三章 手工业近代工业和矿业的发展与布局  192-233
  第一节 手工业的发展与布局  192-203
    一、青海手工业的发展与格局  192-195
      1、青海手工业发展概况  192
      2、青海手工业生产的地域特点  192-195
    二、甘南手工业生产概况及布局  195-197
      1、甘南手工业发展概况  195
      2、甘南手工业生产的地域特点  195-197
    三、西藏地方手工业的发展和布局  197-198
      1、西藏地方手工业的发展概况  197
      2、西藏地方手工业发展的地域特征  197-198
    四、川西北手工业发展概况及其地域特点  198-200
      1、川西北手工业发展概况  198-199
      2、川西北手工业生产的地域特色  199-200
    五、康属手工业发展概况及布局  200-201
    六、川滇边手工业发展概况  201-202
    七、民国时期青藏高原区手工业发展与布局之特点  202-203
  第二节 近代工业的发展与布局  203-208
    一、青甘藏川区近代工业发展和分布概况  203-204
    二、康属近代工业发展与布局  204-207
    三、民国时期青藏高原区近代工业发展和布局之特点  207-208
  第三节 矿业的发展与布局  208-233
    一 金矿开采概况与布局  208-220
      1、金矿开采概况及其特点  208-211
      2、民国时期的产金区及其地域分布特点  211-214
      3、金矿开采的区域特点及金产量之估算  214-220
    二 其它矿产的发展与分布  220-229
      1、盐矿开发概况及其分布  220-223
      2、煤矿开采概况及其分布  223-225
      3、其它矿产生产概况及其分布  225-229
    三 民国时期青藏高原区矿业开发与分布之特点  229-233
第四章 商业和城镇的发展与布局  233-276
  第一节 商业的发展与格局  233-255
    一 青海商业的发展及其地域特色  233-239
      1、青海商业概况  233-235
      2、青海商业发展的空间特色  235-239
    二 甘南商业的发展和布局  239-243
      1、甘南商业发展概况  240
      2、甘南商业发展的空间特征  240-243
    三 西藏地方商业的发展与布局  243-246
      1、西藏地方商业发展概况  243-244
      2、西藏地方商业发展的空间特征  244-246
    四 川西北商业的发展与布局  246-249
      1、商业发展概况  246-247
      2、商业发展的空间特征  247-249
    五 康属地区商业的发展与布局  249-253
      1、商业发展概况  249
      2、商业发展的空间特征  249-253
    六 川滇边商业概况  253-254
    七、民国时期青藏高原商业发展与布局之特点  254-255
  第二节 城镇的发展与布局  255-276
    一 青海城镇的发展与布局  255-260
      1、城镇发展概况  256-258
      2、城镇之布局  258-260
    二 甘南城镇发展和分布  260-262
      1、旧有城镇的发展和布局受军事和政治力量影响较大  260
      2、城镇分布格局发生变革  260-262
    三 西藏地方城镇的发展与布局  262-266
      1、城镇发展概况  262
      2、城镇的空间分布特征  262-263
      3、城镇发展具有显著的区域不平衡性  263-266
    四 川西北城镇的发展  266-269
      1、城镇发展概况  266-267
      2、城镇发展的空间特征  267-269
    五 康属城镇的发展与布局  269-273
      1、城镇发展概况  269-270
      2、城镇发展的空间特征  270-273
    六 川滇边城镇的发展与分布  273-274
    七 民国时期青藏高原区城镇的发展与布局之特点  274-276
第五章 交通的发展与变迁  276-303
  第一节 道路交通的发展与变迁  276-291
    一 青海主要道路交通的发展与变迁  276-279
      1、青藏线  276-279
      2、青新线  279
    二 甘南主要道路交通的发展与变迁  279-280
      1、拉藏线  280
      2、临拉线  280
      3、旧拉线  280
      4、拉循线  280
      5、拉同线  280
    三 西藏地方主要道路交通的发展与变迁  280-287
      1、康藏线  280-284
      2、藏印线  284
      3、滇藏线  284-285
      4、日喀则-拉萨线  285
      5、日喀则-锡金线  285-286
      6、日喀则-阿里线  286
      7、日喀则-尼泊尔线  286
      8、日喀则-青海线  286-287
      9、藏不线  287
      10、新藏线  287
    四 川西北主要道路交通线路  287-291
      1、灌松线  287-288
      2、灌懋线  288-289
      3、松文线  289
      4、松平线  289-290
      5、松拉线  290
      6、茂北线  290
      7、北松线  290
      8、松阿线  290-291
      9、理阿线  291
    五 康属主要道路交通线路  291
      1、丹康线  291
      2、丹懋线  291
      3、丹马线  291
      4、康滇线  291
  第二节 道路交通的改造与建设  291-297
    一 青海道路交通的改造与建设  292-294
      1、道路改造与建设的初级阶段  292
      2、道路交通改造和建设的快速发展时期  292-294
    二 甘南道路交通的改造与建设概况  294-295
    三 西藏地方道路改造与建设概况  295
    四 川西北道路交通改造与建设概况  295-296
    五 康属道路交通改造与建设概况  296-297
      1、康属道路改造与建设的初级阶段  296
      2、康属道路交通改造与建设的快速发展阶段  296-297
  第三节 其它交通方式的发展与变迁  297-300
    一 水路交通发展概况  297-299
      1、青海水路交通发展概况  297-298
      2、其它区域的水路交通概况  298-299
    二 航空发展概况  299-300
  第四节 民国时期青藏高原区主要交通道路发展与变迁之特点  300-303
余论  303-314
  一、承继与变异:经济发展与布局的总体特征  303-307
  二、前进还是倒退:对民国时期青藏高原经济发展与布局的再评估  307-311
    1、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成绩不容抹煞  307-309
    2、政府抉择游移于争权夺利与发展经济之间  309-311
  三、民国时期青藏高原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  311-314
参考文献  314-336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336-338
后记  338

相似论文

  1. 民国时期书法艺术边缘化现象研究,J292.27
  2. 基于福利经济学的旅游循环经济发展研究,F590
  3. 民国时期中学语文教科书作业系统研究,G633.3
  4. 天津市高等教育发展若干问题研究,G649.2
  5. 民国时期的《山西日报》研究,G219.29
  6. 审计服务经济发展问题研究,F239.4
  7. 民国时期冶金学术组织探析,N092
  8. 吉林省服装产业现状及发展战略研究,F426.86
  9. 环境规制视角下产业结构调整与外向型经济发展,F224;X2
  10. 河南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评价,G649.2
  11. 高等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学府与政府,K25
  12. 民国时期四川军人监狱研究(1939-1949),K258
  13. 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商务英语人才知识结构需求,H319
  14. 广西西江经济带发展的生态哲学研究,F127
  15. 入境旅游消费与山东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F127;F224
  16. 顺昌县土地利用变化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F301
  17. 湖南报关行业的发展研究,F752.5
  18. 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G719.2
  19. 青藏高原草地野生双孢蘑菇遗传多样性及主要性状评价,S646
  20. 辽河流域堤坝建设研究(1912~1931),K258
  21. 民国时期宁波集市研究,K258

中图分类: > 历史、地理 > 地理 > 中国地理 > 专类地理 > 历史地理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