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南海深水相渐新统及其生烃潜力

作 者: 房殿勇
导 师: 赵泉鸿
学 校: 同济大学
专 业: 海洋地质学
关键词: 深水相 渐新统 成岩作用 生烃潜力 南海
分类号: P736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2年
下 载: 261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文选择南海ODP184航次1148站渐新统泥岩为研究对象,利用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化石分析、气相色谱-质谱、稳定同位素等多种手段,全面探讨了中国海区首次发现的深水相渐新统沉积特征、化石成岩作用以及油气前景。1148站位于南海北部陆坡最下部(18°50.17’N,116°33.94’E,水深3294 m,进尺859.45m),靠近陆壳与洋壳的界线,是184航次惟一钻遇渐新统的站位。岩性主要为钙质超微粘土。井深460 m以下为渐新世沉积,早晚渐新世界线位于井深488 m,井底年龄不超过32.8 Ma。分析表明,南海扩张初期已处于深海环境。根据岩性、全岩稳定同位素、化石组合和地球化学组分变化,将1148站渐新世分为32 Ma~<32.8 Ma、25.5 Ma~32 Ma和24.0 Ma~25.5 Ma三个阶段:32 Ma~<32.8 Ma(710 m~859.45 m),堆积速率高,浊流沉积明显,可能代表了南海早期扩张的快速扩张;25.5 Ma~32 Ma (475 m~710 m),岩性较为单一,早期28.5 Ma~32 Ma(488 m~710 m)沉积物堆积速率相对稳定,地球化学组份、孢粉浓度、沟鞭藻含量等总体变化不大,可能为南海平稳扩张阶段,但晚期25.5 Ma~28.5Ma(475 m~488 m)堆积速率降低,并在488 m与478 m出现沉积间断;24.0 Ma~25.5 Ma(460 m~475 m),堆积速率低,滑塌沉积明显,本阶段和第二阶段晚期可能代表了海底扩张加剧阶段。全岩稳定氧、碳同位素突变界线与沉积间断、地层界线相一致。全岩碳同位素在井深475m(25.5Ma)和710m(32Ma)出现明显变轻,并与地震剖面的强反射界面相对应。通过与珠江口盆地化石对比、参考本站全岩碳同位素事件,提出珠江口盆地珠海组的顶界年龄为25.5Ma,恩平组顶界年龄为32Ma。与低纬度开放性大洋氧同位素变化明显不同,1148站数值模拟计算以及浮游有孔虫压扁壳、充填壳和剥离次生方解石氧同位素比较都证实,受成岩作用影响,钙质壳体稳定氧同位素值将变轻。同位素比较结果还表明,成岩作用过程中,钙质壳体碳同位素将变重,而并非原来认为的基本不受成岩作用影响。观察发现,井深475 m-600 m之间,硅质化石主要表现为蛋白石-CT。随着深度增加,硅质破壳率增大,蛋白石-CT的X射线衍射峰强度减弱,自生石英的衍射峰则相应增强,反映了蛋白石-CT向石英的转变。井深620 m附近,硅质化石完全溶解,蛋白石-CT衍射峰消失,蛋白石-CT全部转变为石英。X射线衍射定量也同样表明了这一转变过程。样品取芯率在470 m处从近100%降到485 m处的8%,可能是硅质成岩作用,尤其是蛋白石-A向蛋白石-CT的转变影响所致。而取心率的降低,则是此井未能观察到蛋白石-A/蛋白石-CT转变界线的部分原因。渐新统有机质含量普遍较高,670 m之下多超过0.5%,710 m以下平均含量超过0.59%。镜下观察证实,壳质体与孢质体组成的Ⅱ类有机质与主要来自陆地植物的木质体和煤质体组成的Ⅲ类数量相当,来自水生生物的壳质体也占相当比例。但岩石热解、GC/MS等分析表明,有机质成熟较低。尽管如此,由于1148所揭示的深海相渐新统厚度超过400 m,有机碳丰度大于0.5%的沉积厚度也逾100 m,因此,我们认为南海北部的这套深水相渐新统具有较强的生烃能力。

全文目录


摘要  4-5
1. 前言  5-8
2. 材料与方法  8-11
  2.1 材料  8
  2.2 研究方法  8-11
3. 南海渐新统  11-16
  3.1 全球和中国的渐新统  11
  3.2 南海的渐新统分布:构造盆地与凹陷  11-13
  3.3 南海的陆相与滨海相渐新统  13-15
  3.4 小结  15-16
4. 深海相渐新统  16-32
  4.1 ODP1148站钻井  16
  4.2 地层学  16-17
  4.3 堆积速率变化  17-18
  4.4 岩性剖面  18-19
  4.5 地球化学组成  19-22
  4.6 测井特征  22
  4.7 全岩氧、碳同位素  22-24
  4.8 沉积相与演化史  24-25
  4.9 南海北部渐新统比较  25-26
  4.10 讨论  26-28
  4.11 小结  28-32
5. 成岩作用  32-47
  5.1 钙质成岩作用  32-40
  5.2 硅质成岩作用  40-47
6. 生烃潜力  47-62
  6.1 有机质及其地球化学分析  47-53
  6.2 可溶组份的地球化学特征  53-57
  6.3 成熟度  57-60
  6.4 结果与讨论  60-62
7.结束语  62-63
  7.1 南海深海相渐新统的评价  62
  7.2 有待调查、研究的关键问题  62-63
致谢  63-64
参考文献  64-71
Abstract  71-73
附录I. 成岩作用氧同位素数值模拟计算程序  73-80
附录II. 1148站有机碳含量及C/N  80-82
附录III. 1148站全岩氧、碳同位素值  82-89
附录IV. 1148站全岩有机碳同位素数据  89-90
附录V. 1148站Rock-Eval分析结果  90-94
附表I. 1148站年龄数据  94-96
图版  96-97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文章  97

相似论文

  1. 南海问题上的利益冲突与中国的战略选择,D823
  2. 鄂南富县地区中生界油气成藏主控因素与富集规律研究,P618.13
  3. 鲁西寒武系碳酸盐岩成岩作用研究,P618.13
  4. 南海大气边界层湍流结构及输送特征,P732
  5. 国际法视野下的南海争端及其解决,D993.5
  6. 南海争端的国际法研究,D993.5
  7. 南海油气田资源开发的法律研究,D993.5
  8. 白豹地区低孔低渗储层测井解释技术研究,P631.84
  9. 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苏德尔特构造带的构造特征及油气成藏研究,P618.13
  10. 下二门油田核三段沉积学研究与储层地质建模,P618.13
  11. 中国东海、黄海和南海北部海水中挥发性卤代烃的分布与通量研究,P734.22
  12. 南海夏季风爆发指数及其对中国降水影响的研究,P461.2
  13. 揭阳大南海国际石化工业园发展规划研究,F427
  14. 姬塬地区长1油藏控制因素研究,P618.13
  15. 南海东部低孔渗砂岩储层测井解释方法研究,P618.13
  16. 贵州紫云晚石炭世叶状藻礁灰岩的微相特征和成岩作用研究,P588.248
  17. 南海环流要素时空分布特征的数值研究,P731.11
  18. 南海今生颗石藻分布及相关浮游植物群落研究,Q948.8
  19. 高温超压井地层破裂压力预测技术,TE142
  20. 南海Ⅰ号打捞工程方案选优与实施控制,U676.62
  21. 中菲南海争端及对策研究,D993.5

中图分类: > 天文学、地球科学 > 海洋学 > 海洋基础科学 > 海洋地质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